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每个囿于厨房的小伙伴大概都经历过大型蚝油翻车现场:炒菜炒得不亦乐乎之时,看着油盐和蔬菜“相互斗法”“谁都不服”地翻滚,内心豪迈,感觉自己妥妥的新东方优秀毕业生。随手拿来一瓶蚝油,准备最后的收官战役,然后……

倒倒倒,倒不出来

来源|每日头条

倒多了。。。。。。。

来源|每日头条

OMG!大型事故现场,场面极度混乱且惨烈!

好不容易倒出来,瓶口又总是脏兮兮的,每次用完还要浪费纸擦瓶口,做菜那么紧张的事情,还要停下来擦瓶口?

难怪网友戏称,蚝油的计量单位是“一甩”:一甩甩半瓶,半瓶甩一年!

作为蚝油的手下败将,你有没有懊恼过:蚝油瓶的设计如此反人类,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不改进?

想要征服蚝油瓶这个劲敌,我们需要揭它的老底儿。

要不是这个意外,我们就吃不到蚝油了

据说,蚝油的创始人家境贫寒,背井离乡来到珠海南水定居,因此地盛产蚝,他便靠煮蚝维持生计。

某天,他出门办事回家,想起还在煮的蚝无人照料。结果发现,因为煮的时间太长,蚝肉被熬成了浓浓的蚝汁,且香气扑鼻,美味无比。从此,一种新的调味品——蚝油就这样诞生了!

故事的真假已无从考究,但作为调味品,蚝油确实受到了广东消费者们的青睐。随后,因味道鲜美、蚝香浓郁,蚝油渐渐积攒了超高的人气,并且一脚跨出了广东,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蚝,也称牡砺,还有蚵仔、海蛎子、蛎黄、蚝白、青蚵、牡蛤、蛎蛤、硴等别称。 

蚝油以蚝为原料,富含蛋白质和它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在所含的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占了一半,是鲜味的主要来源。味精之所以味道鲜美,也是因为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盐

除此之外,蚝油的含锌量较高,还有丰富的微量元素。

我们吃的都是假蚝油?

如今我们吃到的蚝油,严格意义来说是“假”的!因为它们并不是百分百纯蚝熬制的蚝油。

真正意义上的蚝油,是将生蚝放在水中慢慢熬,直至出现浓稠的、深褐色的液体。然而这样,不仅时间长,而且成本高。毕竟外出吃生蚝,都是按“个”卖的。

所以,我们现在买到的蚝油,是将蚝煮熟取汁浓缩,加辅料精制而成的,并用淀粉来实现黏稠感,焦糖色素来美化颜色,再用盐、糖和味精调配出独有的味道。当然了,最后还要加入蚝油的灵魂——蚝汁,才能成为市面上销售的蚝油。

也因为这样,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蚝油,选择时一定要看清配料表!蚝油性价比高不高,关键看蚝汁含量。

正常来说,配料表是按照配料含量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越是含量高的配料越靠前。因此,蚝汁位置越靠前,性价比也就越高。

如果配料中没有注明“蚝汁”,那还是拜拜吧。

除此之外,如果瓶身注明“不加焦糖色”、“不加防腐剂”、“不加呈味核苷酸”“不加黄原胶”,不要轻易觉得这种蚝油品质更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营销策略。

毕竟,焦糖色是为了上色,呈味核苷酸可以提升鲜味,黄原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增稠剂;而适量的防腐剂也是正常的,尤其是蚝油中的防腐剂一般是山梨酸钾,它是世界国际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效安全保鲜防腐剂,正常剂量食用安全性没有问题。

这种反人类的设计咋还不改进?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蕃茄酱都出塑料包装了,“人神共愤”的蚝油瓶,为什么就是不改进呢?

其实,这是因为蚝油在生产过程中有高温罐装等环节,一般的塑料容器不耐高温,受高温容易析出有害成分。

同时,蚝油中含有有机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且容易变质。塑料类的包装耐腐蚀性较低,渗透性较强,里面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耗油的味道。

相比之下,玻璃瓶耐高温,耐腐蚀性高,密封好,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用完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对环境也友好。

那么,我们在倒蚝油时怎么才能避免倒不出或者弄得到处都是呢?

首先,摇一摇,前提是要盖好盖子。

等到把蚝油摇匀后,让蚝油滑到瓶口,注意与瓶口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让瓶口蚝油聚集太满;

然后慢慢倾斜瓶子就可以倒出来了啦!

如果还没有出来的话,可以用手轻柔拍打底部,但不可用力过猛。

蚝油可以被近似看作一种非牛顿流体(或者说一种软固体),当它受到足够多应力的时候,粘度会降低,流动性就会突然变好。

于是,当你猛拍、猛甩的时候,悲剧了……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给蚝油装一个按压嘴。你可能觉得这更像一瓶洗发水或者洗洁精,不过,对于生活在南方冬天的小伙伴实用性更强一些。

针对目前难倒出的问题,相关企业也表示,已开发出不用甩的新包装,且即将上市!

所以,让我们期待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