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01

在我職業生涯的前七年,一直被不斷地告誡:“沒有一份工作是安全的,不要過分追求穩定的工作。因爲穩定容易使人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和進取心,不敢探索新可能和接受新挑戰。 ”

聽起來沒錯,然而事實卻是:沒有絕對的穩定,卻有相對的穩定。而我身邊那些曾經追求穩定的朋友們,現在過得好着呢!

他們在穩定的組織或職位上,不會輕易丟掉工作,不用擔心大環境的不景氣引發的職業危機,他們既能夠保證生活質量,又有自我提升的底氣。

這讓人不禁思考: 你的職業安全感到底來自哪裏?

02

一位讀者Sunny說,最近找工作,投遞了不少簡歷,也去一些企業面試過,其中有兩家已經有初步的意向。

但是父母卻催他去一家國企下屬的分公司上班,月薪三千出頭。而面試的那兩傢俬企要比國企的薪水高出一千好幾。

他想說服父母,但父母卻堅決反對:“私企不是正式工作,私企就是月薪過萬,也比不上國企月薪3千。”

父母的堅持讓他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實際上,父母的說法雖然有點偏頗,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03

前段時間我做生涯諮詢,有個來訪者M在談到職業滿意度時,反覆提到了收入。

M說去年他會比較看重一份工作是否能給他帶來滿意的收入,但今年不是。今年要在收入前面加上“穩定”兩個字。

他提起了自己“跳槽變裸辭”的一段經歷。去年年末M跳槽進入一家公司,薪水大漲,M十分滿意。

雙方約定春節後上班,結果趕上了疫情,遲遲不能復工。好不容易等來了HR的電話,卻不是復工通知,對方告知M,受疫情影響,M的業務條線整體裁撤了。

還沒入職,公司差點黃了,跳槽變裸辭。M說,薪水高有啥用?職業生涯說斷就斷。我問他:那麼,現在你的職業安全感來自哪裏?M毫不猶豫地說:收入穩定。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今年5月份發佈的數據:受疫情的影響,此前有工作的18-29歲年輕人中,大約每6人裏就有1個失業,而43%繼續工作的年輕人收入減少。

所以,當像Sunny一樣的年輕人嫌棄國企亦或是眼下的工作掙錢少又無趣時,我總引導他們思考一個問題:你的家庭條件以及當下的人生階段,是否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託底?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04

當我們在討論職業安全感的時候,其實是在探討一份職業,它收益的高低。

職業收益高,職業安全感高,職業收益低,職業安全感低。但是多數職場人在看待職業收益時,都是專注於兩點:一是錢,二是自己的情感體驗。實際上,這還不夠全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職業收益這個話題。從生涯諮詢師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爲一份職業包含三種收益:錢+情感收益+發展空間。

有些人比較關注錢,給錢多我就幹,給錢少我不幹;有的人比較關注情感收益,我喜歡我就幹,不喜歡就不幹;也有人關注發展空間,我來這工作,有沒有晉升的可能性。

但發展空間,不僅包括縱向晉升的可能性,還包括橫向的可持續性,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

橫向的可持續性是指一份工作你能不能夠經常做下去。

像M那樣的工作,還沒上崗,業務條線裁了,職業生涯說斷就斷,那就不叫橫向的可持續性。

而有些職業,如果你不作奸犯科,不犯原則性錯誤,大概率上能幹到退休,越做越值錢,越做資源積累越多,這種工作橫向可持續性就很好。

這麼一說你就明白了,爲什麼Sunny的父母認爲“私企就是月薪過萬,也比不上國企月薪3千。”

對於職業收益中的三個要素,每個人心中都有價值排序。但這個價值排序不能僅考慮主觀意願,還要看外部環境。

比如,你趕上了經濟高速發展期,這時候就業機會多,選擇多,你選擇工作時,挑你喜歡的,給錢多的,有晉升空間的。

你趕上了經濟回落,特別是2020年這種魔幻年份,這時候選工作,挑橫向可持續性好的,就靠譜得多。

以上。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著有以職業生涯個案剖析爲基礎的書籍《刻意成長》。書裏集中了職業轉型、職業定位、優勢升級、興趣變現、能力重塑等常見的人生髮展問題,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是爲數不多的提供實戰性成長方法論的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