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的蒙古贵族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朝野是上下一片哗然。

一方面,此时雍正皇帝刚刚继位,“内忧”尚未完全解决,现如今又面临着“外患”的威胁,一旦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应对,雍正的皇位的稳固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雍正将原本镇守西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调回北京所致,与此同时,国库空虚,雍正在朝中支持势力单薄,因而有不少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等着看雍正的“笑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任命他的“藩邸故人”、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往青海平叛。而年羹尧也不辱使命,前后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并且是以非常小的消耗与代价就全歼了叛军,罗卜藏丹津的家人全部被俘,其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与另一股反叛势力策妄阿拉布坦汇合,从此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而年羹尧也凭借这次平叛的胜利,帮助雍正彻底稳固的皇位,而他本人也得到雍正极度的封赏与褒奖,更是被雍正看作是“恩人”般的存在。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的过程并不顺利。

这其中,除了年羹尧“待价而沽”,进而增加自己与雍正之间政治博弈的“筹码”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年羹尧作为一介“空降”统帅,并没有足够的威信与影响力,更无法实现对军队的全面领导与掌控。

在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将矛头首先对准了富宁安,并且通过亲自射杀富宁安的方式,彻底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权威。而在这个过程中,年羹尧的心计与雍正的“腹黑”,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年羹尧来说,富宁安之死已是一种必然。

雍正登基之后,立马让年羹尧在西北实施戒严,并且严格控制了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就此形成对在西北统兵的十四阿哥胤禵的牵制与掣肘。随后,雍正又将胤禵召唤回京,剥夺其兵权,算是彻底解除了胤褆对他的威胁。

在这之后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年羹尧被雍正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二十三万大军,前往进行平叛,同时年羹尧还被委以了节制西北四省军政民务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年羹尧既是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同时也是行政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官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对于年羹尧来说,他对西北大军这二十三万人的掌控力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这支军队之中,存在着结构划分非常明显的三股“势力”。

其一,以岳钟琪为代表的年羹尧旧部。

这批人早在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的时候,跟随其出生入死,多年的感情积攒之下,这些人对于年羹尧是非常的忠诚与信任,而他们也是年羹尧在西北军中最为倚重的力量。

其二,以富宁安为代表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八爷党集团”的旧部。

胤禵在西北统兵多年,而八阿哥胤禩也非常渴望能够控制这支军队,使其为他所用,因而军中有不少人,都与胤禩、胤禵等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如今,虽然胤禵已经失去了兵权,“八爷党”也遭受了雍正的打压,但是在西北大军中,仍有非常强大的势力。与此同时,这些将领仍然与胤禵等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对于年羹尧的到来并不欢迎,因而对于年羹尧非常的抵制甚至是采取了敌对的态度。

其三,以伊兴阿为代表的忠于雍正皇帝的将领。

这些将领虽然不像岳钟琪一样对于年羹尧言听计从,但是由于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重用,进而对于年羹尧也是非常的敬重,服从年羹尧的统帅,同时,他们也是在替雍正皇帝监视西北大军的实际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想要统帅隶属于不同势力范围下的二十三万兵马,齐心合力的平定叛乱,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而年羹尧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自己在军中的绝对威信,从而建立对大军的绝对控制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将令能够顺利的执行。

而在这三股势力中,像岳钟琪这样的自己人是绝对听命于年羹尧的,至于雍正安排过来的将领,也会在雍正的授意下以大局为重服从年羹尧的军令,因而以富宁安为首的反对派无疑成为了年羹尧的最大威胁。

特别是富宁安本人,对年羹尧是不服不忿,甚至还直接在中军大帐中公然抗命,让年羹尧颜面无存。

所以,富宁安成为了年羹尧“眼中钉,肉中刺”,只要将其除掉,不仅让自己在军队的反对势力就此“群龙无首”,同时也能借此树立自己的绝对威信,而这也就使得富宁安之死,成为了必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富宁安不仅是必须要死,并且是一定要被年羹尧亲自处死。

富宁安在经历了一场惨败后,全军覆没,而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是被前来清理战场的年羹尧从死人堆里找寻了出来。

按理说,作为西北大军的最高统帅,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年羹尧行事“临机专断”之权,进而将其在阵前处死,这本不会有争议,但是眼前的这个富宁安,却是还是有着其身份的特殊性的。

一来,富宁安是正儿八经的统领满洲八旗军队的满洲将领,年羹尧作为汉军旗包衣出身,如此行事确实有擅杀之嫌。

二来,富宁安也属于高级将领的序列,并且在此之前战功卓著,如果只因这一次失败就将其处死,也有些不太合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些理由和原因并不能阻止年羹尧,因为他需要的正是在所有人的面前,公然将其处死。

一方面,年羹尧这是“杀鸡儆猴”,做给军中所有自己的反对者们看的,而这也无疑是对这些人的一种警告,如果军中再有反对自己的声音,那么必然会步富宁安的后尘。

另一方面,纵然富宁安是满洲人,是高级将领,而年羹尧依然要将其处死,他也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权力和胆量,树立自己在军中的绝对威信,进而要求的全军上下对其的绝对服从。

而即便是富宁安真的是兵败身死,年羹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必然会对将已经死掉的富宁安挫骨扬灰。所以不管此时的富宁安是死是活,都是难逃年羹尧的“魔爪”。

就这样,富宁安成为了年羹尧重塑军纪,确立自己在军中威信的“工具”,而年羹尧就就此实现了对于军队的绝对控制,之后军中便再无反对之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富宁安之死,也是雍正非常想要看到的,而他也可以籍此打击“八爷党”势力。

当十三阿哥胤祥看到富宁安军队的动向以及年羹尧的后续行动后,似乎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因而向雍正进行了求证,可是雍正的态度让胤祥明白了,雍正为了稳固年羹尧的地位,不惜牺牲掉富宁安以及他手下的军队。

而令胤祥不清楚的是,在许多年前,就在其还被康熙圈禁在宗人府期间,也出现过一次同样的情况。而那一次受害的人是传尔丹,朝廷也就此损失了六万兵马,而最后的结局是十四阿哥胤禵最终出任了“大将军王”,率兵前往西北平叛。

当时,是“八爷党”的一众皇位为了得到西北的统兵权,献祭了传尔丹。而这一次,雍正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富宁安,而这时在帮助年羹尧树立军中威信的同时,也进而打击胤禩、胤禵以及整个“八爷党”的势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雍正籍此彻底铲除了十四阿哥胤禵乃至整个“八爷党”在西北大军中的势力。

雍正刚刚接手的大清王朝是国库空虚,而此时却又发生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需要的是快速平叛,在稳定自己皇位的同时,也不能给国家过大的损耗。

而富宁安的行为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极大的拖慢了年羹尧调兵遣将,进而平定叛乱的步伐,这是雍正所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而这却是胤禩等人所希望的。可以说富宁安是整个“八爷党”与雍正对抗的重要棋子,更是西北平叛的最大掣肘,所以于公于私,富宁安非要被除掉不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除掉富宁安,实际上就是让十四阿哥胤禵失去了重掌兵权的可能。

胤禵对于富宁安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富宁安能够牵制年羹尧的行动,从而让年羹尧在平叛的过程中无所作为,迫于压力的雍正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够让自己再度出山,重新掌管兵权,而这样一来,胤禵便可以拥有与雍正对抗的资本。

雍正非常清楚这一点,必然不会让富宁安继续存在,而打掉了富宁安之后,也使得十四阿哥胤禵至此失去了对于西北大军的控制与掌握,想要重新掌管兵权也变得彻底没有了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年羹尧直接现场射杀富宁安,也可谓是坐实富宁安的罪过,进而不给富宁安任何辩解的机会。

试想下,如果年羹尧真的将富宁安押回北京,交由三堂会审,富宁安必然会鸣冤叫屈,更为重要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精通兵略之人,也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一来,雍正和年羹尧反而会陷入非常不利的舆论境地,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年羹尧不会做,雍正自然是更加不会让此发生。

于是,富宁安就这样,在雍正与年羹尧的联手“设计”下,命丧西北军中,而他的死也让雍正和年羹尧各取所需,完成了其各自想要收获的政治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一将封侯万骨枯”。

且不说这场平叛战争的交战双方,在实际的短兵相接中,会产生大量的伤亡,就这为了这样一个指挥权与控制权,就要为此“献祭”掉六万人的性命,甚至还为此搭上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性命。然而,为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于是,富宁安本人以及这六万大军,就此成为了争权夺势的工具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特别是富宁安,在众目睽睽下在军前被射杀,在“帮助”年羹尧彻底实现对于西北大军控制的同时,也让雍正成功的“借刀杀人”,实现了对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一众反对者的打压。而富宁安自身却落得一个身败名裂、横尸荒野的结局,不免让人感到一阵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