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文宏:鼠疫——黑死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八月初,內蒙古出現數例鼠疫死亡病例,當地緊急拉響預警。如今應急響應終止,但防疫演練仍在部分地區進行……

鼠疫有什麼危害?人類感染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其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中爲我們介紹了鼠疫的前世今生。

“貴爲”甲類傳染病的鼠疫,從本質來講是一種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如果不治療,死亡率會很高。鼠疫曾經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三次大流行,在14世紀曾奪走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我們從近30年來世界上鼠疫暴發最頻繁的地區——印度洋上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開始說起。

1995年3月,馬達加斯加的港口城市馬哈贊加發生了一場疫情。所有患者都是一樣的症狀:高燒,頸部、腋窩或腹股溝區域淋巴結腫大。最終,一共有507名患者入院,其中40人死亡,病死率高達7.9%。

這是典型的鼠疫症狀。

人類其實早已有了治療鼠疫的成熟經驗,本不該出現這麼嚴重的後果。但是馬哈贊加的醫療資源極爲有限,患者至少要等待兩天才能住上院。家屬的遲疑和盲目採用“傳統療法”,也屢屢延誤治療。

這些鼠疫患者大多數(82.9%)生活在馬哈贊加南部,這是當地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是最貧困的地區,更是垃圾最多的地區。環境惡劣造成老鼠成災。

研究人員對患者發病前15天內的老鼠死亡情況進行了調查。在接受調查的人中,56.9%的人反映,在室內或房屋附近發現過死老鼠;43.1%的人在周圍沒有發現死老鼠。在注意到死老鼠的人中,有57.6%的人是在家中發現死老鼠的。

城市的北部和東部是城鄉接合部,這裏植被多、人口少,鼠疫發生率中等。情況最好的是西南部,這裏有港口和古老的殖民小鎮,街道寬闊,有完善的下水道網絡,公寓和商業用房都位於二樓以上,人口密度較低,病例也最少。

另一個麻煩是研究人員在本次疫情中鑑定出一種耐氯黴素的分離株和一種耐氨苄青黴素的分離株,他們懷疑馬達加斯加高地地區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耐藥的情況。2017年,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三株新的鼠疫耶爾森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一株鼠疫耶爾森菌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

2014年和2017年,鼠疫又兩次在這裏暴發,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一次比一次多。和以往鼠疫通過齧齒類動物啃咬傳播的形式不同,這次60%以上的病例是以肺炎形式發病的,暴發地點也從以往的農村轉移到了城市。

2017年8月,一名31歲男子死於肺炎。當時,他正乘坐擁擠的小巴士前往首都塔那那利佛。

同年9月11日,疫情得到地方當局和巴斯德研究所的確認。當局稱,這次鼠疫暴發“令人擔憂”,因爲病例數量每天都在迅速增長,而且許多病例出現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據報道,首都瀰漫着恐慌情緒,主要醫院人滿爲患。政府宣佈暫停在體育場館之類的場所舉行公衆集會,“因爲這些地方很難追蹤接觸者”。

11月8日,感染總人數超過2000,死亡人數上升到165,但傳播速度有所減緩;到11月15日,已有2119例鼠疫病例,死亡171人;11月28日之後,沒有新的感染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鼠疫再次暴發的可能性很小,但馬達加斯加總理奧利維耶·馬哈法利·蘇魯南德拉薩納(Olivier Mahafaly Solonandrasana)還是在2017年11月23日敲響了警鐘。

一、鼠疫的前世今生

鼠疫桿菌又被稱爲鼠疫耶爾森菌。許多年來,關於鼠疫桿菌到底是誰先發現的,一直都有爭論。

鼠疫已經摺磨人類數千年了。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2800~5000年的亞洲和歐洲的人類牙齒中,已經檢測到了鼠疫耶爾森菌的遺傳物質。

三次大流行

人類歷史上記錄了三次主要的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是6世紀暴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它在此後一直到750年都陰魂不散,屢次反覆,給東羅馬帝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都受到了影響。有歷史學家估計,鼠疫在200多年裏造成2500萬~1億人死亡,這個數據相當於第一次鼠疫暴發時歐洲人口的一半。

中世紀鼠疫流行時的醫生裝束:鐵嘴載着香草,以淨化空氣

第二次大流行,即14世紀的“黑死病”,在亞歐大陸和北非造成了7500萬~2億人死亡,也有一種說法是7500萬~1億,世界估計人口數量從4.5億減少到3.5億~3.75億。

自從14世紀的“黑死病”流行,鼠疫的殺傷力變得廣爲人知。

17—18世紀鼠疫在英國倫敦與法國馬賽暴發後,它的臨牀特徵及高死亡率被更準確地描述。人們雖然已經知道此病跟擁擠的居住環境及惡劣的衛生條件極有關聯,但仍未能確定導致鼠疫的真正原因。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855年的中國雲南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描述,這次鼠疫一直活躍到20世紀60年代。

吉國傑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張文宏 責任編輯:化成雨_NBJ111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