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國民黨調集美國裝備主力,首先佔領長春市,後來,中共中央迅速下令林彪、羅榮桓率十萬大軍進駐東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國民黨調集美國裝備主力,首先佔領長春市,後來,中共中央迅速下令林彪、羅榮桓率十萬大軍進駐東北。

1948年,批准林彪對長春採取“長包圍、長包圍”政策,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解體的戰略方針。

同年10月,隨東北剿總副司令員、國民黨兵團司令員鄭東國叛逃,成功圍攻長春。

在這次戰役中,攻守雙方和老百姓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那麼,爲什麼紅旗街在圍攻長春期間死亡最多?事情就是這樣。

今天的紅旗街非常繁華,商店林立,然而,在長春解放前,這裏的景象卻大不相同。

1948年3月,東北興元副總司令鄭東國來到長春。

在此之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先後佔領遼陽、鞍山、法庫、營口、四平等重要城市,魏立煌派鄭東國到長春、永濟,部署指揮駐紮在永濟的60名官兵撤退到長春,此後,東北地區僅存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據點,周邊少數中心城市岌岌可危。

爲了挽救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東北被毀,鄭東國建議進一步放棄長春,集中在瀋陽和錦州之間,以便戰鬥、防禦和撤退,但是,蔣介石和魏立煌認爲,放棄長春會造成不利的國際影響,而且,堅持長春,仍能使人民解放軍南下,減輕瀋陽、錦州的軍事壓力,故不採納鄭和的意見,不僅如此,蔣、魏二人還計劃讓鄭某擔任第一軍團司令員、吉林省主席,擔負起保衛長春的任務,此時,長春已經被解放軍包圍,鄭東國的許多助手和朋友勸他不要服從他的命令,鄭東國自己也猶豫了。

3月下旬,在蔣、衛三番五次的催促下,他不得不飛往長春,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

當時駐長春的有新七軍、六十軍、第一兵團直屬部隊、地方保安部隊等10萬人左右,還有50萬市民。

駐軍控制了城外的機場,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這個城市缺乏食物和燃料,士氣低落,形勢艱難,鄭東國上任後,決心整頓國防,穩定民心,他希望自己能長期堅守長春的堅強城防。

5月下旬,他出兵城外進攻,到郊區尋找糧食,解放軍趁機反擊,結果,駐軍不僅損失了大量兵力,還失去了機場。

就這樣,中共中央批准了林彪的“長圍攻、長圍攻”政策,一場“圍攻長春”的解放戰爭開始了,駐軍在城裏包圍了,解放軍在外圍形成了包圍。

在這兩個包圍圈內,有一個500米的真空地帶,兩軍對峙,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南關大橋、東橋、朝陽大橋、西安大橋外,以及紅旗街長營以西的地區,大量來自城市的難民滯留在這些地區,最多時達10多萬人,這個地區非常混亂,空氣又髒又臭。

脫離國民黨包圍圈的城市居民將被搶走所有的食物,到了兩軍對峙的真空地帶,市民要找個檢查站,然後走出解放軍的包圍圈。

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許多國民黨特務僞裝成普通人,企圖衝出解放軍的包圍圈,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進行了嚴格的檢查,有些檢查站每三五天或七八天開放一次,因此,許多人在真空中餓死。

當時,市民出逃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東邊的二道河子,去吉林;西邊的紅旗街,瀋陽的公主嶺,北邊的宋家窪子,在這些空缺中,更多的人逃離紅旗街,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逃到這裏以後,走不了多遠就到了公主嶺,喫不到飯,如果你想逃離其他地方,你必須走很長的路才能到達城市,因此,湧向紅旗街崗哨的人數特別多,紅旗街附近餓死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今天,我們看到紅旗街非常繁榮,然而,72年前,紅旗街道上到處是白骨,到處都是尋求生存的長春市民。

據記載,僞滿時期長春人口50萬,解放前只有17萬,據長春人相信,在這次圍攻中死了30萬人,其實這一數據並不準確,因爲很多人是通過哨兵逃走的,而這部分人數不能算在死亡人數中,《圍攻長春》一書的作者李法朔說,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是58063人,中共軍隊進駐長春後,這個數字被修改了四次,屍體的統計數字也在逐步修正。

下發通告:圍攻長春時,死者長春人葬在哪裏?新竹花園爲何總是鬧鬼?請看明天“每日漢字”新媒體平臺上的文章,作者:每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