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烧起了持续二十五年的唐末农民起义之火。唐宣宗是唐朝不可多得的明君,更是安史之乱后唐皇室百年风云际变的内争中突起的异类。他统治时期被称为“大中之治”,其本人亦被称为“小太宗”。

相关图片

那么这么一位明君,如何会引发唐末二十五年的纷乱之局呢?

唐宣宗仰慕先祖唐太宗,故施政亦仿效唐太宗,结束党争、重视人才、集权于上、严明法度、整肃吏治、善于纳谏,并且对宦官和节度使加以制衡,他规定“节度使有罪,监军连坐”,而唐后期的监军多由宦官担任,其往往收受贿赂,坐视节度使自立坐大,又凭借节度使之军,威胁皇权,暗杀重臣。在颁布了这条规定之后,节度使和宦官监军之间将互相提防、制约,从而加强了皇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唐宣宗同样把太宗晚年服用丹药的陋习也学了去,导致其三月而亡,享年五十岁,连活的岁数都和太宗一般无二。宣宗暴亡,没有安排好子嗣的继承问题,其实宣宗自有识人之明,故属意“类己”的四皇子李滋,长子李温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但这只是表象,实则是“以昏庸相继”。故宣宗在暗中立遗诏给三位亲信宦官,倘若事情有变,让三位宦官立四子为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昏招。

首先不说三个宦官变不变节的事情,就说四皇子顺利继位,那具有拥立之功的三个宦官是不是又会重蹈乱政的覆辙?笔者认为极有可能。再者说,三个宦官何德何能能拥立一个庶子继位?就凭一封诏书?所以说,生前害怕立庶幼子为太子以害名声,死后不经讨论即令宦官扶持幼子继位的行为简直愚蠢。士大夫们从礼法出发自然是拥立帅气的长子李温称帝。然而,他们自己给自己挖了坑,长得帅的还真就不一定适合当皇帝。

长安城

唐懿宗上位,渡过初期的新手期之后,便原形毕露,他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那么,这位皇帝玩乐的开销从哪里来呢?要知道藩镇的地方财政权是极大的,此时的藩镇财政权虽不像黄巢起义之后兴起的李克用、朱温等割据大藩那般可以完全将地方财赋据为己有,但经过一层克扣,送入中央的也是不够挥霍的。没错,正是从中来。

看一看隋唐

食盐,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也将之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盐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仅次于农户的口赋,有时甚至能撑起半边国库。中国盐政源远流长,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首创的“官山海”政策,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其中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是管控最严的政策,后历朝历代皆征收盐税或完全官营,直到隋朝。隋文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新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从科举等方面削弱世家大族的政治权力,还从盐业私营的角度瓦解了世家大族的经济优势,市场的部分自由流通和农业上的轻薄赋使得百姓能够切实地改善生活,休养生息。这种政策也被前期的唐朝所继承,所以中国历史上奇迹般地出现了近130年的经济宽松期,从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初年的130年间,中国的盐、铁、酒无税。

唐宣宗

唐中叶以后,府兵制瓦解,逐渐变成募兵制,连年的征战、藩镇的割据、统治阶级的腐化,使得唐朝财政逐渐拮据,为了开辟财源,唐王朝重新实行盐铁官营,食盐采用“部分专卖法”,即“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制度。刘晏改革盐政后,唐朝政府寓税于价,盐税快速超过600万贯。唐宣宗时期,降低盐税,王朝政府年入300万贯盐税。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唐懿宗挥霍无度,再次提高盐税,使得浙江的盐贩活不下去了,于是浙江的盐徒们揭竿而起。

裘浦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次年正月,裘浦屡败明州城(今宁波)守卫军,逼至城下(今浙江嵊县),众至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于三溪(今浙江嵊县西南),打死三位将官,沿途百姓纷纷投奔,队伍增加到三万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意在中原。三月,义军分兵攻打衢、婺、明、台等州(治今浙江衢州、金华、宁波、临海),夺取唐兴、上虞(今浙江天台及上虞东南一带地区),随后又沿东南沿海北上。

但是好景不长,四月,唐政府任命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进兵越州,配合越州城守卫军里外夹击,起义军连战皆败,丧兵失城,沿天台山黄罕岭向西北方向逃遁。六月,起义军退守城,王式率官军集中兵力攻城,不惜起用龙陂监的牧马,借助吐蕃、回鹘的数百名骑手轮番进攻,三天交战83次,裘甫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斩首示众。

裘浦起义局限在浙江范围内,就像一颗石子坠入湖泊,激起点点涟漪,不过片刻,便归于平静。王朝政府这台机器仍旧按步照班地运转,并没有丝毫迟滞。同样的,唐懿宗的苛政依旧猛于虎。

庞勋起义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七月,广西桂州的戍守士兵因政府失约,不予归乡而造反。“说好的三年,三年又三年”,这句电影《无间道》中的经典台词说出了当时戍守士兵们的心声。

相关图片

唐政府本欲表面赦免其罪,以其在徐州的亲眷家属为人质,令其在徐州城下放弃兵器,入城围杀之。起义军首领庞勋识破了唐政府的伎俩,将计就计,先利用政府表面的招安命令解除北上沿途城池的戒备,再藏兵于舟,伺机歼灭守卫军将领和州县长官,一路了徐州城下。然后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犯了大多数起义领袖的通病,自以为天下无敌,游宴无度,不听劝谏。同他在桂州举兵的将领则更为骄暴,夺人财物,掳人妇女。

唐王朝派出岭南西道节度使康承训平叛,他以沙陀骑兵为主力,大破庞勋部下。同时,赦免叛军中原来的农民,使得不少农民归顺。庞勋逐渐成为孤家寡人,最终授首。

康承训平叛有功,但因为宰相路岩、韦保衡弹劾其贪墨俘获,平叛不尽力而颇受皇帝的忌惮,于是他不但没有升迁,反而遭贬。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就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了。

王仙芝起义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关东大旱,官吏还要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于盐贩头子王仙芝周围,从濮州濮阳(今山东菏泽市城县)起兵,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濮州。曹州人黄巢积极响应王仙芝,率数千盐贩起义,声势浩大。庞勋旧部,苦于苛政的百姓纷纷投奔起义军,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农民起义

起义第三年,起义军攻克汝州,从山东打至河南,唐王朝一时震动,迅速组织了以洛阳为中心的防线,并尝试招安。王仙芝深知就算起义军已经数万人的规模,但只此一家,仍旧不可能和王朝政府对抗,于是面对唐朝的招安,他心动了。可惜,与宦官的密会却被黄巢发现,黄巢大骂王仙芝,一拳打在王仙芝脸上,王仙芝在群众的愤怒之下,不得不杀了宦官。但此事也使得黄巢看清王仙芝软弱、投机的一面,所以率众离开,经略山东。

王仙芝转战湖北,越发觉得日子难过,日思夜想着招安,于是派出心腹递上降表,但被贪功的唐朝武将隐瞒,恼羞成怒的王仙芝向湖北南部逃去,遭遇了两次大败后,王仙芝被曾元裕击杀。其残部投奔黄巢,使得黄巢的势力越发壮大。

简短的结语

自孟轲以降,13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充满了动荡,也充斥着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蛮横行为和冲动意识。从陈胜、吴广到裘浦、庞勋、王仙芝,他们杀尽豪门望族,相信富贵险中求,但因缺乏贤能之人的辅佐,自身素质的局限和王朝政府尚且强大等等因素,往往可以共患难,却不可共富贵,于是自毁城墙,分崩离析。

唐太宗

说到底,历史上又能有多少刘邦、朱元璋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