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主任老張氣得差點吐血,到底發生了啥事,讓這位70後職場“老江湖”如此狼狽?

今年,老張手下嚴重缺員,好不容易爭取了一個名額,招進一名985碩士,歡喜得不得了,逢人便顯擺“新人是高學歷”。老張的手下青黃不接,連個培養的苗子都沒有,真心想培養這位名校碩士。

前幾天,單位要接待重要客人。老張安排好飯局,帶小林(985碩士)陪同接待,順便見見世面,重點培養。當晚,飯店爆滿,服務跟不上。老張看見酒桌上沒人倒酒倒茶,就用眼神暗示小林主動服務。

小林自顧自地在玩手機,可能沒明白老張“暗示”的意思。老張悄悄耳語,“服務員忙不過來,你主動給大家端茶倒水,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小林反問,“這多人,爲啥讓我端茶倒水?”老張一愣,耐着性子解釋,“我看了,滿桌你年齡最小、職級最低,你去比較合適。”

小林坐着不動,老張面子掛不住了,聲音有點生硬,“我們是辦公室人員,倒茶倒水也是本職工作,你趕緊去,不要讓客人看單位笑話。”小林忽然火了,“我名校碩士,天天寫材料,月薪還不到五千,晚上還要給人端茶倒水,誰工資高誰去,誰想巴結領導誰去,我可不當哈巴狗。”老張氣得腦門冒煙,“你說誰是哈巴狗?”沒想到,小林反手把茶水潑了老張一臉,揚長而去。

網上有個熱議:爲什麼越來越多的95後不願意巴結領導了?這個現象,絕非個別現象。那麼,如何從深層次剖析這個現象呢?70後和90後的代際衝突,主要有六個根源。

【一】巴結領導的綜合性價比大幅降低。

首先要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巴結領導的“投入產出率”斷崖式下跌。巴結領導,也是投資(時間、情緒、禮品等物質投入、同齡人的鄙視),領導給予的利益是回報。

70後的人,現在盤踞在各級管理崗位,他們年輕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職場資源和生活“資料”,全部掌握在單位領導手裏。不巴結領導,就無法獨立生存。那個年代,分房子、漲工資、發糧票、找對象開介紹信、生病住院派人看護、孩子入托入學,等等,一切資源由領導分配。

巴結領導,爲什麼成爲一種文化習慣呢?其實,任何人都不喜歡巴結別人。根本原因還是,巴結領導,是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回報的有限途徑。

現在的90後95後,巴結領導能得到什麼?房子、車子、戶口、看病、教育等大問題,基本解決不了。90後和95後面對的都是“小領導”,還接觸不到“大領導”,“小領導”給予的利益有限,無非就是提職加薪那點事,解決不了以上的“大問題”。爲了這一點點利益,年輕人認爲“投資領導”的性價比已經不合適了。

【二】去中心化的世界,我命由我不由天。

互聯網時代,促進了“去中心化”時代的快速到來。

什麼是中心化?比如,在某單位裏,對你的能力、業績和升職的評價和使用決定,取決於你的上級領導(單位中心),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你的前途是由上級領導決定的,這就是“中心化”的一種形態。

什麼是去中心化?就是於“中心化”相反的,你的命運不需要上級領導來決定。比如,當下的個人IP,甚至只是一個不知道真實身份的網名,只要他有才華,不需要“巴結”任何人,只需要吸引足夠的粉絲,就可以成功了。他根本不需要“領導”,何談巴結領導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互聯網海洋裏如魚得水。只要他有個人才華和變現能力,甚至才華都不用,只要有身材和顏值就可以了,就能賺取比上班薪酬高的多的財富。任何人,只要經濟基礎強硬了,就有底氣不巴結別人。

個人能力時代甚至是個人IP時代的到來,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需要單位、不再需要“領導”,實體組織形態也在發生虛擬化、鬆散化的轉變。比如,你開一家公司,甚至可以不要辦公室、不要固定員工,在互聯網的世界裏完全可以搭建一個虛擬組織,老闆不需要僱傭一個人,只使用這個人的技能和智慧就可以了。個人,也不需要進入一個具體化的實體公司,可以爲多個公司服務。

去中心化,以前是做不到的。現在的互聯網世界,解決了算法傳播、網上撮合、線上交易、瞬間支付等所有問題。比如,你講課講得好,以前只能爲所在單位服務,你想出去賺外快,需要請假,需要支付時間和路費成本,需要等待講課費的賬期。現在,你業餘時間在家裏就可以錄網課、搞直播、開付費專欄、玩付費諮詢等等,白天發佈,晚上睡覺,“睡後收益”第二天自動到賬,讓你的智慧充分湧流,多元化變現,現金流滾滾而來,完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侷限。

很多年輕人選擇了“輕就業”,一種是完全選擇“去中心化”的生存模式,沒有單位,沒有領導,不需要巴結別人;一種是選擇一個主業,同時發展一個乃至幾個副業。某頭部直播帶貨網紅,年入200億,她說她不當電影明星,因爲她一個人的收入等於所有明星收入的總和。腰部的個人IP,也能賺得盆滿鉢滿。很多草根利用互聯網世界的長尾效應,也能喫得很飽。

去中心化的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非常符合90後95後的心理需求和價值追求。即使已經在職場上工作的年輕人,也在提倡“斜槓青年”理念,倡導“副業剛需”。這個底層邏輯,得到了很多90後95後的認可,巴結誰也不如巴結互聯網強。

【三】依靠“弱關係”已逐步成爲主流。

以前,是“強關係”時代,典型的人情社會。你要辦事,如果不認識人,連門都進不去。很多日常的事務,沒有熟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比如,70後在年輕時期,搬個家,都要找同事朋友幫忙,喫個飯要花一千,否則就辦不成,還覺得“沒人幫忙”很丟人。現在,你在網上支付300元找個搬家公司就可以了。

現在的社會,雖然還是人情社會,但是,可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事情,開始不依賴關係和人情了。比如,我在家鄉換個駕照,託了六個熟人喝了三場酒,最後啥也沒辦成,就因沒給具體辦事員上煙。我回到北京,在窗口花了10元錢五分鐘搞定。

2010年,《科學》上有篇論文《社交多樣性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家表示,現在的人際關係和商業模式也在向“弱關係”發展。據統計,80%的業務是陌生人帶來的,熟人反而不好做生意,成本還高。隨着移動互聯、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人員、物資與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流動,“弱關係”將越來越成爲影響人們從生到死、從學習到娛樂、從婚戀到工作的至關重要因素。

90後95後,既是“弱關係”的實踐者,也是“弱關係”的受益者。他們不巴結領導、不討好同事、不走動親戚、不聯絡同學,依靠網絡和弱關係,足不出戶,也能生存,甚至發財致富。比如,有些年輕人玩遊戲就能完成億萬身家;比如,有些年輕人玩電商、帶貨,售賣知識、理念、設計,甚至賣弄嘴皮子,就能讓收入跑贏70後的領導和大叔們;再比如,有些年輕人業餘時間寫自媒體、拍短視頻,“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收入”。

95後這一屆年輕人,無論是職場上,還是生活中,他們都不願意求人,更不願意麻煩熟人,依靠“弱關係”,反而活得如魚得水。

【四】追求自由、平等、契約精神的導向越來越強烈。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70後父親與95後兒子的代際衝突:70後父親想利用關係給兒子安排工作,95後的兒子不但不接受,反而瞧不起“沾沾自喜”的父親。70後以“有關係、有人脈、能走後門”爲榮,而95後以此爲恥。

感謝正規的教育。在95後小時候,他會拉住要闖紅燈的爸爸,撿起爺爺隨手亂丟的垃圾;少年時代,他們寧願耽誤時間也要堅持排隊,看見母親試圖加塞的行爲會感到臉紅;年輕時代,他們排斥父母託關係走後門給他們找工作。

在職場上,95後更喜歡講契約精神而不是講奉獻意識,而70後大叔們津津樂道給他們灌雞湯:先奉獻再享受,先當孫子再當爺爺,他們只會嗤之以鼻,根本不會“入腦入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5後的價值理念,更有利於推動職場生態的淨化。年輕人更崇尚:憑能力喫飯,憑本事掙錢,憑實力競爭,別玩那些人情世故、拍馬溜鬚的“花活”,讓職場公平、公正、平等,讓契約精神成爲主流,而不是“糟粕”文化。

【五】個人主義,羣體之間互相強化。

90後95後這一屆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掌上明珠,獨享兩代人的所有資源。他們不需要討好別人,就能獲取足夠的資源。尤其是城市孩子,預期收入很高,比如,一對小夫妻,預期可以得到兩代人8位老人一輩子的積蓄和房產。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心理陰影,從小就沒產生“巴結別人獲取資源”的基因,而且因爲家底厚實,長大的他們更沒有巴結別人、委屈自己的動機和動力。

然而,95後的父輩祖輩,他們生活的時代,資源有限,白手起家,一直處於奮鬥狀態,巴結領導、走動人情,都是爲了獲得資源和利益。90後95後這一屆年輕人,一出生就不缺乏資源,個人主義和反傳統意識開始崛起,字典裏就沒有委曲求全這個詞。

90後95後奉行“個人主義”,形成了“羣體生態”,“羣體生態”又促進了個體之間的互相強化。比如,某個95後想巴結領導,他首先要過自己的心理關,其次要過同齡人的鄙視關。他們認爲,被罵“T狗”遭受的邊際損失,遠遠大於巴結領導帶來的那點預期利益。

如果算經濟賬,我們來看看,服從傳統文化的收益大,還是反傳統的收益大?上面已經分析了“性價比”的問題。個人主義也好,反傳統也好,底層邏輯還是利益的大小。對大多數90後95後來說,反傳統帶來的心理賬戶收益大於實際物質利益。

正如本文開頭的案例,爲了月薪五千,讓我放棄“個人主義”(附加的自尊、委屈等心理收益),帶來的邊際損失大於收益。而且這個收益的額度,相對年輕人的預期收益(豐厚的家底)來說,變得越來越大,巴結領導變得“不值得”。這個收益平衡點在哪裏呢?要因人而異了,預期收益不同而臨界點不同。有人嘲笑:月薪五千,不足以讓95後巴結領導,如果給他月薪5萬呢,也許他能巴結得花樣百出。歸根到底,還是“錢沒給到位”。

【六】對“服從性測試”強烈排斥。

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小林作爲名校碩士,頭頂光環,心高氣傲,入職之後,被“月薪五千”的現實“吊打”。再加上“反傳統”理念,他內心是排斥這種酒桌文化的。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了他對酒桌文化的格格不入,甚至非常嫌棄和討厭。這個時候,老張偏偏去指使他端茶倒水,引爆了他內心的“雷子”,導致情緒失控。

很多年輕人的心態是:我可以“服從傳統美德”,但是,堅決排斥“被安排我服從傳統美德”。他明白“尊老愛幼、端茶倒水”是傳統美德,比如,如果家裏來了客人,作爲晚輩,理應倒茶端水。但是老張指使我“服從傳統”,就會產生了“反傳統”情緒。

尤其是老張說“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就有了“脅迫”的意味。作爲70後的管理層,因爲自己是從“先當孫子再當爺爺”開端的,走上領導崗位也是“多年媳婦熬成婆”,他們內心深處確實有一種心態:你是新人,哪怕是一條龍,也得給我先盤着。他們喜歡利用端茶、倒水、敬酒、拿包等小手段,對下屬進行“忠誠度測試”或“服從性測試”,再“牛”的人也要低頭彎腰,如同“投名狀”,表明“我甘願服從”的姿態。

95後這一屆年輕人恰恰非常排斥這種“測試”。我給長輩和客人倒茶倒水,如果出於文明禮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摻雜了“巴結領導”的“投機”目的,天然產生抗拒心理。瞭解年輕人的心理,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對此,70後的領導者更要洞悉人性,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徵,順勢而爲,而不是引起他們的叛逆,撕破臉皮對誰都沒有好處。

【最後總結】

當今職場,70後與90後代際衝突越來越激烈,互相瞧不起,相互看不上。70後認爲90後個性張揚、不服從管理;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強調個人主義,弱化團隊意識,搖搖頭,垮掉的一代,不成器。90後認爲70後思想傳統、控制慾強;經驗主義、固步自封;自以爲是、壓制創新,搖搖頭,落後的一代,快讓路。如果雙方,都能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來看待對方,互相體諒,互相學習,雙方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

退一萬步講,70後如果帶不好90後隊伍,還埋怨90後不好管,只能說明70後的懶惰。這個懶惰,不是指體力上的懶惰,而是指思想上的懶惰:一是不願意深入思考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二是不願意思考怎麼才能發揮年輕人的優勢。你不尊重後浪,後浪只能把前浪拍在沙灘上,沒辦法,時代潮流勢不可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