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啓動儀式上,陳道明把《八佰》的四億票房口誤說成了四百億,這當然是中國電影一個喜慶的口誤,可是《八佰》的最終票房,到底會是多少億?

2007年,華誼出品、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投資1億成本,拿下近2.6億票房,僅次於《變形金剛》,位居2007年度票房亞軍,粗略換算成當下,大約是25億左右的大爆款。

截至8月22日23時,正式上映兩天的《八佰》票房已經逼近6億。

儘管其豆瓣評分已經從開分8.3降至7.8分,依然氣勢如虹。

在能否救市的問題已經得到完美解答之後,下一個問題也呼之欲出:《八佰》最終能創造一個怎樣的年度票房神話?

許多影評人和專業機構的預測是:15億+,貓眼專業版的預測數據是:16.69億,託普數據最高:25億,約等於《集結號》。

假設《集結號》代表了傳統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那麼《八佰》無疑正在接近甚至可能打破這一天花板。

當一部歷經曲折的電影在一個特殊的節點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重生,它不僅收穫了報復性觀影的紅利,更證明了第一個衝出戰壕的戰士未必先倒下,而是有可能贏得接近兩週的影市真空期作爲勇氣的報償,直到9月諾神的《信條》上映,《八佰》在市場上並無真正的對手。

《八佰》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爲它自身過硬的品質,所有的天時地利,所有的運氣,到最後都是一種實力的體現。那麼接下來迎接它的,會是更大的票房突破嗎?憑藉實力和氣勢,它到底能不能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

再簡單點來說,突破25億,《八佰》到底有幾成勝算?《八佰》大賣,怎麼可能只因爲抓住了報復性觀影紅利?

《八佰》何以大賣?一種說法是:它抓住了報復性觀影紅利。

這麼說當然沒錯,全國影院復工初期,整個電影業百廢待興,當然需要一部國產鉅製來重燃市場,其餘國產大片還在靜待時機,而《八佰》背後的華誼既已經等不起,也覺得不需要等,“都按兵不動怎麼復甦?”

最終,這部籌備近十年、網傳斥資5.5億元投資、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自2019年暑期開始便被視作種子選手的《八佰》,在全國觀衆和影院已經錯過了春節檔這個全年盈利能力最強的黃金檔期後,帶着戰爭、大片、視覺衝擊,以及可能被引發的愛國情緒等所有這些元素破陣而出,並且一舉打破了觀衆對國產戰爭片的印象。在一個“時無英雄”的暑期檔尾巴里,讓等待觀影的觀衆實現了一次徹底的發泄,大大加速了影片的發酵速度。

可是《八佰》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爲它自身過硬的品質,才配得上所有的天時地利,以及成功的點映策略。

燈塔專業版顯示,8月14日首輪點映當天,《八佰》在全國僅放映了7029場,當日排片佔比爲3.6%;但影片卻最終斬獲了1438萬元的單日票房、吸引了33.6萬觀影人次,場均上座率達到了32%、場均人次則接近48,是當日票房冠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場均人次的3.5倍之多。

接下來,在由於疫情期影響部分影院沒有復工、以及上座率沒有完全打開的情況下,《八佰》繼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績。在8月17日二輪點映的首日,《八佰》單日斬獲5064萬票房,助推當天票房突破7500萬,刷新復工以來單日票房紀錄。

接下來數日,《八佰》又持續刷新了自己的點映紀錄。

這當然使人聯想到此前兩年的暑期檔,《我不是藥神》與《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如何在大規模超前點映的助推下,實現了票房的大爆發,進而成爲年度爆款。

如果說在此之前,許多預測還只是將10億作爲《八佰》的票房目標,那麼從這時候起,許多預測已經將其視作一部票房15億+的爆款,並認定影片將帶動影市的復甦。

而當影片正式公映,據云合數據顯示,#八佰看哭了#很快成爲熱搜關鍵詞,而這正是影片在讓三四線票倉票房不斷提升,整體票房連日破億的關鍵:和當年的《集結號》一樣,影片好看是觀衆期待中的,好哭卻是超越觀衆期待的,這等於爲影片找到了戰爭片以外的目標受衆。

比起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用導演管虎的話說,“世界第一場直播戰爭”帶來的震撼視聽效果,影片中迅速刷屏的一句臺詞,更真切地說明了,影片能夠氣勢如虹的原因: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幾乎所有描寫到現場氣氛的影評都提到了,電影大概纔開始30分鐘,已經聽到有觀衆在啜泣。到了影片中段,更多人開始發出微弱的抽泣聲,而幾乎所有觀衆都在這一幕留下眼淚:

爲了阻止日軍爆破倉庫,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生,身上捆滿炸藥,拉開導火線,寫有遺言的血衣轉手交給身邊的士兵,敬禮後縱身一躍……

他留給母親的遺書上,八個血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管虎的處理乾脆利落,一氣呵成,沒有用慢鏡頭等渲染氣氛的手段刻意去煽情。但這一史實場景重現卻震撼到所有觀衆。

而影片稍作藝術發揮的是,當日軍再次組織進攻,陳樹生的戰友們,一個個列隊,背上炸藥,毫不猶豫地往下跳。

這些場景毫無疑問準確的戳中了觀衆的共鳴點,看着電影誰都能想起生命裏的愛國情懷,更珍貴的是,電影脫離了許多戰爭片常見的矯情與懸浮,拍攝上採用諸多寫實鏡頭,少有慢鏡,空間調度配合音樂,關鍵轉折製造情緒爆發點更像現實主義的殘酷物語,因此更具有感染力。

並且,主演演技沒有爲電影減分。張譯姜武這些老戲骨自然不必擔心,我說的是歐豪魏晨。

一直以來,年輕明星出現在嚴肅大製作電影裏,時常面臨的都是票房、口碑雙雙滑鐵盧,演技被吐槽是觀衆出戏的“快速傳送門”,然而《八佰》中的新一代男演員——魏晨、歐豪等等,卻開啓了流量明星的最大效用價值——撕破流量面孔,賦予角色生命力。

在導演管虎的鏡頭下,他們中有英勇的、有猶疑的,有怯懦的,並最終構成了普通人類面對戰爭的衆生相。幾位年輕演員全部以真實造型打破了偶像的外形,在多次特寫鏡頭的凝視下展示着他自身氣質與電影銀幕的契合,展示了自己的靈性與情緒感染力。

電影選角無疑是成功的,所有這一切,才共同構成了《八佰》的票房勝利 ,這一切當然無法用一句簡單的收割報復性觀影紅利來概括。口碑爭議和發行風波,會阻擋《八佰》嗎?

可是《八佰》的前方當然也存在一些X因素。

首先是發行風波。

影片點映期間,網上已經有“4200家影院被放棄”的說法,一度引發了業內熱議。

最初的說法爲,年票房200萬以上的影城可以採取正常分賬,200萬以下的影城則需要採用買斷的方式。

但“買斷+保底模式”的出現也勢必會引起大部分中小影院,尤其是三四五線影院的非議和不滿。8月21日,華誼兄弟闢謠媒體報道的“霸王條款”一事,稱此次制定的發行模式旨在保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打擊偷漏瞞報這一長期存在的行業“毒瘤”,得到業內絕大多數院線、影管公司和影院的支持。

然而真實情況後續遠遠無法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對於影院來說,《八佰》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的及時雨,可是當這及時雨無法灑在所有人頭頂,這無疑有可能降低《八佰》影院市場地面推廣的積極性,從而打擊下沉市場的積極性。

第二個風險點是口碑。

正因爲採用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不是藥神》的大規模點映戰術,《八佰》積攢口碑和聲勢,從而實現了票房的快速突破,可是和前兩者口碑一邊倒的情況不同,《八佰》還是存在明顯的口碑bug。

目前影片已經從開分8.3分跌至7.8分, 在知乎上,《八佰》更是遭遇全面口碑下滑,評分僅5.9分,沒有及格。

雖然主流口碑依然向好,可是豆瓣和知乎這兩個代表着一二線影迷意見和情緒的主流平臺,必定會對觀影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的問題是:影片口碑會在爭議中保持現有水平,還是進一步下滑,如果是後者,對影片在未來持續口碑發酵將是一個最大的X因素。爲什麼《八佰》能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

那爲什麼我依然認定,影片能夠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

一個個說:一、排片上,《八佰》敢爲人先,收穫“獨佔”紅利。

同期影片當然不是《八佰》的對手,貢獻度和上座率擺在那,影院不是傻子,排片一定是壓倒性的。而在9月4日《信條》登場以前,《八佰》依然擁有獨一無二的票房紅利期。

即使《信條》登場,由於戰爭片跟科幻動作片的觀影羣體並不完全重合,再加上密鑰延期,《八佰》的票房收割期依然有可能貫穿一個多月。

二、口碑上,影片口碑還在“爆棚”階段。

目前,儘管豆瓣、知乎的評分出現波動,但在更反應大衆觀影情緒、更面向下沉市場用戶的貓眼、淘票票評分仍舊穩穩的9.2、9.1分。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輿論趨勢依然向好的。燈塔專業版的輿情監測顯示,影片在定檔初期的正向輿情佔比在80%上下浮動,點映後正向輿情佔比卻提升到了92%,近期雖然有回調,但依然保持在86%,遠沒到有些自媒體所說的口碑崩盤的狀況。

除了戰爭片品質,爆棚的口碑還來自——劇情準確踩在了人們被《集結號》等檢驗過的“脆弱”淚點之上。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是:影片填補了國產近代戰爭片的巨大市場空缺。

戰爭片作爲在世界電影市場享譽盛名的題材,經典作品層出不窮,也經常創造票房神話。但在國產片中,聚焦近現代純粹戰爭題材影片,長年處於空缺狀態,2011年《金陵十三釵》之後沒有一部突破5億元的影片,突破1億元票房的僅有10部作品。

《紅海行動》在當年的春節檔一路逆襲,最終拿下票房第一的30億+,但它是一部戰爭動作片,更突出的是動作片的類型元素。

《戰狼2》同理。

而即使是16年的《血戰鋼鋸嶺》,17年的《敦刻爾克》,19年的《1917》,這些公認的好萊塢戰爭片佳作,在國內票房也沒有一部突破10億。

這並不能證明國內沒有戰爭片市場,而恰好說明戰爭片市場是一個沉睡市場,雖然數量少,卻有着極其強大的威力,市場容量難以估量,一旦觸及了市場的燃點,就會爆發。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八佰》是否能摸到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

而這又取決於,不論是電影中表達的主題,還是情節帶給觀衆的情緒,能否讓觀衆討論到電影之外的話題,一旦這個話題是具有共鳴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那麼就極容易產生話題的發酵。

而《八佰》顯然具有上述情緒感染力。

《八佰》的情緒感染力,當然來自於人們廣泛的家國認同和感動。在現代電影製作中,選擇“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樣的歷史事件,意味着必須拍攝一部超大體量的重工業級別電影,同爲華誼出品,《八佰》的投資自然遠超《集結號》,但影片的情緒內核,又與《集結號》實現了某種共振:

它們都肯定了普通戰士犧牲的價值。

曾經,日軍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中國人狠狠打了他們的臉。而打臉日軍的,正是無數普普通通,像影片中的小東北一樣的戰士們。

就像影片中,戰士們用一次次以身許國,打動了對岸的普通民衆一樣,影片也當然會引發觀衆的共鳴與反思:是無數先烈的抗戰,讓如今的我們得以安享現在的一切。

以上這一切爆款元素,最終完全有可能推動《八佰》超越25億票房,但這或許並不是《八佰》最重要的市場價值。

最重要的價值是:影片終於把疫情之後一直沒去影院觀影的普通觀衆重新拉回到影院,在那一刻,它就已經爆了,而《八佰》一爆,又將爲國慶檔的《姜子牙》、《奪冠》、《我和我的家鄉》提供無窮底氣。如果這些影片再有爆款呢?那麼中國電影就徹底迎來複蘇。

這場中國電影市場反擊戰,《八佰》同樣打得蕩氣迴腸,所有的票房成功,它當然配得上。#影視雜談##最愛的國產戰爭影視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