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曉

“凌霄外婆家女性三代正在動搖林有有的地位”、“《以家人之名》賀子秋對付齊明月纔是對付‘林有有’等綠茶的正確示範”……隨着《三十而已》大結局,大衆被情緒支配的追劇之旅在許幻山入獄、顧佳離婚中逐漸落幕,但是林有有這個名字仍在被頻繁提及。

過去的20天,林有有到底有多火呢?在《三十而已》14次登頂微博熱搜榜的話題中,林有有(及演員張月)佔據4次,超過顧佳、王漫妮和鍾曉芹;#林有有噁心#話題閱讀量9.9億,遠超過其他人物細分話題。可以說從她上線開始,就代替顧佳扛起了該劇的話題KPI。

百度指數上,林有有搜索指數日均4.7萬峯值14.6萬,顧佳搜索峯值爲4.7萬;媒體指數上,林有有同樣後來居上,在最後5天力壓顧佳成爲媒體話題人物。從“今天也是被林有有氣死的一天”,到經典小三形象凌玲、艾莉被考古對比,甚至是追溯國產劇小三形象迭代史,這個夏天“林有有效應”驚人。

只是這種輿論盛景背後,關於林有有工具人的討論正在甚囂塵上,隱藏在觀衆極端情緒化的表達裏,她們在罵林有有時到底在罵什麼呢?關於國產劇小三形象的塑造同樣值得去探索去反思,這個特殊羣體的塑造是否正在陷入一種極端扁平化、情緒G點的窠臼裏?林有有沒有那麼標籤化,我只是聽說凌玲很壞

蓉蓉子 今年某口碑爆款劇製作方宣傳人員

“看到許幻山和林有有接吻,我就想吐”,蓉蓉子在朋友圈寫道。雖然《三十而已》已經收官好幾天了,但是她纔剛剛解鎖“高能”劇情:許幻山和林有有在一系列欲拒還迎的曖昧之後,還是邁出了實質性的那步。而出身內容製作公司,她對於人物分析、演員塑造的評價也帶有一份特有的立場。

我對國產都市劇看得比較少,一般特別有影響的纔看,像《三十而已》也是火了纔去看的,像凌玲我也只是聽說她很壞。林有有這個角色還是很典型的,爲錢上位的小三形象,不過劇中在這部分的刻畫不是很明顯,沒有把人物目的性表達的很清楚。

前期你會感覺她是被許幻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是因爲愛,但是當一次次被拒絕被告知有家庭還不放棄時,就覺得不是單純的“我愛你”了。我也是在看了很多集、還有看了大家的分析時才意識到,她可能就是爲錢上位,也許因爲許幻山帶了一塊價值百萬的手錶,或者說有自己的公司之類的。

我覺得小三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合理性。像《我的前半生》裏凌玲這種半老徐娘,她就是想要人和她一起撫養孩子組建家庭,《北京女子圖鑑》裏王佳佳是靠男人上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三十而已》梁正賢朋友的小三里也有這種的,我覺得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林有有僅僅是“以愛之名”是立不住的。

可能大家都在罵林有有綠茶,但是從來沒有人問她爲什麼喜歡許幻山?只是因爲愛嗎,反正我是不信的,至少角色上沒有表現出來。不過林有有還是具有一定現實性的,她沒有表現的很功利並且很純情,就是“以愛之名”破壞別人的家庭。她應該是一類小三形象,沒有標籤就是她們的標籤,像是一面鏡子照進現實。

我覺得從角色上升到演員本身還是沒有必要的。作爲劇方來講,肯定是希望電視劇熱度越高越好,角色討論度越高越好;但是對演員來講,演員接戲就是爲了紅爲了生活,現在能有一個全民討論的角色太不容易了,而且既然接了這樣的角色,就要做好被討論的準備。

現在是會有一些上升到演員的輿論,有一些鍵盤俠,這也是司空見慣的,不過我覺得張月的輿論引導已經做的很好了,微博求生欲也很強,演員本身應該是要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的。林有有可以去做網紅,何必萬人唾罵

小鼓槌 00後大學生、“林有有職業規劃師”

“小三清醒清醒,渣男不值得,不如和原配聯合起來搞死渣男”。小鼓槌是某高校在讀大學生,也是《三十而已》的觀衆,追完劇的感覺並不美好,顧佳人設崩塌、林有有小三以及許幻山的背叛,都讓她的吐槽欲爆棚。只是迴歸理性,她又會深刻分析人物的合理性,甚至會有00後特有的腦洞——幫林有有做職業規劃。

林有有應該算是綠茶中的戰鬥機。要知道最厲害的往往不是美貌,而是會說話、會傾聽、表情豐富、眼神有料;表述事情非常吸引人,但又恰到好處,不囉嗦、不戀戰。不過林有有還是挺真實的,無論是某明星前段時間的外圍嫂事件,還是那些明裏暗裏的成人規則,這樣的人在現實中絕對不少。

國產劇的小三形象塑造,應該沒有幾個是真正立體的,出圈的也就是《虎媽貓爸》裏董潔飾演的唐琳、《我的前半生》裏的凌玲,某種意義上羅子君又何嘗不是小三呢?還有就是瓊瑤劇裏各種綠茶小三一抓一大把,還基本都是高段位女主。其他的基本都是工具人,突出女主的聖母瑪利亞。

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婁燁導演的電影《浮城謎事》的小三桑琪,行事果斷、做事狠辣、殺人誅心。該片改編自天涯熱帖“看我如何收拾賤男和小三”,桑琪不僅是男主人公的出軌對象,還選擇在原配流產的第二天去開房,並精心策劃殺害了女大學生、和原配宣示主權等,其中的暗流湧動、人性黑暗面都被展現了出來。

不過我其實不在意小三這個人物本身,更重要的應該是男性角色和原配人物,後者的性格和心理往往更具有探究意義。人物立起來,我更希望看到她前後的蛻變,這樣的人物才能豐滿,但是《三十而已》中所有人物的人設後期都崩塌掉了,我並不覺得這是一部好劇。

這種劇主要就是看個熱鬧,雖然標榜現實主義,但是一般人物處理都太扁平了,林有有本來可以有深刻的挖掘,可惜最終只能是個工具人了。可能老一輩的人看着會生氣吧,但是年輕網友應該更多的就是看個笑話而已。

迴歸現實,林有有這樣的人做小三,完全就是缺心眼。她可以做網紅去賺錢,有才有貌、喜歡自拍,找個好攝影師曬微博曬ins,就能吸引一幫顏粉;還會唱歌跳舞,可以玩直播、錄視頻,很容易就可以紅起來,然後簽約個MCN公司,好好打造自己。就算不做網紅,其他工作一樣底氣十足,何至於委曲求全聲名狼藉?很多小三的塑造只是編劇在腦子裏的自我意淫

惠惠子 傳說中的女博士、被林有有氣到肝疼的少女

“每次看到林有有許幻山互動,就會覺得這世上怎會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以及這世上怎麼會有如此眼瞎之人”。惠惠子是傳聞中的女博士,一路保送學業生涯順風順水,與之對應的是她永遠不變的少女心。也是被國產劇荼毒長大的典型的90後。

林有有的行爲大體上應該是符合邏輯的,也有一定的現實性。她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成爲許幻山的太太,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許幻山外在條件還不錯,二是溫柔體貼,雖然這裏面有太多顧佳的痕跡,三是作爲公司老總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少女對事業有成者的仰慕。

相比之下,之前瓊瑤阿姨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綠茶。像《一簾幽夢》裏的紫菱,一朵打着白蓮花旗號的綠茶,還有《新月格格》裏的新月,“我不是來破壞這個家庭的,我是來加入這個大家庭的”,這真是我聽過最毀三觀的一句話。

國產劇的小三形象基本上可以劃分爲三類:紫菱代表的白蓮花型、新月代表的“以愛之名”型,還有就是之前《我的前半生》裏凌玲代表的賢妻良母型,林有有應該屬於第四種,比較赤裸裸的小三形象。

我覺得小三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男性爲什麼出軌、以及這個女性角色爲什麼能夠成功讓他出軌。像凌玲應該是塑造最成功的,陳俊生爲什麼選擇她、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都會讓你看到一個清晰的生活主線,現實邏輯非常清晰。

一個人物之所以能夠引發現實共鳴,主要就是可能角色塑造比較鮮明或者有特色,還有就是觀衆會在看劇的過程中把角色投射到自身,或者聯想到周圍生活形成一個現實參照。

現在來講的話,國產劇小三形象的塑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很多小三的塑造,實際上是編劇在腦子裏的自我意淫,或者說基於以前那種套路化、模版化的創作,如果他們能夠去挖掘更多現實素材、認真體察觀察生活細節,就會創造出更符合當下社會背景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小三形象的塑造正在奔着戳中網友情緒點尤其是憤怒點的方向去,這樣的角色在投入市場時往往會引發巨大的討論度,甚至是一邊倒的謾罵。人物塑造應該是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某種身份或情節,讓觀衆產生了共鳴或警醒,而不是向天涯狗血帖看齊。這也是當下影視劇所追求的“真實”二字。“這題超綱,小三不應該被過度塑造”

奇奇子 課外輔導班數學老師、典型的“直女”思維

“小三就是小三,無所謂光明與否,真愛與否,都錯了”。奇奇子並沒有看過《三十而已》,她對於國產劇小三的印象還停留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凌玲、《回家的誘惑》中的艾莉,甚至是更古早時期的瓊瑤劇、武俠劇。而和她本人的性格一樣,她對國產劇小三形象的評價也簡單利落:價值觀不正。

這幾年不太看國產劇了,主要就是看看電影和綜藝。像《三十而已》我還沒有看,不過身邊人有說這部劇拍的太露骨了,都是有錢人的生活,演的也有點過,會影響價值觀;也有接受不了許幻山出軌直接棄劇的,看抖音說他們是在遊樂場看煙花認識的,成功避雷不打算繼續了。

不過《我的前半生》還有《回家的誘惑》我都看過,還有很早之前的《還珠格格3》《情深深雨濛濛》《小魚兒與花無缺》,裏面都有一些很經典的小三角色的塑造,不過要說最成功的應該還是《小魚兒與花無缺》裏面的江玉燕,她不僅是小三還是現在國產劇中很難見到的比較豐滿的女性反派角色。

國產劇中的小三形象基本上可以分爲五種:一是知畫這種白蓮花的,各種裝無辜弱小,然後背後捅刀;二是那種無腦小三,張揚跋扈正面宣戰,主要是見於偶像劇;三是偏激惡毒、恩將仇報型的,這種可能在古裝劇裏比較多一些;四是心酸小三,明知自己是小三還傻傻爲愛付出的那種很“典型”的古代女性形象;五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爲小三的,這類主要是在於男性角色的渣。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小三就是小三,無所謂對錯,她所代表的價值觀都是非主流的,忽視道德的。無論是追逐錢財不擇手段還是戀愛腦無所顧忌,都不是心安理得成爲小三的理由。我覺得國產劇不應該過度去塑造小三形象、或是渲染出軌,本身並不正能量。

現在就是娛樂圈炒作太嚴重,網友又習慣性跟風,太容易代入到角色中,甚至是不能理性看待演員。大家還是要理性追劇,娛樂而已何必那麼認真?每個劇、每個人物的熱度都是一段時間,新劇層出不窮所以還是理性對待就好。

在這個被林有有支配的夏天,觀衆或態度鮮明、或認爲不過娛樂而已,但透露的態度卻是相似的:在互聯網時代、全媒體語境下,創作的現實意義不斷被挖掘被強調,但小三這一類型人物的塑造卻在逐漸跑偏,甚至是脫離創作法則。

影視劇中從來不缺紅白玫瑰之爭,但是當站在道德的下風口和自帶爭議性的小三形象,淪爲撬動大衆情緒點的活靶子,人物的行爲邏輯、現實性統統成爲話題的犧牲品,崩壞的何止劇情,可悲的又何止觀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