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東地區燒起了持續二十五年的唐末農民起義之火。唐宣宗是唐朝不可多得的明君,更是安史之亂後唐皇室百年風雲際變的內爭中突起的異類。他統治時期被稱爲“大中之治”,其本人亦被稱爲“小太宗”。

相關圖片

那麼這麼一位明君,如何會引發唐末二十五年的紛亂之局呢?

唐宣宗仰慕先祖唐太宗,故施政亦仿效唐太宗,結束黨爭、重視人才、集權於上、嚴明法度、整肅吏治、善於納諫,並且對宦官和節度使加以制衡,他規定“節度使有罪,監軍連坐”,而唐後期的監軍多由宦官擔任,其往往收受賄賂,坐視節度使自立坐大,又憑藉節度使之軍,威脅皇權,暗殺重臣。在頒佈了這條規定之後,節度使和宦官監軍之間將互相提防、制約,從而加強了皇權,可謂一箭雙鵰。

但是唐宣宗同樣把太宗晚年服用丹藥的陋習也學了去,導致其三月而亡,享年五十歲,連活的歲數都和太宗一般無二。宣宗暴亡,沒有安排好子嗣的繼承問題,其實宣宗自有識人之明,故屬意“類己”的四皇子李滋,長子李溫雖然“器度沉厚,形貌瑰偉”,但這只是表象,實則是“以昏庸相繼”。故宣宗在暗中立遺詔給三位親信宦官,倘若事情有變,讓三位宦官立四子爲帝。但不得不說,這就是昏招。

首先不說三個宦官變不變節的事情,就說四皇子順利繼位,那具有擁立之功的三個宦官是不是又會重蹈亂政的覆轍?筆者認爲極有可能。再者說,三個宦官何德何能能擁立一個庶子繼位?就憑一封詔書?所以說,生前害怕立庶幼子爲太子以害名聲,死後不經討論即令宦官扶持幼子繼位的行爲簡直愚蠢。士大夫們從禮法出發自然是擁立帥氣的長子李溫稱帝。然而,他們自己給自己挖了坑,長得帥的還真就不一定適合當皇帝。

長安城

唐懿宗上位,渡過初期的新手期之後,便原形畢露,他遊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那麼,這位皇帝玩樂的開銷從哪裏來呢?要知道藩鎮的地方財政權是極大的,此時的藩鎮財政權雖不像黃巢起義之後興起的李克用、朱溫等割據大藩那般可以完全將地方財賦據爲己有,但經過一層剋扣,送入中央的也是不夠揮霍的。沒錯,正是從中來。

看一看隋唐

食鹽,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也將之視爲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鹽稅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僅次於農戶的口賦,有時甚至能撐起半邊國庫。中國鹽政源遠流長,最早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首創的“官山海”政策,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其中漢武帝的“鹽鐵官營”政策是管控最嚴的政策,後歷朝歷代皆徵收鹽稅或完全官營,直到隋朝。隋文帝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新的大一統王朝不僅從科舉等方面削弱世家大族的政治權力,還從鹽業私營的角度瓦解了世家大族的經濟優勢,市場的部分自由流通和農業上的輕薄賦使得百姓能夠切實地改善生活,休養生息。這種政策也被前期的唐朝所繼承,所以中國歷史上奇蹟般地出現了近130年的經濟寬鬆期,從隋開皇三年至唐開元初年的130年間,中國的鹽、鐵、酒無稅。

唐宣宗

唐中葉以後,府兵制瓦解,逐漸變成募兵制,連年的征戰、藩鎮的割據、統治階級的腐化,使得唐朝財政逐漸拮据,爲了開闢財源,唐王朝重新實行鹽鐵官營,食鹽採用“部分專賣法”,即“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的制度。劉晏改革鹽政後,唐朝政府寓稅於價,鹽稅快速超過600萬貫。唐宣宗時期,降低鹽稅,王朝政府年入300萬貫鹽稅。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唐懿宗揮霍無度,再次提高鹽稅,使得浙江的鹽販活不下去了,於是浙江的鹽徒們揭竿而起。

裘浦起義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東人裘甫聚衆起義,攻佔象山。次年正月,裘浦屢敗明州城(今寧波)守衛軍,逼至城下(今浙江嵊縣),衆至數千人。二月,大敗浙東唐軍於三溪(今浙江嵊縣西南),打死三位將官,沿途百姓紛紛投奔,隊伍增加到三萬人。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建元羅平,大聚資糧,購良工,治器械,意在中原。三月,義軍分兵攻打衢、婺、明、臺等州(治今浙江衢州、金華、寧波、臨海),奪取唐興、上虞(今浙江天台及上虞東南一帶地區),隨後又沿東南沿海北上。

但是好景不長,四月,唐政府任命安南都護王式爲浙東觀察使,進兵越州,配合越州城守衛軍裏外夾擊,起義軍連戰皆敗,喪兵失城,沿天台山黃罕嶺向西北方向逃遁。六月,起義軍退守城,王式率官軍集中兵力攻城,不惜起用龍陂監的牧馬,藉助吐蕃、回鶻的數百名騎手輪番進攻,三天交戰83次,裘甫終因寡不敵衆,被俘,斬首示衆。

裘浦起義侷限在浙江範圍內,就像一顆石子墜入湖泊,激起點點漣漪,不過片刻,便歸於平靜。王朝政府這臺機器仍舊按步照班地運轉,並沒有絲毫遲滯。同樣的,唐懿宗的苛政依舊猛於虎。

龐勳起義

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七月,廣西桂州的戍守士兵因政府失約,不予歸鄉而造反。“說好的三年,三年又三年”,這句電影《無間道》中的經典臺詞說出了當時戍守士兵們的心聲。

相關圖片

唐政府本欲表面赦免其罪,以其在徐州的親眷家屬爲人質,令其在徐州城下放棄兵器,入城圍殺之。起義軍首領龐勳識破了唐政府的伎倆,將計就計,先利用政府表面的招安命令解除北上沿途城池的戒備,再藏兵於舟,伺機殲滅守衛軍將領和州縣長官,一路了徐州城下。然後呢,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犯了大多數起義領袖的通病,自以爲天下無敵,遊宴無度,不聽勸諫。同他在桂州舉兵的將領則更爲驕暴,奪人財物,擄人婦女。

唐王朝派出嶺南西道節度使康承訓平叛,他以沙陀騎兵爲主力,大破龐勳部下。同時,赦免叛軍中原來的農民,使得不少農民歸順。龐勳逐漸成爲孤家寡人,最終授首。

康承訓平叛有功,但因爲宰相路巖、韋保衡彈劾其貪墨俘獲,平叛不盡力而頗受皇帝的忌憚,於是他不但沒有升遷,反而遭貶。我們這些後世之人就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了。

王仙芝起義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關東大旱,官吏還要催繳租稅、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於鹽販頭子王仙芝周圍,從濮州濮陽(今山東菏澤市城縣)起兵,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率領起義軍攻克曹州、濮州。曹州人黃巢積極響應王仙芝,率數千鹽販起義,聲勢浩大。龐勳舊部,苦於苛政的百姓紛紛投奔起義軍,起義軍“剽掠十餘州,至於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

農民起義

起義第三年,起義軍攻克汝州,從山東打至河南,唐王朝一時震動,迅速組織了以洛陽爲中心的防線,並嘗試招安。王仙芝深知就算起義軍已經數萬人的規模,但只此一家,仍舊不可能和王朝政府對抗,於是面對唐朝的招安,他心動了。可惜,與宦官的密會卻被黃巢發現,黃巢大罵王仙芝,一拳打在王仙芝臉上,王仙芝在羣衆的憤怒之下,不得不殺了宦官。但此事也使得黃巢看清王仙芝軟弱、投機的一面,所以率衆離開,經略山東。

王仙芝轉戰湖北,越發覺得日子難過,日思夜想着招安,於是派出心腹遞上降表,但被貪功的唐朝武將隱瞞,惱羞成怒的王仙芝向湖北南部逃去,遭遇了兩次大敗後,王仙芝被曾元裕擊殺。其殘部投奔黃巢,使得黃巢的勢力越發壯大。

簡短的結語

自孟軻以降,1300多年來,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了動盪,也充斥着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蠻橫行爲和衝動意識。從陳勝、吳廣到裘浦、龐勳、王仙芝,他們殺盡豪門望族,相信富貴險中求,但因缺乏賢能之人的輔佐,自身素質的侷限和王朝政府尚且強大等等因素,往往可以共患難,卻不可共富貴,於是自毀城牆,分崩離析。

唐太宗

說到底,歷史上又能有多少劉邦、朱元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