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這麼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發生過無數戰爭,爲了應對戰爭的需求,武器也越來越先進,威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在現代戰爭中,軍隊要配備的最基本武器就是槍支彈藥,步槍可以做到遠距離對敵軍進行射擊,只要槍法夠準,那麼將會對敵軍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槍支彈藥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誰在這方面更加強,戰爭的天平就偏向誰。在抗日戰爭進行的時候,找那個過軍隊連槍支彈藥的供應都無法保證,這就讓中國軍隊在面對日軍的時候有很大的劣勢。

當時的抗日戰爭時期,爲了破壞掉侵華日軍的進攻進程,八路軍除了游擊戰,也發動過數場大規模反擊戰,其中就有著名的百團大戰。何爲百團大戰,主要就是指當時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以及120師各部,從1940年秋天起,接受總部的統一指揮,在華北地區進行的系列大規模攻勢,戰場地域涉及到山西、綏 遠、河北、河南、察哈爾、熱河等省。這一場大規模戰役剛開始沒有名字,主要是因爲僅僅開戰第三天,我軍已經投入了105個團的兵力,因此得名“百團大戰”,這個名字還是左權參謀長起的。

這是一場完全不同以往的大規模戰鬥,在這場戰役中,武器彈藥的消耗速度急劇上升,根據百團大戰三階段的數據顯示,129師共消耗子彈759718發、手榴彈21369枚、炮彈2995發。那場戰役中129師系統參戰部隊有40多個團,這就意味着每個團在戰役期間平均消耗子彈還不足20000發,而每名戰士只能分到十發以下子彈。晉察冀軍區部隊消耗子彈260328發、手榴彈17752枚、炮彈661發。那場戰役中晉察冀系統參戰部隊大約36個團,也就是說一個團的消耗子彈僅有約7000發,一名戰士只能得到3發多子彈。八路軍與裝備精良的日軍的作戰,就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

百團大戰讓日軍意識到後方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其實,日軍早在1938年的時候就意識到一直進攻的作戰模式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成效,隨着戰線的逐漸拉長,不僅會造成糧食緊缺的問題,兵力也難以滿足作戰需求。日軍也意識到,只要自己沒有多餘的兵力管理佔領區,失敗就不會遠了,而國軍的作戰不過是讓日軍損失一點點兵力,而後方的八路軍纔是最能損傷日軍的力量。於是,日軍開始調整自己的作戰方針,開始誘導正面戰場的國軍投降,並集中主要軍隊消滅敵後根據地的八路軍力量,目的就是消除八路軍對其的威脅和破壞,從而徹底掌握佔領區的主動權,由此可以看出,八路軍通過自己的優秀戰術,拖延住了日軍侵華的進程,並削減了日軍的絕大部分力量。

百團大戰以八路軍的險勝收尾,雖然八路軍的損失慘重,但也分散了日軍的火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正面戰場的壓力。更關鍵的是,經過此次戰役八路軍的新編隊伍收穫了實戰經驗,每一個優秀的戰士都需要經過戰場的千錘百煉,爲之後的反擊夯實了基礎。

抗戰前期的中國始終處於戰略防守階段,百團大戰的勝利,大大削弱日軍的囂張氣焰,重振中國的信心,抵制了妥協投降的聲音。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纔是打擊日軍的重要支柱。重燃了全國軍民獲取勝利的信心。不但緩解了亡國的危機,對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這場戰爭帶來的損失是值得的,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