周朝進入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已經是一落千丈了。成了空架子的周天子,諸侯自然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去養着天子了,直接抗糧不交。不交都是好的,沒搶周天子的糧食都是給面子了。說到搶糧,東周初年,鄭國人還真幹過這事,幫周王收麥子,“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所以啊,這不交糧都是尊重天子的了。

周朝時是有規範的納貢制度的,《國語》就記載了,王畿內500裏是甸服,供日祭;500到1000裏是侯服,供月祭;1000到1500裏是賓服,供時享;蠻夷地區就是要服,供歲供;戎狄地區是荒服,要一生朝見一次天子。總之,就是四方納貢,來養着周國,養着周天子。但這制度的前提是手裏面有槍桿子,手上沒了槍桿子,諸侯纔不管你的死活。

底下小弟都不給錢不給糧了,周天子咋辦呢?要啊,乞求啊,不然日子沒法過了。也有比較親的魯國幫幫忙,模範雖然有,效仿的卻沒幾國。周桓王三年,周王室的地盤上都發生了饑荒,周王室沒飯喫了。幸好魯國找宋衛齊鄭等國一起幫幫忙,賣點糧食給周王室。天子畢竟還是天子嘛,不能把天子給餓死了。

可見沒了諸侯的進貢,周王室連溫飽都要成問題了。周景王見無人納貢,於是想出了一個主意:造大錢。《國語》記載:“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什麼是鑄大錢?按照現在來理解應該就是造面額大的貨幣。周天子畢竟還是官方嘛,有發行貨幣的權力,沒錢了就造錢。通過通貨膨脹的辦法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周景王這招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

身邊的單穆公就勸諫了:這樣做不行的,只有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纔去權衡貨幣輕重,以便賑災老百姓。要是老百姓覺得物品比錢值錢了,就造大錢,配合小錢;要是老百姓覺得錢比物品值錢,就造小錢,配合大錢。這樣平衡了,老百姓纔有好處嘛。現在要是造大錢,那老百姓手上的小錢不就不值錢了,沒用了嗎?老百姓不就沒好日子過了嗎?老百姓一困窘,國庫不就又沒收入了,然後再去剝削民衆,老百姓受不了不就跑了嗎?王室本來就衰弱了,不能再做傻事啊!

但是周景王窮啊,沒錢花怎麼辦,有錢花纔是硬道理。最終還是沒有聽單穆公的,鑄造了大錢。“王弗聽,卒鑄大錢。”周景王是不是很聰明?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懂得用經濟學來向民衆斂財。若是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周景王是愚蠢的很啊,單穆公的“宏觀調控”纔是真的聰明。

通貨膨脹頂多也就解決一時之需,把老百姓的錢袋子掏空了,然後就該是災難降臨了。就比如說王莽隨隨便便的改革幣制,濫發大錢,結果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迅速滅亡。還有三國時候,劉備入蜀,因"軍用不足",就聽了劉巴的建議,鑄"直百五銖",重量僅8~9.5克,卻當五銖錢100, "數月之間,府庫充實"(《三國志》)。吳國在公元236年也幹過這樣的事,不過,大錢造出來後,導致物價上漲,後來就被迫停鑄。

南朝宋,北魏,隋煬帝時,唐玄宗後期時都出現過類似的手段,但是都導致了物價飛漲,人民遭難,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經濟走向絕境。古代造大錢以解決資金問題就是對人民的掠奪,對經濟的破壞。

像周景王這種造大錢來“賺錢”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短見行爲。想要維持好日子,這樣的掠奪又怎麼能維持的久呢。到了末代的周天子,沒人納糧,通貨膨脹也沒用了,周赧王只能去借貸了。但是借來了錢卻還不上,放貸的商人們只能跑到周王宮去要債了。說到底還是周天子嘛,再落魄,他也是天子啊,欠那麼多錢怎麼好意思見人呢。周赧王就躲在王宮中的一個高臺上,留下了“債臺高築”的典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