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开局很漂亮,眼下豆瓣评分已经8.6。

不仅口碑好,收视率更是一扫芒果台黄金档的颓势。

三个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组成了一个非血缘关系的大家庭,大哥高冷孤僻,小哥调皮活泼,团宠小妹古灵精怪。还有两个非常互补的爸爸,吵吵闹闹的日常甚至输出了一个“爹次方”的网络热词。

设定上很像是《小偷家族》,而首播至今,很多人说想起了《请回答1988》:家常、怀旧和温暖。

这在国产家庭剧里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在国产家庭剧发展到以聚焦现实掀起“情绪高潮”的现在,这类剧也早就从曾经的婆媳之战,扩展到了升学考试、中年危机等等话题。受众群体拓展的另一面则是观众对于国产家庭剧各种撒狗血,以及国产剧都逃不开爱情“枷锁”的诟病。

从《以家人之名》豆瓣页面上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凌霄和李尖尖青梅竹马的甜美爱情很好磕,广大人民群众似乎更想看这一家人的日常,热评很多都说是被这部剧的亲情所感动到,盼着之后不要走爱情线。

01

谁不想当李尖尖?

看过这剧的观众没有一个会不喜欢剧中的这两个父亲和三个孩子。

谭松韵饰演的李尖尖从小就是个虎虎的女孩子,却一直是两个哥哥心中“小太阳”一样的存在。

小时候看到大哥被欺负,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小哥贺子秋白天被小朋友嘲笑是拖油瓶,晚上躲在被子里哭,李尖尖会安慰他,你不是拖油瓶。↓

虽然她的妈妈在怀二胎的时候,因为妊娠综合症去世。一夜之间,李尖尖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但能一路成长成为一个“小太阳”,如此自信开朗,那是因为李尖尖从小就感受过爱。

她所有的安全感,都是爸爸李海潮给的。

李海潮这样的爸爸是国产剧里少见的,几乎所有褒扬父亲的形容词都可以用在李海潮身上。

他会告诉女儿妈妈是去海上做仙女了,从没有让李尖尖因为失去妈妈而缺失爱↓

他变着花样喂女儿,每一顿饭,至少四菜一汤。所以在李尖尖肉嘟嘟的小脸上,写满了被爱滋养的幸福。

这份温暖,也拂照到凌霄和贺子秋身上。

贺子秋妈妈用看病的借口,借钱跑路,把儿子丢给了相亲对象李海潮。所以贺子秋从小就养成了讨好型人格,懂得察言观色,不给人添麻烦。他会半夜躲进厕所洗衣服,早上跑腿去买早餐,受了委屈不用哄自己就能好。

三个小孩聚在李尖尖家看《黑猫警长》。有爸爸的两个小孩,凌霄和尖尖都坐在后头,放松地吃着西瓜。

唯独子秋,他小心翼翼地坐在旁边,想吃西瓜也不敢拿。直到凌霄拿起一块西瓜,递给了他,他才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小可怜”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前面几集中,小姐姐没有少为贺子秋流泪。

但幸好,他遇到了李海潮,李海潮告诉他“你跟小尖一样,都是爸的孩子,爸怎么舍得送走呢?听爸的,不会给你送走啊!”

李海潮和李尖尖温暖了他,才有了长大后开朗又有些贱兮兮的小哥。↓

凌霄呢?

小时候因为给妹妹核桃吃,导致核桃卡住了妹妹的气管,结果妹妹丧命。妈妈陈婷把一切罪过怪到了他的头上,头也不回得离开了家,自此,凌霄性格变得孤僻,沉默寡言。

是李爸和尖尖打开了他封闭的世界。

这段凌霄打开心扉的戏拍得最妙:父母一吵架,凌霄就会坐在楼梯上看书,李海潮和尖尖就来喊他下楼吃饭。

疏离的凌霄一开始满心戒备,但是李尖尖每天都会习惯性地来叫他吃饭。

李海潮和尖尖的善意让凌霄逐渐放下了戒备,从不愿意去李海潮家吃饭,到楼梯越坐越往下,最后直接坐到人家家门口。↓

于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就这样组成了:两个父亲,三个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

两个父亲简直就是今年夏天限定CP:潮平两岸阔(凌和平李海潮),就问大家磕不磕?

看看这两位相处既有烟火气又温馨的日常,凌爸每月发工资按时上缴生活费,手伸进李爸围裙里放钱的动作熟悉不熟悉?

凌霄的妈妈陈婷一回来,李爸像打翻了醋坛子,非说自己是外人,这抱怨的细节熟悉不熟悉?↓

这不就是步入晚年的我爹我妈吗?!

搭伙过日子的“家庭感”就从这些日常斗嘴体现,一个烧饭一个洗碗,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五口之家”过得那是其乐融融。↓

三个孩子一块吃,一块玩,谁也没有因为生活中缺少了妈妈,而变成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一家五口吃饭是最能表现家庭温馨的。

李尖尖在几个大男人的宠爱中长大,性别意识也萌芽得比较晚,吃饭的时候隆重向大家宣布,“我来例假了”,家里的四个男性都一脸懵↓

而凌霄给李尖尖买了胸罩,李尖尖也特别兴奋地展现了出现,“我哥送了我一件衣服,还是白色蕾丝边的”↓

这两段在吃饭场景里呈现,光明磊落。

一方面破除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月经污名化,也非常符合剧情逻辑。

这个家庭中没有人告诉唯一的女孩子李尖尖相关方面的常识,之后李海潮也赶紧向小区的阿姨请教。这体现出这个家庭的特殊性,也从这些细节中让这家人彼此之间的爱不需要煽情,就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以家人之名》让那么多追剧的观众欲罢不能的亲情线。——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也能因为互相之间的爱,变成真正的一家人。

所以,我们的国产剧其实是可以脱离那些悬浮的中产生活景观,可以脱离掉偶像剧的浮夸,拍出日常的市井之气。

我们的国产剧中表现亲情,也不一定要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曲折,明明也是可以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展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可惜,《以家庭之名》已经做出了这些改变,却仅仅只保持了几集。

02

对女性角色的污名化并没有改变

从第四集陈婷带着女儿出现,凌霄的外婆上线,国产剧中少不了的“奇葩”挨骂担当挨个登场后,《以家人之名》狗血气息扑面而来。

#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气人#高挂热搜,

剧里不仅是陈婷气人,编剧通过李尖尖的台词说出了观众的心声,“女性三代都讨厌”↓

看看,林有有的余波还没过多久呢,这一回一下子来了三个挨骂担当。

有多气人?

陈婷当年把女儿的死都怪在了凌霄头上,离家走得是头也不回。↓

过去十年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十年后却冒了出来求原谅↓

还各种道德绑架,挑拨离间。

凌霄的外婆呢?

挑拨离间不算,更是打着算盘,不想把凌霄这个优秀的大外孙拱手让人。↓

就连还是孩子的凌霄妹妹,在编剧的笔下也不是省油的灯。

嫉妒心爆棚,想要哥哥的爱,想害李尖尖不成反而把自己摔了↓

看了陈婷一家三代女性的做法后,似乎是“全员恶人”合集。

就连周边的小角色,要么是一遍一遍强调“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的子秋的小姨↓

要么是碎嘴街坊,没事的时候总要时不时戳一下孩子们的心口↓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故意塑造的那么多让人不适的女性角色?

观众的情绪是被挑起了,却不禁想问问,如此单薄和脸谱的女性角色塑造,难道不是把女性角色当成了服务于陪衬作用的工具人?

我们不排除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像凌霄母亲家这种“一坏坏三代”的情况,但如此密集的全员女性恶人,却在这样一部主打“温情”的家庭剧中出现。一边是对男性角色从各种细节上加以赞美,一边让女性角色沦为面目可憎的工具人,小姐姐真的觉得可惜。

更让人觉得需要思考的是,剧中“缺席”的妈妈形象。

《以家人之名》中出现的三位母亲,一位是想生二胎但却因为肺动脉高压而去世的李尖尖妈妈,编剧通过李尖尖给凌霄看妈妈的护肤品,展现了一个被孩子和父亲共同思念的母亲形象。

一位是因为女儿意外身亡后无法走出阴影,甚至带有明显抑郁症倾向的凌霄妈妈陈婷。

还有一位则是抛弃孩子,把孩子当成是负担的贺子秋妈妈贺梅。

三个母亲形象刻画,特别是从父亲与母亲形象对比来看的话,《以家人之名》直接把国产剧中对母亲形象的表达进化到了“无妈”阶段。

当我们被剧中几个“坏妈妈”挑起情绪,以剧中人的立场来揣摩这三位妈妈的时候,自然是觉得都气人。

但是凌霄的妈妈为了生第二个孩子丢了工作成了无所事事的全职妈妈,她是否甘愿享受这样的生活呢?她的产后抑郁症又是如何而来?

贺梅到底是为什么抛弃了贺子秋呢?

编剧挑动观众情绪是最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塑造几个“渣”角色就可以了。在剧中被污名化的女性角色,似乎就是为了承担一个扁平工具人的作用。

目前为止,《以家人之名》没有过多剧情解释这几个母亲的前因,只是展现了后果。“坏妈妈们”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是否还有更多的剧情补充来解释亲缘关系呢?

如果只是展现后果,那么这些年来,从《欢乐颂》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的苏明玉妈,到《安家》的房似锦妈。同样的势利,刻薄,可恨。

我们真是看够了。

而其他经典国产家庭剧中,无论是《双面胶》,还是《媳妇的美好时代》将“婆媳矛盾”,“催婚催生”“剩女有罪”都变成了国产家庭剧中重要的叙事元素。可以说,国产家庭剧的这么些年发展之路,也是女性角色被阉割、被污名化之路。

所以,如果仅仅只是表示“这不就是一个剧吗?这么认真干什么?”,默认它的合理性,在影视剧这种大众文化中进行如此强烈的性别对比,是否得当呢?

后期,希望两个母亲的形象会有大逆转,希望目前还是高分的《以家人之名》不要落下一个“厌女”的大BUG。

03

曾经的那些国产家庭剧

曾经的国产家庭剧发展,其实是带着明显时代特征的。

国产家庭剧“始祖”《渴望》,充满了80年代末的时代烙印。

《渴望》的编剧不是王朔。但这部戏的确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源自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部大中篇小说《刘慧芳》。

王朔的小说中没有如此传统的“好人”。于是,在大刀阔斧改编后,便有了无比符合当年中国传统审美,欣赏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的《渴望》。而刘慧芳这个真·十全圣母,成为全国人民最心疼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成为了新英雄、社会主义真·新人。

到了《孽债》,这部讲述知青情感的剧,之所以能顺利播出并造就收视率神话,多亏了导演黄蜀芹只截取了几乎被人彻底遗忘的时代“后遗症”缩影。唱着“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稚子何其无辜。

而那些被时代裹挟着的普通父母,为了一个更好的人生,当时的观众都选择了谅解。

这个剧除了有5个当年被留在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的孩子,如何跑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如何尝遍人生百味又如何重新书写自己人生的故事外,《孽债》还展现了90年代上海真实的都市生活。

甚至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在说上海人太冷漠太自私,这种刻板印象就是来自于《孽债》,就此成为上海人的一个标签,久久没有被撕下。

到了经典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最被低估的国产家庭剧,是现在根本已经消失了的“老百姓”故事。

相比如今的《三十而已》、《都挺好》、《欢乐颂》等等一众展现了中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国产家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无论演员、编剧还是导演,到剧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扎扎实实在底层摸爬滚打过的大活人,所有情节,都透着一股子市井鲜活,毫无扭捏做作之态。

下岗工人张大民幸福吗?

他享受着最简朴的一日三餐,拍几瓣蒜再弄点醋就是一餐,他还可以在长着树的屋里和老婆云芳开心滚床单,不去想房子的事情。搁现在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谁又能说没钱的底层人民张大民不幸福?

据说当年编剧刘恒在写剧本时哭到不能自已,他太太劝他:“既然写得这么难受我们就不写了。”

但是刘大师还是坚持写了,这是属于平民的幸福,真正讲述老百姓生活的国产剧。

——心里知足,不作攀比,已是有爱。

现在啊,这样展现时代风貌的国产家庭剧,早就看不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