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文宏:鼠疫——黑死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八月初,内蒙古出现数例鼠疫死亡病例,当地紧急拉响预警。如今应急响应终止,但防疫演练仍在部分地区进行……

鼠疫有什么危害?人类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预防?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新书《张文宏说传染》中为我们介绍了鼠疫的前世今生。

“贵为”甲类传染病的鼠疫,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如果不治疗,死亡率会很高。鼠疫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三次大流行,在14世纪曾夺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我们从近30年来世界上鼠疫暴发最频繁的地区——印度洋上的岛国马达加斯加开始说起。

1995年3月,马达加斯加的港口城市马哈赞加发生了一场疫情。所有患者都是一样的症状:高烧,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肿大。最终,一共有507名患者入院,其中40人死亡,病死率高达7.9%。

这是典型的鼠疫症状。

人类其实早已有了治疗鼠疫的成熟经验,本不该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哈赞加的医疗资源极为有限,患者至少要等待两天才能住上院。家属的迟疑和盲目采用“传统疗法”,也屡屡延误治疗。

这些鼠疫患者大多数(82.9%)生活在马哈赞加南部,这是当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最贫困的地区,更是垃圾最多的地区。环境恶劣造成老鼠成灾。

研究人员对患者发病前15天内的老鼠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56.9%的人反映,在室内或房屋附近发现过死老鼠;43.1%的人在周围没有发现死老鼠。在注意到死老鼠的人中,有57.6%的人是在家中发现死老鼠的。

城市的北部和东部是城乡接合部,这里植被多、人口少,鼠疫发生率中等。情况最好的是西南部,这里有港口和古老的殖民小镇,街道宽阔,有完善的下水道网络,公寓和商业用房都位于二楼以上,人口密度较低,病例也最少。

另一个麻烦是研究人员在本次疫情中鉴定出一种耐氯霉素的分离株和一种耐氨苄青霉素的分离株,他们怀疑马达加斯加高地地区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耐药的情况。2017年,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三株新的鼠疫耶尔森菌。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一株鼠疫耶尔森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014年和2017年,鼠疫又两次在这里暴发,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一次比一次多。和以往鼠疫通过啮齿类动物啃咬传播的形式不同,这次60%以上的病例是以肺炎形式发病的,暴发地点也从以往的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2017年8月,一名31岁男子死于肺炎。当时,他正乘坐拥挤的小巴士前往首都塔那那利佛。

同年9月11日,疫情得到地方当局和巴斯德研究所的确认。当局称,这次鼠疫暴发“令人担忧”,因为病例数量每天都在迅速增长,而且许多病例出现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据报道,首都弥漫着恐慌情绪,主要医院人满为患。政府宣布暂停在体育场馆之类的场所举行公众集会,“因为这些地方很难追踪接触者”。

11月8日,感染总人数超过2000,死亡人数上升到165,但传播速度有所减缓;到11月15日,已有2119例鼠疫病例,死亡171人;11月28日之后,没有新的感染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鼠疫再次暴发的可能性很小,但马达加斯加总理奥利维耶·马哈法利·苏鲁南德拉萨纳(Olivier Mahafaly Solonandrasana)还是在2017年11月23日敲响了警钟。

一、鼠疫的前世今生

鼠疫杆菌又被称为鼠疫耶尔森菌。许多年来,关于鼠疫杆菌到底是谁先发现的,一直都有争论。

鼠疫已经折磨人类数千年了。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2800~5000年的亚洲和欧洲的人类牙齿中,已经检测到了鼠疫耶尔森菌的遗传物质。

三次大流行

人类历史上记录了三次主要的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是6世纪暴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它在此后一直到750年都阴魂不散,屡次反复,给东罗马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都受到了影响。有历史学家估计,鼠疫在200多年里造成2500万~1亿人死亡,这个数据相当于第一次鼠疫暴发时欧洲人口的一半。

中世纪鼠疫流行时的医生装束:铁嘴载着香草,以净化空气

第二次大流行,即14世纪的“黑死病”,在亚欧大陆和北非造成了7500万~2亿人死亡,也有一种说法是7500万~1亿,世界估计人口数量从4.5亿减少到3.5亿~3.75亿。

自从14世纪的“黑死病”流行,鼠疫的杀伤力变得广为人知。

17—18世纪鼠疫在英国伦敦与法国马赛暴发后,它的临床特征及高死亡率被更准确地描述。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此病跟拥挤的居住环境及恶劣的卫生条件极有关联,但仍未能确定导致鼠疫的真正原因。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855年的中国云南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描述,这次鼠疫一直活跃到20世纪60年代。

吉国杰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张文宏 责任编辑:化成雨_NBJ111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