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新媒體實驗室、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會8月20日聯合發佈題爲《中外數據新聞的差異與差距——以全球新冠疫情數據化內容爲例》的報告。報告全景式對比中外數據新聞報道新冠疫情的表現,分析中外作品差異背後的原因,爲中國數據新聞報道給出建議。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在這場愈演愈烈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數據新聞報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疫情報道的“同題競賽”也提供了一個對中外數據新聞作品進行橫向比較的好機會,研究團隊對中外16家媒體的45篇數據新聞作品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中外媒體關於疫情報道的不同表達方式。

《中外數據新聞的差異與差距——以全球新冠疫情數據化內容爲例》報告概覽:

一、中外數據新聞作品差異面面觀

研究團隊經對比發現,國內外數據新聞作品在呈現終端選擇(PC端、移動端)、可視化設計偏好(靜態呈現、動態互動)、數據引用規範、數據源開放程度和數據挖掘能力上均存在差異。例如在呈現終端的選擇上,國外的作品PC端和移動端並重,在開發時一般會實現PC端和移動端的兼容。而國內的數據新聞作品則主要基於移動端,部分作品會出現移動端與PC端不兼容的情況。

二、探析中外數據新聞作品差異成因

針對研究發現的上述差異,團隊從中外數據新聞發展歷史、新聞生產模式、市場對作品影響程度、數據源開放環境等因素展開探討,剖析了中外數據新聞在報道疫情時產生差異的原因。

在分析“爲何中國數據新聞報道作品類型主要是投放在移動端的信息圖”這一現象時,研究認爲,國內移動端用戶規模龐大、具有巨大的營銷價值和潛力。例如微博和微信公號是國內媒體數據新聞呈現與傳播重要的路徑,這深刻影響了國內數據新聞的表達方式。因此,適合移動端傳播的靜態圖文成了國內數據新聞常見的呈現方式。

三、如何提升數據新聞水平?

研究對中國數據新聞的發展給出了針對性建議,主要集中在人才建設、數據利用等方面。針對國內的數據新聞作品往往侷限於對數據的簡單呈現,較少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這一短板,研究建議,數據新聞團隊積極引進設計和數據新聞專業的人才,同時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新聞素養和技術素養並重。最後,數據新聞從業者也需注重培養自身的數據素養、掌握統計學知識和社科基礎知識。

在對數據利用提升方面,研究分別從豐富數據來源、規範數據引用、促成數據開放等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中外數據新聞的差異與差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