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視頻文字稿】

記得在上初中學唐玄宗這段歷史時,老師會體提醒我們要將其一生一分爲二,前半生可以看作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後半生因爲寵幸楊貴妃,所以昏庸了些,但總體評價還是很不錯的,當時我也和同學們一樣,覺得說的蠻有道理的,但心底總有一些覺得不對的地方.

後來我才發現,歷史上能受到這份“優待”的僅有唐玄宗一位。

歷史爲何優待唐玄宗?

中國自古便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也就是說 你乾的再好,如果結尾工作沒做好,可能前半生的工作都白做了,但類似唐玄宗這種一分爲二的方法,完全是在評價體系中耍流氓,因爲如果這樣評價的話,他們歷史上似乎就沒有昏君了。

遠的不說,我們就說近的,隋朝末年的隋煬帝在歷史上的評價是著名的昏君,甚至是暴君,但如果我們按照類似唐玄宗那樣一分爲二的評價方法,那麼隋煬帝的歷史評價應該高於唐玄宗纔對,畢竟他修建大運河,完善科舉制度,都是功在千秋的偉業。

而至於唐玄宗,似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他的長項是搞政變,跟老李家人自己過不去,第一次正面搞掉了自己的祖母(武則天),第2次政變搞掉他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然後並坐上了皇位。

所以說歷史評價體系對唐玄宗如此優待,肯定是有原因的,甚至背後有一股勢力在不斷助推這種論調,那麼他們究竟有什麼目的,又是怎樣一股勢力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外戚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股政治勢力,並在歷史進程中做出過突出貢獻,比如我們熟悉的衛青霍去病等人。在漢唐時期,外戚、宦官和文官,是共同瓜分權力蛋糕的三股勢力,他們互相制衡,圍繞在皇權之下,此消彼長。

但我們會驚奇的發現,隋唐以後,外戚作爲一股政治勢力,幾乎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甚至皇帝選妃子,只能從民間去選,皇后的哥哥弟弟們也只能封一些虛職。此後權力鬥爭便只要在宦官與文官之間,如明朝之間,東林黨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便是兩股勢力博弈的巔峯。

外企之所以退出了歷史舞臺,和唐玄宗有關

因爲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在評價唐玄宗時,按照慣常的評價方式,那麼毫無疑問,唐玄宗就是個昏君,正是他執政時期,唐朝從興盛走向了衰敗,並在安史之亂中差點亡了國。

但如果將唐玄宗的一生一分爲二,進行評價,便會得出正是以楊國忠爲首的外戚霍亂朝綱,才導致唐王朝走向衰敗的結論。

但事實上,一個王朝衰敗絕對不是一個外戚能搞定的,雖然楊國忠也做了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本質上他還是在爲天子打工。而且除了皇帝,那些已經尾大不掉的文官們,就一點錯誤都沒犯嗎?

要知道在民間的土地兼併中,那些文官老爺們可是賺得盆滿鉢滿,回過頭來將亡國的責任一股腦的推給外戚,真的是有些無賴呢。

但誰讓執筆史書的人是文官,爲了自身集團的政治目的,便罔顧歷史的客觀事實,一味的將髒水潑到了外戚頭上。

而同樣的手法,其實也用在了對付宦官的身上

崇禎末年,東林黨與宦官兩股政治勢力可以說是半斤八兩,二者都很貪,只不過貪的方式不同,宦官因爲沒有根基,且生活在宮裏,所以看起來就很明顯。而那些文人老爺們就很低調的,雖然在經常過的樸素的日子,在老家可是買足了的良田美宅,養着衆多嬌妻美妾。

而相對於文官宦官,還更加忠心一些,因爲如果改朝換代,文官可以換身衣服,繼續坐莊,宦官可就要換一茬了,這就是爲何在平定叛亂和對抗滿清方面,以魏忠賢爲首的宦官集團可謂是不竭餘力,甚至用自己搜刮上來的民脂民膏去填軍費無底洞。

而文官老爺們,往往就猶猶豫豫,因爲在他們看來,與其拋家舍業的共赴國難,倒不如做牆頭草,投降另一股新興政權,進而保住自己的良田美妾。

從推翻外戚,到打倒宦官,文官體系最終成了大贏家,並笑到了最後,卻苦了這個國家,而唐玄宗作爲一個幸運的皇帝,也從一位昏君,搖身一變成了有些賢明的君主,不得不讓人感慨造化弄人,運氣或許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裏,船伕和你下期見。

2020.08.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