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是战争的产物,在最初的战争中,人们用火箭和火球攻击敌人,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迫于战争形势的需要,人们开始研究更为高级的可以射击的火器用来实战。

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使用管型射击火器是中国,时间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末宋初。随着火药性能的日益改良,火器研究的不断发展,新式的更高级的管型射击火器便应运而生了。

公元1132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德安(今湖北安陆)守城大将陈规在对敌作战中首次使用了十二条“以火炮药”制造出来的“长竹竿火枪”,这就是世界上管型火枪的鼻祖。

这种原始的管型火枪,枪筒由长竹管制成,射击时由两名士兵共同使用一条,一人持枪,一人点燃枪中的火药,以此喷出火焰烧灼敌人,或用以烧毁敌军攻城的天梯。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围困汴京,金兵守将在宋军使用的竹火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出了飞火枪,在此役之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最后顺利突出重围。

次年,蒙古大军又围攻逃至归德(今河南商丘)的金兵。金忠孝军首领蒲察官奴率450名士兵持飞火枪夜袭蒙军军营,金兵大获全胜,显示出了飞火枪的威力。

飞火枪与竹火枪相比,又先进了一步。飞火枪的枪筒由16层敕黄纸卷成,长2尺多,筒内装上火药和铁渣末,用绳系住枪端,持枪的士兵带有铁火罐,内藏火源,作战时点着枪筒内的火药,火药瞬间燃烧,喷出可达10多丈远,烧杀敌人。

但是,无论是飞火枪还是竹火枪,它们都只是最原始的管型火枪。直到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制成了突火枪,这才是我国管型射击火器的正式诞生。突火枪是以巨型竹管作枪筒,筒内安放火药及子弹,子弹的出现,这是射击原理的最初运用。

然而,实战中竹筒和纸筒制造的火器,在经过几次发射后,容易被烧灼和焚毁,甚至发生爆裂,于是又有人发明了用金属制造的火铳,代替了竹筒和纸筒。

金属火铳何时开始制造,由于缺少历史记载而无法定论,有日本学家根据明永乐十年(1412年)神机营都督焦玉为《武备火龙经》所写的序言,推断为公元1355年。

而我国学者研究认为,蒙古人在灭宋建元后不久,就在竹筒、纸筒火枪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火铳。明朝太祖时期的火龙枪已经是比较精良,威力较大的一种突飞枪了。明以后,金属火铳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管型射击火器传到国外,是在13世纪后期到14世纪初。元朝军队与阿拉伯人作战,元军将各类火枪带上战场,在战场上,阿拉伯人从战死元军手中得到了火枪。

阿拉伯人依据元军的火枪,进行了仿制和改进,制造出了阿拉伯式的“马达法”射击火枪,这是中国管型火器第一次传入国外并被仿制。

同样,阿拉伯人在后来与欧洲人的作战中,又将自己的“马达法”传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和仿制,到14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也制造出了“马达法”式的欧洲管型射击火器——手持枪。

1949年人们从原西德黑森州的一座古堡内,发掘出了一把铜制手持枪。其口径17毫米,枪身长270毫米,重1.24千克。它同公元1377年,我国凤阳制造的明洪武十年铜铳的形制极为相似,这是中国发明的管型射击火器传至欧洲的又一个最好例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