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 當“在線教育”成爲日常,“後疫情”時代教培機構生源擴展和成本控制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如何抓住機會佈局當下,應對新機遇與挑戰成爲當前的重要命題。

8月17日,在杭州舉辦的教育峯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表示,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成爲常態,數字化平臺在全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數字新基建的角色,疫情之後的線上教育不會消退,而會加強。

在教育峯會上,與會專家表示,數字化平臺在教育信息化過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資料圖片

教育3.0線上趨勢日漸加強

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佈的《中國K12在線教育市場調研及用戶消費行爲報告》指出,2020年受疫情影響,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開始關注和了解線上教育。預計以2020年暑期爲起點,各K12在線教育品牌將開始三四線城市用戶的爭奪戰。預計整個在線教育行業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400億元;其中,K12在線教育作爲重要分支,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未來幾年,中國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增長勢頭保持穩健。

張志敏認爲,中國當前教培市場規模超過3萬億元,在疫情的倒逼、催化下,亟需一個淘寶式的基礎設施,來做教育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分配,使教與學的效率最大化,同時爲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支付寶新教育業務部少兒及教培業務總監吳偉軍表示,教培機構未來OMO(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領域裏要做持續創新和突破三件事情,即教學過程透明化、教學質量可視化和教學服務數字化。

張志敏認爲教育應分爲三個階段,1.0版的學校教育是提供升學通道,所有的教育教學都是爲了升學服務,所以考上大學或者考上好的大學,成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唯一關注的目標;2.0版的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升學的發展需要,是要讓學生全面的發展。針對學校教育課程的豐富性,現在除了線下教學活動之外,線上教學成爲一種補充,可以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

當前,整個社會進入到信息化時代。張志敏認爲,3.0版的教育應該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最大的優勢實際上是一種個性化的標誌。“數字基建的平臺能力背後,是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教育機構可以通過一個端口接入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幫助教學從作業智能平臺,到個性化教學,爲因材施教提供可以快速複製的路徑。”張志敏說。

平臺提供數字化能力

“今年教培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兩個字‘在線’。2012年當我研發第一個教育類APP在網上推廣時,最大的感覺就是認知的鴻溝,簡簡單單的‘在線’兩個字,背後有很多含義。”此次峯會主辦方負責人之一、釘釘教育行業總監盧濤在峯會上表示,疫情給整個教培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也將整個中國的在線教育向前推動了三年。未來教培行業發展將是把在線逐漸融入到自己業務中的過程。

張志敏認爲,數字技術爲教育賦能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爲本,爲每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推動實現因材施教。

過去幾十年信息技術對教育主場景的改變是比較緩慢的,隨着近年來基礎設施如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的發展,在線教育成爲常態。“教培行業始終要思考老師供給、內容供給和服務供給,這就要看誰的基建賦能能力強。”瓴爲資本創始人、真格教育基金合夥人葛文偉在峯會上表示,擁有數據能力,是未來教培機構的分水嶺,以數據能力爲區分的競爭時代來臨,帶來的改變不再只是線上線下的遷移,而是教育所有環節的重構。

吳偉軍認爲,疫情對教培行業來說,是危中有機,推動了教培行業快速在線化。

疫情期間,線下教培中斷了寒假課程,錯過了春季招生,而線上教培機構卻用戶激增。但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機構,它們都嚐到了數字化平臺的“甜頭”:線上機構用數字化平臺降本增效,提升了行業競爭力;線下機構通過數字化平臺快速轉爲線上教學,走出了疫情寒冬。

葛文偉表示,在高速增長的教培市場中,教培企業集中度正在發生變化。疫情期間,行業格局從啞鈴型變成水滴型,越來越多腰部和腳部機構被淘汰。

線上教培或成常態

整個教培行業線上化進程相對電商要慢得多,原來是線下面對面的教學,授課效果、用戶反饋等,教師在臺上一目瞭然。而現在在屏幕的背後,教師看不到用戶的真實反應。“線上學習改變了用戶的學習習慣。坐在電腦前聽課的專注度和教室裏比還是有差別的。”吳偉軍如是說。

吳偉軍認爲,轉爲線上後能否保證教學水平,是衡量用戶是否願意爲二次付費買單的重要指標,續費率、用戶滿意度是決定這一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杭州檸萌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主打的兒童課外興趣教育品牌,以思維啓發式教育爲主。據創始人肖冰介紹,“受疫情影響,我們剛開始在線上授課時仍擔心,怕學生們不習慣、家長們不認可,甚至做好了退費的準備。”

但隨着課程的展開,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沒有任何家長退費。“五六人的小班課程,採用釘釘視頻會議;100多人的大課,採用釘釘直播。5歲以下的小朋友親子課,都是家長在屏幕前陪同孩子完成的。”肖冰說。

肖冰稱,未來檸萌之家會走線上、線下雙驅動的路徑,線上課程仍會保留。持續發展線上教育,成爲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肖冰和很多教育行業同行一樣,發現了疫情的危中之機——線上教育高效低成本,不受線下場地等條件限制,有着廣闊的空間。

在此次峯會上,釘釘公佈了面向教培機構的招生管理、在線課堂、教務管理、教培班級羣收款等產品解決方案,覆蓋課前招生引流、收款,課中在線教學教務和課後的家校服務等場景,全新發布的產品將免費開放。

“開展線上運營需要平臺,中小教培機構沒有能力自行開發APP,後期維護成本太高了,利用好釘釘這樣的數字基礎設施,是可行的辦法。”河南程攻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程攻表示,行業大洗牌在所難免,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只有綜合實力強的教培機構才能活下去。“對我們而言,OMO模式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是不得不走的路,誰走得快,誰將來抗風險能力就強”。

對於提升線上能力,程攻表示,線上課程可以輔助線下教學,同時開發免費課程,作爲增值服務。目前線上課程營收只能作爲補充,比如在線下20次課的基礎上,增開5次線上課,打包一起賣,課包總價能夠有所提高。

張志敏表示,疫情時代,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線上教學方式越來越成爲可能,今後將可能成爲一種常態。因爲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從線上教學模式獲得了許多線下教學體會不到的優勢。(王小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