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家庭都擁有了私家車,出行變得更加方便了。不過也有一些家庭因爲各種原因沒有私家車,而這種情況,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困惑。

果果上幼兒園後,一直是媽媽騎電動車接送她。一天上學時,果果看起來心情不太好,媽媽叫她坐到電動車後座上,她也扭扭捏捏的不太願意。媽媽問她怎麼回事,果果說出了心中的想法:“媽媽,別的小朋友家都有汽車,爲什麼咱家沒有啊?我也想坐汽車。”

媽媽這才醒悟過來,原來果果是羨慕那些能坐汽車的小朋友,難怪最近幾天都不太願意坐電動車了。怎麼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呢?媽媽思考了一下,頓時有了主意。媽媽對果果說:“你上來,咱們到幼兒園你就知道答案了。”

快到幼兒園的時候,媽媽指着擁堵的車流對果果說:“寶貝你看,那些汽車是不是走得還沒有咱們的電動車快呢?”果果點了點頭。

媽媽又說:“正是因爲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開汽車來幼兒園,所以這裏總是很堵,非常耽誤時間,而且汽車堵在這裏會污染空氣,所以我們騎電動車既快又環保,你說對不對?”

在得到了果果的肯定回答後,媽媽又說:“咱們家也不是買不起汽車,但爸爸媽媽都覺得沒有必要,汽車最大的用途是把我們送到想要去的地方,比如你上幼兒園,爸爸去公司上班等等,但是,你可以坐電動車上幼兒園,爸爸可以坐地鐵去上班,所以,沒有汽車其實一點都不影響我們要去想去的地方。”

媽媽的話說完後,果果剛纔還繃着的臉立刻舒展開了。從結果來看,果果媽媽很好地處理了這件事,她的回答簡直不要太機智。

其實,在孩子眼裏,並沒有那麼多的“攀比”,攀比更多的是成年人的想法,孩子之所以會提出疑問,他只是在尋求同伴認同,尋求“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安全感。

面對孩子的這種疑問,家長要避免兩種做法:

1. 批評孩子虛榮或者攀比孩子的本心或許不是虛榮,他也不懂什麼是攀比,家長如果不問原因直接就批評孩子虛榮、攀比,無異於給孩子貼“壞標籤”,反而會讓孩子朝着虛榮和攀比的方向發展。

2. 跟孩子強調“我們窮,買不起”不管是不是真的因爲經濟原因,父母都不應過分跟孩子強調“窮”這個概念,父母向孩子“哭窮”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讓孩子變得敏感又脆弱,而且,孩子終其一生可能都會有一種“我不配享有好東西”的想法,這會極大地限制孩子的格局。

那麼,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類似的疑問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1. 引導孩子改變比較對象像果果媽媽這一點就做得很好,當果果提出“想要自家擁有汽車”時,媽媽把比較對象引向“誰的速度更快”這個問題上,讓果果看到了電動車的優勢,而這對於增強果果的自信很有好處。

因此,當孩子比金錢、比物質、比生活享受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改變比較對象,如比學習、比拼搏。

2. 告訴孩子盲目攀比沒有意義媽媽告訴果果,汽車的用途通過其他交通工具也能實現,所以它不是非擁有不可的,其實就是在告訴果果,盲目的攀比沒有意義,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纔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提出“我也想要某一件東西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我們真的一定需要這件東西嗎?我們需要用這件東西來實現怎樣的目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