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更像是小說中的情節,但就在真實的世界中發生了。一個國外小哥在姥姥去世後,無意間看到了一本從來沒看過的相冊,故事就此展開。

一個名字叫Johnny的小夥在整理姥姥的遺物時,發現一個祕密。在這個很有歷史年代感的相冊中,他看到了一段塵封了幾十年的故事。

在這本相冊中,完整地記錄了姥姥曾經璀璨的前半生,小夥的姥姥名字叫梁萍,相信很多年輕的小夥伴也是頭次聽說這個名字。

其實照顧姥姥的小阿姨曾問過老人,我可以看看這個相冊嗎?慈祥的老人笑着說,等我走了後再看吧!

這段塵封的往事在她走後不久被外孫揭開了,小夥到那一天才知道自己是星三代。那曾經風靡了歌壇的紅顏已遠走,但是那一段沉香卻永遠地留了下來,讓小夥有機會領略到姥姥年輕時的風采。

梁萍的臉型架構非常端正,氣質看起來秀美而又溫和;五官舒展大氣,嘴角那一抹微笑讓想到當年她是何等風華絕代。

小夥的姥姥出生在上海,籍貫是廣東中山人,生在一個標準的書香門第家庭,很小的時候就熱愛唱歌,上完中學考到了國立音樂學院也就是如今的上海音樂學院。

在十五歲那年,梁萍憑藉總分第一名成績順利進至百代唱片公司。還是在讀學生的她就已經在給百代公司灌錄音樂唱片。

像《少年的我》《千里盼知音》《春來人不來》這些優秀而有歷史感的歌曲都曾出自這位老人之手。

而至今還能聽到的《王昭君》和《昭君怨》是黎錦光給這個老人量身打造的音樂作品,讓她在當時走紅了整個歌壇。

用人美歌甜來誇讚這位小夥的姥姥再合適不過了,雖然小夥姥姥的名字一般人並不太熟悉,然而搜一搜的話,也是可以捕捉到她曾經成名的痕跡。

1970年她去看望在香港住在老人院的姨媽,看工作人員很熱心,每天去餐廳帶回有肉的剩菜飯給無依的老人們喫,梁萍深受感動,把當年賺到的所有錢捐給老人院,她有時間就去老人院,用歌聲來慰籍她們無所依的心靈。

1971年的冬天,梁萍遠走舊金山,她邊在那裏教人中文邊從事美容師的工作,並且同時在一音樂學校進修,偶爾會在餐廳表演,因爲她要賺到更多的學費。

梁萍在國外安享了晚年。她有兩個女兒和四個外孫子,她每個禮拜都要去三次老人院,她只想用平和的音樂讓老人們得到心靈的寧靜,放鬆心情。她的相片完整地記錄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她的故事。

上邊這張圖是姥姥和自己的媽媽,也就是那個小夥的太姥姥,氣質透出一股書香人家的味道。

上邊這張圖是小夥的姥姥和他媽媽小時候的相片,泛黃的色調把人帶回到了那個年代,讓人感嘆歲月的流逝。

這張相片中的另一個娘姑很眼熟只是想不起是誰,而外婆濃眉大眼很有老牌女明星的風韻,真的是風華絕代的明星,小夥在姥姥去世後才知道自己是個星三代。

相信每個小夥伴家中都有很多充滿了歷史感的舊相片,而每一張背後都有着充滿了溫情的故事,我準備好了酒,你的故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