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航母再次進入南海海域演習,軍事動作烈度提高增加摩擦風險)

繼7月在南海舉行兩次雙航母演習後,美國海軍“里根”號航母再次進入南海舉行演習。

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8月17日消息顯示,進入南海演習的“里根”號航母目前在巴士海峽活動。

中國對美軍這種演習,以及美軍艦機頻繁在南海活動一直持反對立場,認爲這加劇了緊張局勢,不利於地區穩定。

“里根”號航母在西太非常活躍

據路透社8月15日報道,美國海軍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里根”號航母14日在南海海域進行了演習。一同與航母前往南海的還有一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駐日美軍的偵察機也多次穿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活動。

“里根”號航母以及護航艦艇從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期間在東沙羣島附近海域停留。路透社稱,以“里根”號航母爲首的一個打擊羣開展了飛行及海上演練。

針對此次演習,美軍指揮官喬舒亞·費根評論稱:“與我們的夥伴整合在一起,對於確保聯合部隊的反應迅速和殺傷力以及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至關重要。”

“里根”號航母

“里根”號航母部署在日本,於6月8日開始執行“春季巡航”任務,同一天,“尼米茲”號航母也開始啓動亞太巡航,兩者同屬“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接近10萬噸,最多可攜帶80餘架艦載機,包括戰鬥機、電子戰飛機、預警機和反潛直升機等,具有很強的攻防能力。

此次執行西太巡航任務的“里根”號航母非常活躍,不僅在南海舉行了多次演習,還與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在西太平洋舉行聯合演習。美國海軍此前發佈消息,7月17日,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和“里根”號兩個航母戰鬥羣當天在南海開展了“高端雙航母”演習。這是美軍7月第二次在南海海域舉行“雙航母”演習。7月6日 “里根”號和“尼米茲”號航母組成編隊在南海進行雙航母作戰演習。

7月19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澳大利亞國防軍和美海軍“里根”號航母打擊羣開始在菲律賓海域進行三邊演習。另一艘航母“尼米茲”號7月20日則在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附近海域進行了聯合演習。

美軍核動力航母近期在西太地區高頻度舉行演習引發了外界高度關注。

“美軍突然示強一方面是展示疫情雖然對美軍有影響,但美軍仍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另一方面是配合國務卿蓬佩奧和防長埃斯珀最新的南海表態,”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學者胡逸山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考慮到選舉和戰略重心轉變,美軍在南海的動作會保持一個高水平的狀態。”

對於美國在南海進行“雙航母”演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當前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向好發展。在此形勢下,美國蓄意派重兵在南海有關海域進行大規模軍演,炫耀武力,完全是別有用心。美方的行徑一再挑撥離間地區國家間關係,推動南海軍事化,破壞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國際社會特別是本地區國家,對此看得清清楚楚。

RC-135偵察機,外形很像一架客機

美國軍事動作烈度提高,風險增加

除了海上的動作,美軍空中動作近期也更加頻繁,烈度和針對性大幅增強,而且據媒體報道,期間美國偵察機還借民航客機掩護執行任務,增加了民用飛機的風險。在宣佈“里根”號進入南海兩天後,8月16日,美軍一架B-1B戰略轟炸機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在經過一架KC-135空中加油機的空中加油後,B-1B戰略轟炸機逼近東海防空識別區。

B-1B是美國空軍裝備的超音速轟炸機,疫情以來在西太地區活動大幅增加。今年5月,B-1B轟炸機近10次前往西太平洋執行任務,是近幾年頻次最多的月份。

相對於轟炸機,偵察機活動更加頻繁。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8月15日發佈的消息,8月15日,一架隸屬於美國海軍的EP-3E電子偵察機現身南海,在臺灣海峽南部開展偵察飛行活動,最近時距離廣東領海基線51.19海里(約合92.95公里)。在過去三天,美軍已經累計派出包括P-8A反潛巡邏機、P-3C巡邏機、RC-135戰略偵察機及EP-3E電子偵察機在內至少7架次各型偵察機。

而在7月,美軍出動近70架次偵察機前往南海展開偵察行動,型號涵蓋美海空軍P-8A、P-3C、EP-3E、RC-135、E-8C以及MQ-4C無人偵察機等。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指出,美軍7月出動偵察機的架次比6月和5月增加明顯,5月出動架次爲35次,6月出動的架次49次,活動類型和範圍非常廣泛。

“美國軍事動作的增多,這樣兩國軍事力量相遇和博弈的頻率也會增加,突發事件爆發概率增加,比如撞機、撞船等,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雙方應注意這些突發事件。”胡逸山說。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分析指出,7月,美軍的偵察機活動還體現出較明顯的實戰化色彩。每逢南海及周邊舉行重要軍事行動,如7月的解放軍西沙軍演、臺灣地區“漢光”軍演及美海軍兩次雙航母演習等期間,美軍偵察機活動強度都相應走高。以7月1日至5日解放軍西沙演習期間爲例,美軍5天共出動15個架次偵察機,型號涵蓋P-8A、EP-3E、RC-135U。

8月13日-16日,美軍至少派出7架次偵察機前往臺灣地區周邊空域也體現了較爲明顯的實戰化色彩。

8月13日,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春暉空軍大校稱,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在臺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進一步檢驗提升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學者認爲東部戰區的演習是爲了發出震懾,讓對手知難而退,其目的是預防戰爭,降溫緊張局勢;而美國此時派遣航母則是爲監視解放軍演習,防止其假借演習之名,迅速把演習轉化爲進攻能力,對臺灣發起軍事打擊。

“近期,美國打‘臺灣牌’增多是局勢複雜的主要原因,”軍事專家韓東認爲,“美國衛生部長訪臺、美國軍機進入臺灣空域以及多項軍售,這些都損害了臺海和平,解放軍舉行演習是針對當前臺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

借客機掩護偵察增加民航飛行風險

環球網12日援引香港媒體《南華早報》的報道稱,美軍偵察機在南海上空以民航客機作爲掩護對華偵察,這給民航飛行增加了風險。

專家認爲,和平時期偵察機抵近沒必要借民用客機掩護,只要不進入領空,也能完成偵察任務。但有一種可能,以客機掩護測試對方防空系統的反應能力。

據《南華早報》報道,一名消息人士和多名觀察人士警告稱,美國空軍在中國海岸附近執行的抵近偵察行動給在南海上空飛行的客機帶來了風險。報道稱,一名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告訴《南華早報》,美軍擁有多款以商用飛機爲基礎研發的偵察機,當它們接近中國領空的時候通常會跟隨民航飛機飛行作爲掩護。

“美國空軍RC-135系列偵察機是在波音-707客機基礎上研製的電子戰略偵察機,雷達信號特徵確實與客機相同,如果不派出戰鬥機識別查證,跟隨民航飛機飛行能起到一定掩護效果,但飛機的雷達應答信號對不上,所以軍機身份很快會被識破。”航空專家王亞南告訴澎湃新聞。

此前,以色列、美國空軍有過軍機僞裝成客機展開軍事行動的案例。“但和平時期偵察行動並沒有必要僞裝成客機,因爲類似RC-135的電子偵察機在對方領空之外就可以完成任務,”王亞男認爲,“如果美軍真的借客機掩護,最有可能是(爲了)測試對手的防空系統。”

如果美軍真的借客機掩護展開偵察行動,此舉非常危險,因爲極易導致軍事誤判,影響民航飛機的安全。1983年韓國007號航班被蘇軍擊落,1988年伊朗一架民航客機被美軍擊落,兩起事件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原因都是將客機誤判爲軍機。

崔宇威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崔宇威_NBJS113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