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史上,帝國通常以武力擴張的手段謀求更廣的版圖以及更多的財富。不過武力是強制的征服,會帶來起義暴動的危機。所以統治者往往會在武力之中加上一個懷柔政策以安定民心。武力手段和懷柔政策的雙重加持下,帝國既能夠完成擴大版圖的雄心,也能夠穩固自己的既得戰果。歷史的亞歷山大帝國就是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如此廣闊的疆域自然也是通過武力擴張實現的。在亞歷山大的帶領之下,帝國東征西擴,腳步還踏上了遙遠的印度領土。

遠征印度是亞歷山大心中早已有之的擴張計劃,在希達斯皮斯河終局一役後,亞歷山大用武力控制了印度部分地區。亞歷山大一生征戰無數,踏上無數外族的領土。在他涉足的這些領地之上,戰後有的遍佈了鮮血,而有的則以溫和手段安撫。在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之後,亞歷山大採用了後者。武力加懷柔的手段類似於打了別人一下,再給一顆糖喫。看起來沒有什麼稀奇,甚至還有些俗套,但是卻格外地好用,尤其是用於擴張戰爭的一前一後。雙管齊下,所以樹立了亞歷山大帝國的雄威。

亞歷山大畫像

帝國擴張,軍事爲重。亞歷山大一心想要不斷強大自己的帝國,走上巔峯之位。而他以爲當時的印度就是亞洲最遠的土地,佔領了印度也就意味着他東征的結束。而且還可以趁此機會直接南下,因爲印度河是向南匯入大海的。所以遠征印度,亞歷山大勢在必行。亞歷山大帶領着一支近3萬人的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向印度進軍,沿途征戰,其兵力也不斷得到補充。亞歷山大一路行軍也對當地的情況有了更多的瞭解,所以便進一步制定用武力奪得領土的計劃。他的征戰的威名早就已經打響,所到之處,許多人都早已遁逃。而且馬其頓士兵準備了充足的器械,一路進攻,勢如破竹。

馬其頓士兵作戰圖

當亞歷山大來到了希達斯皮斯河,這個時候印度次大陸的國王波魯斯已經再也按捺不住,因爲他就在河的東岸。亞歷山大一旦過河就是巨大危機的降臨,所以波魯斯集結所有的兵力企圖阻止馬其頓軍隊。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籠絡了波魯斯的仇敵太克西利斯的勢力,率領大軍繼續向波魯斯駐地進軍。在公元前326年的時候,亞歷山大抵達了希達斯皮斯河的西岸,準備在此展開一場大戰。只有打敗了波魯斯,才能實現征服印度的計劃。

不過即使是軍事實力強大的馬其頓軍隊也在此時犯了難,要想以武力征服印度,這第一步就是要解決過河的問題。在天氣因素的影響之下,希達斯皮斯河的水位更高,而且水勢也更加湍急。浩浩蕩蕩的馬其頓軍隊要想渡過此河已經是頗爲困難,再加上對岸波魯斯的軍隊正嚴陣以待。亞歷山大畢竟已經久經戰場,具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解決了渡河難題。明面上他讓士兵遍佈河岸,準備戰船,擺出要渡河的架勢,以分散波魯斯的注意力。而自己則帶領一支部隊從河岸的其它地方探尋可以渡河的位置。同時還準備製造假象,馬的嘶鳴以及士兵的口號聲響徹岸邊。波魯斯以爲亞歷山大的人馬即將渡河,便立刻帶兵前往組織。但連續多次的奔波,亞歷山大也並未真正過河。

印度步兵

亞歷山大的策略放到現在也就是“狼來了”的心理戰術。波魯斯認爲亞歷山大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所以就將大軍撤回了營地。這正中亞歷山大的下懷,眼見波魯斯放鬆了警惕,他立刻率領軍隊從此前已經偵查好的地點渡河。亞歷山大率領了五千騎兵向波魯斯營地逼近。波魯斯自知是中了計,不過已經無可挽回,只能硬着頭皮作戰。波魯斯的兒子率領兩千騎兵以及戰馬前來阻止。但由於雨勢力的影響,戰車幾乎發揮不了作用。而且亞歷山大一方的騎兵作戰勇猛,很快就將波魯斯的軍隊擊潰,波魯斯的兒子也因此陣亡。亞歷山大決定乘勝追擊,很快就與波魯斯在戰場之上針鋒相對。

但亞歷山大並沒有立刻採取進攻,因爲波魯斯已經列好了陣型。雖然亞歷山大歷一路征戰,用武力爲自己奪取了豐碩的戰果,但他的武力並非是拼蠻力,而是有智慧的武力手段。他善於排兵佈陣,對波魯斯的陣型仔細研究之後,找出來其中的破綻,才下令發動攻擊。在馬其頓騎兵的猛烈攻勢下,對方的士兵和戰象都損失慘重。激戰之後,波魯斯被迫投降。希達斯皮斯河終局一役,亞歷山大帝國就以其武力手段再振了雄威。

馬其頓對戰印度戰象

亞歷山大用武力的手段成功贏得了希達斯皮斯河戰爭的勝利,軍事壓制過後就是如何處理後續的問題。亞歷山大沒有繼續再使用武力的方式,而是採取溫和的懷柔政策。戰敗的波魯斯並沒有被殺,反而仍然保留了其國王的稱號,而且他的領土還因此擴大。而波魯斯的仇敵太克西利斯也成爲了獨立的國王,和波魯斯達成了和解,共同受亞歷山大統領。於此,亞歷山大的征戰以其的勝利暫告一段落。

不得不說,亞歷山大作爲一個有着世界霸主野心的統治者,是極具政治智慧的。因爲武力的征服只能打下領土,但卻不能夠維持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尤其是對於亞歷山大帝國來說。由於亞歷山大的征戰遍及的地域廣泛,所以自然納入亞歷山大帝國統治之下的民族也是衆多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地域特色,如果全部交由馬其頓人來管理,必然會產生諸多的矛盾,引起地方上的混亂。當時候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就難以抑制了。

馬其頓騎兵

所以在用武力征服了波魯斯之後,亞歷山大的懷柔政策就派上用場了。亞歷山大繼續讓波魯斯擔任王位之職,甚至還擴大了他管理的疆域。其根本也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波魯斯如果被處死,那麼這片區域直接受馬其頓的管轄,必然會招致反抗,即使激不起大風浪,但是對於馬其頓來說都是一種損耗,而且也不利於維護亞歷山大帝國的統一。而保留波魯斯的王位頭銜,就能讓波魯斯代替亞歷山大去管控這片區域。因爲波魯斯對此地熟悉,而且又具有統治經驗。對於當地的人民來說其威望是比亞歷山大更高的。而且亞歷山大刻意擴大了他的管轄範圍,也讓波魯斯這個“敗將”懷有感恩之情,也就能夠對亞歷山大保持忠心。

印度戰象

不僅如此,亞歷山大還將波魯斯的仇敵利斯升爲了國王。本來太克西利斯投靠亞歷山大只是爲了打擊波魯斯,而後成爲了馬其頓提督,他並非是真心跟隨馬其頓。但如今成爲了獨立的國王,也就是和波魯斯形成了相互牽制的力量。這是亞歷山大懷柔政策的其中重要一步。由此,讓既得的戰果處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也能夠防止波魯斯一方勢力過大而形成對亞歷山大帝國的威脅。

亞歷山大帝國地圖

小結

亞歷山大先用武力取得希達斯皮斯河終局一役的勝利,而後懷柔輔助,雙重加持下,亞歷山大帝國再振雄威,帝國的疆域也空前擴大。武力手段加上懷柔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張弛有度,完全的暴力征服會讓對方繃緊神經,即使己方佔據優勢,當其斷裂,往往會產生反彈力對自己造成傷害。而懷柔政策就能夠緩和這一危機,讓對方放鬆警惕,從而落入自己的表面溫柔的陷阱之中。對於征服者一方來說,懷柔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征服手段而已。而對於被征服者來說,懷柔政策其實本質上是“糖衣炮彈”,一旦真心接受這種溫和的“恩賜”,也就意味着已經成爲了征服者的僕從。

當然,在希達斯皮斯河戰爭中,亞歷山大所使用的武力和懷柔政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但也並非只有這兩者的加持就能夠永葆帝國的輝煌,統治國家的智慧並非是武力和懷柔政策就能涵蓋的。

參考文獻

《亞歷山大帝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