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武將在歷史上最爲輝煌璀璨的時期,期間出現的名將名帥浩如繁星。而其中,趙括也是被後世人記住的典型之一,不過卻是反面教材,“紙上談兵”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然而,追根究底,難道趙括真是一個不注重實際經驗的草頭將軍嗎?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請看以下詳情。

長平之戰形勢圖

衆所周知,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慘烈戰役。在歐洲人還在打幾百幾千人規模戰役的時候,發生在古代中國的這場長平之戰,雙方直接交戰人數竟多達百萬之多,堪稱不可思議。而這場長平之戰,相持三年,最終以趙軍落敗爲定局,參戰的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由盛轉衰,秦國一統六國也由此正式成爲歷史大勢。但與此同時,趙括卻承擔了趙軍失敗的重責,成了人人取笑的反面教材。然而明理的人應該會懂得,像趙括這樣一位忠勇殉國的軍人,卻被釘在這樣一根恥辱柱上是極不公平的。

趙括

要知道,一次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偶然的結果,也必有其內在原因。當我們在給趙括定罪的時候,是否要需要切切實實地瞭解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

衆所周知,這場戰爭的開始與趙括沒有多大關係。畢竟在長平之戰之初,趙國是以廉頗爲將對陣秦國的。廉頗打戰歷來以沉穩持重著稱,所以在長平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戰役面前,廉頗出戰可謂人心所向。但實際上,縱觀長平之戰中廉頗在戰役初期的部署,他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保守有餘而進取不足。在戰爭初始,面對秦國一位排名不算太前的將領王齕,廉頗卻主動採取堅守戰的策略,要與秦軍拼消耗,這無疑是種畏敵的表現。未戰先怯,堪稱兵家大忌。而且這種消極防禦的戰略與趙國的戰略環境是極不符合的。

一方面,趙國最擅長的是進攻戰,最不擅長的就是消耗戰。在與對匈奴的無數戰爭中,趙軍練就了強大的戰場突擊力量,打進攻戰可謂輕車熟路,符合趙軍的戰爭傳統。而消耗戰卻是糧食、人力以及軍械的強大消耗,對趙國來說,趙國雖位於河北燕趙之地,是傳統的產糧之地,但土地產糧潛力肯定是遠不如秦國新開發的巴蜀和關中地區的。打消耗戰,趙國在糧食上就處於弱勢,短時期還行,打持久戰的話必然是先拖垮趙國的。而秦軍卻是最擅長防守戰,秦國函谷關,秦軍守了幾百年也僅僅被攻破過一次。所以廉頗採取的消耗戰的戰略,讓他在長平戰爭之初就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是以自己的弱點去拼敵人的長處。長平之戰,趙主守而秦主攻,可見戰爭的主動權在秦軍手中,趙國一開始就處於被動防守的下風。

果然,長平之戰持續期間,趙國參戰的近50萬將士每日所耗的輜重糧草都是天文數字,雖然秦國也支撐得很難,但趙國最先露出的不堪重負的疲態,給趙國全國上下的軍心民心籠罩上了厚厚的陰霾。於是,讓趙國貴族失望的廉頗被替換下陣,趙括作爲長平之戰的重要人物出場就成了歷史的選擇了。因爲趙括最爲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就繼承了趙奢名將的基因,熟知兵法,最擅長的就是進攻戰。所以當趙國君臣看到廉頗的消耗戰已經逐漸將趙國拖入泥潭時,他們就果斷地換上了趙括,希望以轉守爲攻的方式重新獲得戰爭的主動權,改變戰爭形勢。於是,趙括入主長平後,他麾下的趙軍便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這不止是趙括的意願,也是全國上下滿朝文武的統一意願。因爲趙國已經不能再消耗下去了,需要儘快結束戰爭,否則秦趙長平之戰,拖也能把趙國拖垮。

不過,趙括的失敗也有其個人原因,其失敗的根由便是中了秦國的暗渡陳倉之計,秦王與白起密謀換將,讓趙括以爲與自己對陣的還是之前名氣不太大的王齕,他根本不知自己真正的對手是戰神白起。所以趙括纔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可避免地輕敵了,讓秦軍有機可乘,設下口袋陣,誘敵深入,給趙軍覆滅埋下了伏筆。但趙括中計後的頑強反撲,也成功給秦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和損失,雖然他最終仍逃不了失敗的結局,以身殉國,但他那寧死不降的氣節,與敵奮戰到底的氣概,還是值得後人肯定的。

可以說,長平之戰的失敗,並不在於趙括一個人軍事上的失誤,而是趙國君臣在戰爭初期嚴重的戰略錯誤所導致的。廉頗用兵失誤,趙括接替他繼續戰爭,也無法力挽狂瀾,反而代替廉頗品嚐了慘敗的苦果,蒙受不白之冤,令人嘆惋。不過後來廉頗也受到趙國朝堂排擠,逃亡楚國爲將,這是後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