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8分,電影拍得很不錯,是一部堪稱雄壯的電影,由於沒看過無刪減版本,所以只聊聊今天點映的版本。

影片裏的國軍挺符合現實的,軍人素質參差不齊,堅守倉庫的正規軍德系裝備,士兵訓練有素,李晨、魏晨、鄭愷(樹生)等敢打不怕死;收攏來的地方軍兵油子多,王千源能打仗但惜命,姜武(鐵子)不能打很惜命,張譯(鐵算盤)十分惜命只顧着跑;地方保安團大多是壯丁,不懂什麼國家概念,也沒經過軍事訓練,所以隊伍遇敵一觸即潰,歐豪(端午)、小湖北連開槍都不會,只想苟活,但經過戰爭洗禮後,懂得了守護的含義,並勇敢做出選擇,真正成爲了一名戰士。

影片裏的日本軍,沒塑造成過去國產影視劇裏那種張牙舞爪的惡鬼,或是滑稽蠢笨的丑角,而是正正經經的士兵,日本軍營裏乾淨整潔、士兵穿戴整齊、隊伍行進有序、以及裝備先進,展現出一種強大的姿態,各方面都比國軍強,所以才能壓着國軍打。

劇情高潮部分大致可以分爲三幕:倉庫保衛戰、升旗護旗、撤退英租界,這三幕拍出《危情13小時》、《父輩的旗幟》、《敦刻爾克》的感覺。

第一場高潮戲:倉庫保衛戰。戰爭場面十分慘烈,血肉橫飛,特別是鄭愷(陳樹生)抱炸藥驚天一跳,阻止敵人破牆進攻,這情節是一個情緒爆點,有感人催淚之功效。這保衛戰的戲拍得很好,讓人聯想到《危情13小時》,它是現代化美國僱傭兵防守烏合之衆的穆斯林敢死隊,是以強戰弱,而《八佰》是落後的國軍防守裝備先進的日軍,更突顯國軍防守的難度。有些畫面還讓人想到《血戰鋼鋸嶺》、《父輩的旗幟》戰爭場景,這場戲不輸給它們。

第二場高潮戲:升旗護旗。由於不可說的原因,本來作爲情緒爆點的升旗情節被刪減得支離破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變成了“灰”天白日,沒有一個完整的鏡頭展現旗幟的全貌,破壞了情緒氛圍,讓人十分出戲。

肉身護旗情節,不符合史實,但也算是致敬了《父輩的旗幟》裏升旗的情節,加上王千源、歐豪(端午)的角色行爲改變,從逃兵變成戰士的成長弧光,感染力很足。

第三場高潮戲:撤退英租界。這段拍出諾蘭《敦刻爾克》的味道,鏡頭裏看不見敵人,而自己人一直在中槍死亡,往租界撤退過程緊張且艱難。《敦刻爾克》有一條空軍交戰的線,通過空中激烈戰鬥的緊張感來彌補大部隊撤退的慌張感,而《八佰》這一幕本來有一條是李晨、王千源、小湖北等人組織敢死隊突擊日軍陣地的線,而影片沒有放出來,只剩團長帶領大部隊過橋進英租界的單方面撤退,導致觀感有些奇怪,有種逃跑逃兵的感覺,而不是戰略性的撤退,有醜化國軍之嫌。歷史上,過橋沒有那麼艱難,影片戲劇化處理,可能是想表達八佰壯士的覺醒意志傳遞給南岸租界裏看戲的同胞。

說到覺醒意志,團長說:“要想真正打贏這場戰爭,靠四行倉庫裏的八百壯士是不行的,得靠他們背後的四萬萬同胞。”個人認爲,覺醒分兩層,第一層覺醒是國民意識覺醒,在戰爭年代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做看客。影片裏租界的青幫弟子、賭場老闆、歌廳舞女、普通民衆都在第三日覺醒國民意識了,開始爲抗戰出錢出力。

第二層覺醒是人性的覺醒,有作爲人類的同理心,知道戰爭的殘酷,不怕戰但也不輕易言戰,在和平年代警惕軍國主義的產生,“戰爭背後是政治”因此不讓腐敗邪惡的政客輕易發動戰爭,讓普通人的性命變成政治上的籌碼。

在上世紀,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英美髮達國家的綏靖政策、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政治幻想,這些政治慾望在二戰裏可是付出了上千萬條性命的代價才平息。而在今天,軍國主義仍可能在其他土地生在出來,綏靖政策依舊存在於發達國家之中,加上政治家不切實際的慾望幻想,很有可能再次導致人類新的災難。

這部電影是羣戲,演員們都演得挺好的,大多數明星一直是灰頭土臉,挺多臉熟叫不出名字的演員也挺亮眼的,比如演《怒晴湘西》的花瑪拐;魏晨演得挺不錯的,角色硬朗,看不出偶像氣息;鄭愷和俞灝明我是沒認出來,看完電影后看演員名單才發現;歐豪演技進步很大,很好演繹了懦弱逃兵變成勇敢戰士的轉變,沒讓人出戏;李晨、張譯演了多次軍人角色了,演起來遊刃有餘,張譯逃兵的角色演繹起來難度更大,不過演繹到位,讓人怒其不爭;王千源、姜武老戲骨來到的,戲份喫重,表演精彩;杜淳演的團長謝晉元,出乎意料的好,以前一直以爲段奕宏這樣的糙漢子才能演出熱血團魂感(我的團長我的團),沒想到杜淳這精英派頭也演出了熱血團魂感。

總而言之,國產戰爭片終於出了一部能與外國競爭的電影了,推薦大家去電影院看,銀幕越大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