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機器人在市民身邊“大顯身手”

在單位忙碌了一天,回到賓館不想再出門的專業實訓幹部崔曉鳳,通過手機點了一份外賣。不到半個小時時間,房間電話聲響起,“您好!您購買的物品已由機器人送到門口。”打開房門,只見一個可愛的機器人站立眼前,點開按鈕,機器人“肚子”緩緩敞開,說完“很高興爲您服務,再見”後,它就自己坐電梯下樓了。這是上海一家普通商務賓館的“智能服務”。

類似機器人“大顯身手”的應用場景,還不時出現在火車站測溫、商場保潔、餐館送餐、醫院消毒等領域。

數據顯示,上海的機器人市場佔據了全國的42%。機器人智能服務的應用場景爲何在上海隨處可見?帶着這樣的好奇與疑問,專業實訓幹部多渠道聯絡,通過拜訪ABB、庫卡、中科新松等機器人領域頭部企業,試着探索這一產業在上海高度集聚背後的“成長基因”。

將上海作爲“戰略灘頭”

綽號“蜘蛛手”的並聯機器人FlexPicker正靈活地擺動着瘦長的手臂,快速分揀處理傳送帶上的包裝品,旁邊的協作機器人YuMi則用柔性的雙臂,配合身旁的工人一起組裝機器人。中央自動化島內,機器人在軟件調度下傳送物料,人走近時,機器人會放慢動作配合人機交互,人走遠後,機器人則恢復原有速率執行任務。沒有圍欄,人和機器人親密接觸。這不是夢境,這是浦東新區ABB機器人的“未來工廠”,是ABB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機器人超級工廠,也是繼特斯拉超級工廠後,2019年“上海製造”計劃的十大項目之一,2021年將正式投入運營。

黃浦江進入長江口的寶山區,坐落着上海第一家以“機器人產業”命名的園區——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去年6月,“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巨頭”之一的FANUC(發那科)宣佈,其繼日本之外的全球最大機器人生產基地登陸上海寶山,這個新項目被命名爲發那科“超級智能工廠”。無獨有偶,同屬“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巨頭”之一的YASKAWA(安川電機),也已和寶山區合作。此外,德國機器人巨頭KUKA(庫卡),也早在十餘年前落戶松江。

“截至目前,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已經悉數匯聚上海,把上海作爲佔領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戰略灘頭’。此外,國內機器人‘第一集團軍’也紛紛搶灘登陸上海,新時達、科大智能等總部在滬企業正在高速成長,新松在上海設立國際總部,規劃產能近2萬臺的新型智能機器人數字化工廠已經竣工投產。”專業實訓幹部李德強說,衆多行業巨頭扎堆集聚,使得當前的上海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市場被迅速“激活”

疫情之下,爲避免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傳染風險及提高防疫效率,在人工智能主導下的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配送、消毒等領域“披掛上陣”。

今年3月,被醫護人員親切地稱爲“戰友”的上海達闥雲端智能醫護機器人,在武漢方艙醫院與醫護人員一起,參加了休艙儀式,大家紛紛與其合影留念。除了達闥,鈦米科技、擎朗智能、高仙機器人等一批滬上企業開發的清潔消毒、送餐配藥等機器人都第一時間奔赴前線提供服務。隨之,復工後的部分企業“機器換人”的需求也逐步被激發。走訪中,多家智能機器人廠家向記者表示,疫情期間,來自醫院的機器人訂單增長迅猛,多功能消毒機器人成了“爆款”。

“現有產品能夠在短時間裏應用到當下的場景,說明目前市場上智能機器人產品逐步成熟,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更多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專業實訓幹部王迅說。

“‘機器人換人’說了很久,但此前市場一直擔心成本、規模化、安全等問題,也讓一些企業在採用機器人上猶豫不決。”專業實訓幹部竇亮亮說,“疫情之下,全社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機器人的作用有如此深刻的認識。”

“隨着工業4.0標準的不斷推進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迎來新一輪浪潮,正逐步向系統化、模塊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專業實訓幹部趙鐳說,“目前,青島正處於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的關鍵期,建議加快推進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跨界融合,聚焦上海一流的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領域頭部企業,加強與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的合作,推動本地傳統制造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青島製造服務性轉型步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