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必經過三種境界”

私以爲

對小事業、小技師同樣適用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

物料何其繁多,不少甜品職人或散人,一看到新物料就退縮。爲了避免“看着就不想做”,我們常把落甜“居家快手”配方中的少見物料改爲常用的,但依舊無法阻止那個奪命題的頻頻出現。

舉個例子,

小白:“磅蛋糕裏的赤砂糖,可以用砂糖替代嗎?”

小編:“它們都是蔗糖,赤砂糖風味更復雜一點。建議瞭解糖的基本分類,請參考落甜原理通講《糖》以及《落甜辭典》的相關辭條。”

小白:“……那,到底可不可以替代?”

小編:“……可。”

一目瞭然,問題的本質是“砂糖和赤砂糖”有什麼區別?我們面對物料,可以不管它的製作工藝,但得知道它是什麼,怎麼用。每一個具體的物料,都有它存在的框架,才能進行具體類比。看似“顧左右而言他” 的回答,實際上,想引導提問者進行系統性學習

這時,小白告訴我:不需要懂,家裏沒有赤砂糖,只有砂糖。OK,下一個問題……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 成功無法輕而易舉,隨便可得,須孜孜以求

前幾年,海藻糖特別火,就像現在的赤蘚糖醇。甜品發展那麼多年,有數不勝數的成熟配方和著名產品。這些配方中的砂糖,都可以直接替換成海藻糖嗎?

都說海藻糖好,它具有低甜味、熱酸穩定性、抗澱粉凝成、抗蛋白變性、低吸溼性、低呈色性以及保鮮的作用。大家對砂糖的關心,卻只限於甜度和能量,難道它沒有其它性能?即便兩種糖有重疊的特性,但特性強弱也有差別。

比如,用海藻糖打發蛋白霜來做馬卡龍就不行,做出來跟餅乾差不多。海藻糖產品不同(分無水或含結晶水),溶解性隨溫度跨度大,還會防蛋白質變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馬卡龍外表,特別是“裙邊”的完美呈現。

所以,海藻糖在每類具體配方中的使用,需要巨量試驗,需要“生態環境”。一個人或一個團隊是很難完成的。烘焙界花了幾年,才得出一個比較通用的說法“海藻糖可以替代部分砂糖使用”

就這,大家還覺得回答甚爲敷衍。眼下,赤蘚糖醇又來了,我好難。

“您好,請問赤蘚糖醇可以替代砂糖嗎?比例多少,謝謝。”

提問的人真禮貌啊,但是,我只能含糊回答:

“請在一個具體的配方里先試試看,謝謝。”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研究,終會豁然貫通

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可不可以替代” 還會被升級爲另一個更牛逼的問題:用什麼替代?

“沒有香草莢,用什麼替代?”

“沒有草莓,用什麼水果替代?”

“沒有玉米澱粉,用什麼替代?”

……

年復一年,無窮無盡,大家很熱愛這個遊戲。

有些回答起來並不難,比如“沒有香草莢,可以用香草精、香草粉或者乾脆忽略”;有些真的愁死人:“沒有玉米澱粉,可以用馬鈴薯澱粉替代,但它吸水量大,可能需要增加雞蛋的用量,成品口感也會發生變化,會更有彈性,更黏一些……等於說,你換一個物料,就是換了一個配方,最終的產品也不一樣了,成功率低…… 那要不,您不換可以嗎?

關於“替代” ,它真的、真的是個很高深的問題啊!諷刺的是,提問者的動機卻常常很佛,僅僅是因爲“懶”:家裏沒有,懶得買新的。而我們爲了回答,要強打雞血,用盡畢生所學,一手理論儲備,一手操作經驗,還往往回答不好,漏洞百出。

先不去討論“懶得買、沒錢買和買來不會用”哪一個更讓人悲傷。好的甜品師一定會自覺追求“物料自由”,即擁有靈活準確的使用各種物料的能力。順帶也認個慫(保平安),表個態:請大家原諒我們無法每次都給出全面準確的回答;我們也在不斷學習,但發現錯誤,一定及時更改。這是個痛並快樂的過程。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