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启动仪式上,陈道明把《八佰》的四亿票房口误说成了四百亿,这当然是中国电影一个喜庆的口误,可是《八佰》的最终票房,到底会是多少亿?

2007年,华谊出品、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投资1亿成本,拿下近2.6亿票房,仅次于《变形金刚》,位居2007年度票房亚军,粗略换算成当下,大约是25亿左右的大爆款。

截至8月22日23时,正式上映两天的《八佰》票房已经逼近6亿。

尽管其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分8.3降至7.8分,依然气势如虹。

在能否救市的问题已经得到完美解答之后,下一个问题也呼之欲出:《八佰》最终能创造一个怎样的年度票房神话?

许多影评人和专业机构的预测是:15亿+,猫眼专业版的预测数据是:16.69亿,托普数据最高:25亿,约等于《集结号》。

假设《集结号》代表了传统国产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那么《八佰》无疑正在接近甚至可能打破这一天花板。

当一部历经曲折的电影在一个特殊的节点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重生,它不仅收获了报复性观影的红利,更证明了第一个冲出战壕的战士未必先倒下,而是有可能赢得接近两周的影市真空期作为勇气的报偿,直到9月诺神的《信条》上映,《八佰》在市场上并无真正的对手。

《八佰》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自身过硬的品质,所有的天时地利,所有的运气,到最后都是一种实力的体现。那么接下来迎接它的,会是更大的票房突破吗?凭借实力和气势,它到底能不能打破国产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

再简单点来说,突破25亿,《八佰》到底有几成胜算?《八佰》大卖,怎么可能只因为抓住了报复性观影红利?

《八佰》何以大卖?一种说法是:它抓住了报复性观影红利。

这么说当然没错,全国影院复工初期,整个电影业百废待兴,当然需要一部国产巨制来重燃市场,其余国产大片还在静待时机,而《八佰》背后的华谊既已经等不起,也觉得不需要等,“都按兵不动怎么复苏?”

最终,这部筹备近十年、网传斥资5.5亿元投资、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自2019年暑期开始便被视作种子选手的《八佰》,在全国观众和影院已经错过了春节档这个全年盈利能力最强的黄金档期后,带着战争、大片、视觉冲击,以及可能被引发的爱国情绪等所有这些元素破阵而出,并且一举打破了观众对国产战争片的印象。在一个“时无英雄”的暑期档尾巴里,让等待观影的观众实现了一次彻底的发泄,大大加速了影片的发酵速度。

可是《八佰》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自身过硬的品质,才配得上所有的天时地利,以及成功的点映策略。

灯塔专业版显示,8月14日首轮点映当天,《八佰》在全国仅放映了7029场,当日排片占比为3.6%;但影片却最终斩获了1438万元的单日票房、吸引了33.6万观影人次,场均上座率达到了32%、场均人次则接近48,是当日票房冠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场均人次的3.5倍之多。

接下来,在由于疫情期影响部分影院没有复工、以及上座率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八佰》继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在8月17日二轮点映的首日,《八佰》单日斩获5064万票房,助推当天票房突破7500万,刷新复工以来单日票房纪录。

接下来数日,《八佰》又持续刷新了自己的点映纪录。

这当然使人联想到此前两年的暑期档,《我不是药神》与《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如何在大规模超前点映的助推下,实现了票房的大爆发,进而成为年度爆款。

如果说在此之前,许多预测还只是将10亿作为《八佰》的票房目标,那么从这时候起,许多预测已经将其视作一部票房15亿+的爆款,并认定影片将带动影市的复苏。

而当影片正式公映,据云合数据显示,#八佰看哭了#很快成为热搜关键词,而这正是影片在让三四线票仓票房不断提升,整体票房连日破亿的关键:和当年的《集结号》一样,影片好看是观众期待中的,好哭却是超越观众期待的,这等于为影片找到了战争片以外的目标受众。

比起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用导演管虎的话说,“世界第一场直播战争”带来的震撼视听效果,影片中迅速刷屏的一句台词,更真切地说明了,影片能够气势如虹的原因: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几乎所有描写到现场气氛的影评都提到了,电影大概才开始30分钟,已经听到有观众在啜泣。到了影片中段,更多人开始发出微弱的抽泣声,而几乎所有观众都在这一幕留下眼泪:

为了阻止日军爆破仓库,21岁的敢死队员陈树生,身上捆满炸药,拉开导火线,写有遗言的血衣转手交给身边的士兵,敬礼后纵身一跃……

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上,八个血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管虎的处理干脆利落,一气呵成,没有用慢镜头等渲染气氛的手段刻意去煽情。但这一史实场景重现却震撼到所有观众。

而影片稍作艺术发挥的是,当日军再次组织进攻,陈树生的战友们,一个个列队,背上炸药,毫不犹豫地往下跳。

这些场景毫无疑问准确的戳中了观众的共鸣点,看着电影谁都能想起生命里的爱国情怀,更珍贵的是,电影脱离了许多战争片常见的矫情与悬浮,拍摄上采用诸多写实镜头,少有慢镜,空间调度配合音乐,关键转折制造情绪爆发点更像现实主义的残酷物语,因此更具有感染力。

并且,主演演技没有为电影减分。张译姜武这些老戏骨自然不必担心,我说的是欧豪魏晨。

一直以来,年轻明星出现在严肃大制作电影里,时常面临的都是票房、口碑双双滑铁卢,演技被吐槽是观众出戏的“快速传送门”,然而《八佰》中的新一代男演员——魏晨、欧豪等等,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最大效用价值——撕破流量面孔,赋予角色生命力。

在导演管虎的镜头下,他们中有英勇的、有犹疑的,有怯懦的,并最终构成了普通人类面对战争的众生相。几位年轻演员全部以真实造型打破了偶像的外形,在多次特写镜头的凝视下展示着他自身气质与电影银幕的契合,展示了自己的灵性与情绪感染力。

电影选角无疑是成功的,所有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八佰》的票房胜利 ,这一切当然无法用一句简单的收割报复性观影红利来概括。口碑争议和发行风波,会阻挡《八佰》吗?

可是《八佰》的前方当然也存在一些X因素。

首先是发行风波。

影片点映期间,网上已经有“4200家影院被放弃”的说法,一度引发了业内热议。

最初的说法为,年票房200万以上的影城可以采取正常分账,200万以下的影城则需要采用买断的方式。

但“买断+保底模式”的出现也势必会引起大部分中小影院,尤其是三四五线影院的非议和不满。8月21日,华谊兄弟辟谣媒体报道的“霸王条款”一事,称此次制定的发行模式旨在保护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偷漏瞒报这一长期存在的行业“毒瘤”,得到业内绝大多数院线、影管公司和影院的支持。

然而真实情况后续远远无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对于影院来说,《八佰》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的及时雨,可是当这及时雨无法洒在所有人头顶,这无疑有可能降低《八佰》影院市场地面推广的积极性,从而打击下沉市场的积极性。

第二个风险点是口碑。

正因为采用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不是药神》的大规模点映战术,《八佰》积攒口碑和声势,从而实现了票房的快速突破,可是和前两者口碑一边倒的情况不同,《八佰》还是存在明显的口碑bug。

目前影片已经从开分8.3分跌至7.8分, 在知乎上,《八佰》更是遭遇全面口碑下滑,评分仅5.9分,没有及格。

虽然主流口碑依然向好,可是豆瓣和知乎这两个代表着一二线影迷意见和情绪的主流平台,必定会对观影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影片口碑会在争议中保持现有水平,还是进一步下滑,如果是后者,对影片在未来持续口碑发酵将是一个最大的X因素。为什么《八佰》能打破国产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

那为什么我依然认定,影片能够打破国产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

一个个说:一、排片上,《八佰》敢为人先,收获“独占”红利。

同期影片当然不是《八佰》的对手,贡献度和上座率摆在那,影院不是傻子,排片一定是压倒性的。而在9月4日《信条》登场以前,《八佰》依然拥有独一无二的票房红利期。

即使《信条》登场,由于战争片跟科幻动作片的观影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再加上密钥延期,《八佰》的票房收割期依然有可能贯穿一个多月。

二、口碑上,影片口碑还在“爆棚”阶段。

目前,尽管豆瓣、知乎的评分出现波动,但在更反应大众观影情绪、更面向下沉市场用户的猫眼、淘票票评分仍旧稳稳的9.2、9.1分。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舆论趋势依然向好的。灯塔专业版的舆情监测显示,影片在定档初期的正向舆情占比在80%上下浮动,点映后正向舆情占比却提升到了92%,近期虽然有回调,但依然保持在86%,远没到有些自媒体所说的口碑崩盘的状况。

除了战争片品质,爆棚的口碑还来自——剧情准确踩在了人们被《集结号》等检验过的“脆弱”泪点之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影片填补了国产近代战争片的巨大市场空缺。

战争片作为在世界电影市场享誉盛名的题材,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也经常创造票房神话。但在国产片中,聚焦近现代纯粹战争题材影片,长年处于空缺状态,2011年《金陵十三钗》之后没有一部突破5亿元的影片,突破1亿元票房的仅有10部作品。

《红海行动》在当年的春节档一路逆袭,最终拿下票房第一的30亿+,但它是一部战争动作片,更突出的是动作片的类型元素。

《战狼2》同理。

而即使是16年的《血战钢锯岭》,17年的《敦刻尔克》,19年的《1917》,这些公认的好莱坞战争片佳作,在国内票房也没有一部突破10亿。

这并不能证明国内没有战争片市场,而恰好说明战争片市场是一个沉睡市场,虽然数量少,却有着极其强大的威力,市场容量难以估量,一旦触及了市场的燃点,就会爆发。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八佰》是否能摸到国产战争片的票房天花板。

而这又取决于,不论是电影中表达的主题,还是情节带给观众的情绪,能否让观众讨论到电影之外的话题,一旦这个话题是具有共鸣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那么就极容易产生话题的发酵。

而《八佰》显然具有上述情绪感染力。

《八佰》的情绪感染力,当然来自于人们广泛的家国认同和感动。在现代电影制作中,选择“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样的历史事件,意味着必须拍摄一部超大体量的重工业级别电影,同为华谊出品,《八佰》的投资自然远超《集结号》,但影片的情绪内核,又与《集结号》实现了某种共振:

它们都肯定了普通战士牺牲的价值。

曾经,日军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人狠狠打了他们的脸。而打脸日军的,正是无数普普通通,像影片中的小东北一样的战士们。

就像影片中,战士们用一次次以身许国,打动了对岸的普通民众一样,影片也当然会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反思:是无数先烈的抗战,让如今的我们得以安享现在的一切。

以上这一切爆款元素,最终完全有可能推动《八佰》超越25亿票房,但这或许并不是《八佰》最重要的市场价值。

最重要的价值是:影片终于把疫情之后一直没去影院观影的普通观众重新拉回到影院,在那一刻,它就已经爆了,而《八佰》一爆,又将为国庆档的《姜子牙》、《夺冠》、《我和我的家乡》提供无穷底气。如果这些影片再有爆款呢?那么中国电影就彻底迎来复苏。

这场中国电影市场反击战,《八佰》同样打得荡气回肠,所有的票房成功,它当然配得上。#影视杂谈##最爱的国产战争影视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