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半年華僑城業績全面下跌,但其拿地態勢卻愈發兇猛。

華僑城交出一份自2016年後,首份營收雙降的半年報。

8月20日,華僑城A(000069.SZ)發佈了2020年半年報。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華僑城營業收入171.08億元,同比下降3%;歸母淨利潤21.38億元,同比下降24%;淨利潤率逾12%,而過去三年分別爲22%、23%、24%。毛利率55.3%,同比降低10個百分點,而2017-2019年該公司毛利率分別爲50%、60%、57%。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95.9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負數 10.5 億元,該財務指標已經連續三年呈負狀態。

對於業績全面下跌,華僑城解釋稱:疫情影響,公司旅遊板塊中的景區和酒店業務仍未至恢復上年同期水平;房地產及旅遊綜合項目工程進度延後,無法在報告期內實現收益。

半年報顯示,華僑城旗下共有 21 家景區、25 家酒店、1 家旅行社及 2 家開放式旅遊區,共接待遊客 829.7 萬人次,爲去年同期 47%的水平。

話雖如此,在華僑城的中報中,上半年收入增長最爲快速的業務卻是旅遊綜合業務。

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旅遊綜合收入爲99.49億元,同比增長73.79%;房地產收入爲68.89億元,同比下降43.19%。旅遊綜合收入毛利爲37.46億元,同比增長100.67%;房地產收入毛利爲55.60億元,同比下降43.09%。

不過,房地產仍然是華僑城毛利最高的業務。房地產部分業務毛利率仍高達80.71%,同比僅下降0.4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旅遊綜合行業毛利率爲37.66%。

對華僑城而言,房地產板塊業績滑坡,是拖累公司整體營收和利潤的重要要原因。

在半年報中,華僑城上半年累計實現簽約銷售面積142.5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簽約銷售金額316.64億元,同比降低10%。

簽約面積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銷售金額卻出現下降,意味着華僑城上半年銷售均價與去年同期相比,應該出現較大跌幅。

地產分析師嚴躍進認爲:“疫情多少會帶來壓力。不過,其提及了文旅項目其實收入還不錯,那麼可以這樣認爲,即過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了文旅方面,導致傳統住宅方面拿地少,或者說銷售節奏不好,這會使得企業的經營面臨壓力。”

華僑城還面臨着較大的資金壓力,公司資產負債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上半年資產負債率較2019年末繼續上行2個百分點至77%。公司淨資產負債率達到112%,其中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360億元,長期借款及應付債券超千億。

在負債率不斷攀升的背後,華僑城早早就開始甩賣資產。

2018年,華僑城轉讓了18家子公司股權和1個資產包;2019年,華僑城陸續轉讓了位於昆明、重慶、襄陽、秦皇島、深圳、上海、西安等多個城市共計19個子公司股權,轉讓價格總計超過百億。

並且,作爲華僑城第二大本營的雲南,在2019年六月到十月之間,其七次出售雲南項目,直到2020年,華僑城雲南子公司雲南世博轉讓項目的資產騰挪仍在繼續。

今年7月,東莞南城華僑城水濂山文旅小鎮項目也正式確認取消。同在當月,華僑城經過232輪競價,以50.01億元拿下上海唐鎮新“地王”,刷新唐鎮樓面單價。

四處擴土儲也是華僑城的新常態,並且作爲文旅地產企業,公司在拿“便宜”土地方面,也有其他地產公司望塵莫及的優勢。

華僑城曾表示:文旅綜合業務也有賣房的部分,這部分資源的獲取,是政府希望華僑城在當地建設運營文旅項目,給到的優惠土地。低價的土地、文旅資源的配套,從而令文旅綜合業務能保持高毛利率。

今年上半年,華僑城新獲取14個項目,對應建築面積642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襄陽、鄭州、武漢、肇慶、中山、江門等二三線城市,並多以文旅綜合用地爲主。這些文旅綜合用地多數以底價獲取。

數據顯示,2019年,華僑城新增土地項目合計47個,權益建築面積合計833.9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46%。土地總價款合計約747.75億元,權益對價約492.67億元,權益佔比約66%。

截止今年6月底,華僑城的累計土地儲備2802萬平米,對應建築面積5283萬平方米。

在地產公司中,華僑城拿地很多、很快,遠超過其住宅銷售速度。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僑城拿地金額189億元,在全國房地產拿地金額榜中位列第28位,拿地面積412萬,位列17名。而克而瑞發佈的2020年上半年房企銷售排行榜中,華僑城以112.5億元的操盤金額排名8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