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文墨中的三國》專欄第50篇。

之前我們講了曹叡在曹叡繼位後三次給曹叡的上表,其中兩次表明要出山,一次指出現行諸侯王政策的弊端。曹植每一次的上書都極富有文采,只可惜曹叡每次的回覆都只是做表面功夫,對於深層次的問題並不去解決。也許在當時敏感時期下,曹叡也無可奈何。雖然朝廷無動於衷,但曹植依然在堅持自己爲國盡忠,建言獻策的決心。不久後,曹植第四次上表,在此次曹植上表之後,有一次面見曹叡的機會。但最終,曹植卻沒有成功向曹叡親口闡述自己的想法,最終更加憤恨並去世。這第四封上表內容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根據《魏略》記載,曹叡在上位後因爲連年戰亂,於是決定加大對各藩國抽丁的數量和比例,另外也抽調了很多地方官員。不久後曹植髮現,自己藩國內的壯年幾乎都被抽走當士兵,境內只剩老弱病殘,青壯年少之又少。隨着曹叡再一次抽丁的詔書下達,曹植主動上書曹叡。

曹植認爲,古代的明君,應與日月一樣明亮,且殺戮不過重,賞賜不過輕。怒時宛如雷霆,喜時宛若下雨,善施恩,也善教化。臣受封之地距離陛下有萬里之地,既然受到了陛下的冊封,我就要在我的一畝三分地爲陛下盡忠。即使有人刻意陷害我和您的關係,我也全然不懼,因爲我相信您是信任我的。

曹植回憶,我受封的詔書中明確寫了“我在東土受封藩國,是爲了保衛皇家,爲魏藩輔。”但朝中只分配給了我一百五十個人組成的軍隊,而且這些人都是六十多歲的,甚至很多人不符合參軍條件。加上其他工作人員,總共只有二百多人。話說藩王軍隊應該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擔任,這樣纔能有備無患。況且他們還要參與諸多軍事準備,這些數量的人馬都不足以自救,何況他們還是老人呢?從一開始說我是大魏的東藩,作用是保衛皇室,結合實際情況我羞愧難當。

曹植指出,我每次就封的諸侯國,將士家的子弟,都不已經不足五百人了。我認爲這是大軍連年征戰才這樣的。現如今天下仍然沒有安定,但的確需要人來保護國家。鑑於此,我願意率領我微不足道的部下,一起慷慨赴死爲國盡忠,但陛下不能再過分抽丁,甚至不放過很多還沒有長大的孩子。看到藩國如此的情景,我非常擔憂,擔心這樣下去對咱們曹家百害而無一利。更何況,我已經根據詔書三次向朝中送去青壯年參軍,我藩國人力已經完全枯竭。

曹植統計自己衛隊的情況,現在我手下七八歲以上,十六七歲以下的男孩有三十多個人。歸屬保衛藩王的人馬中,年老臥牀只能喝粥、瞎眼的、快沒氣兒的加起來有三十七個。還有重病在身,視力聽力有嚴重問題的共二十三人。現在我能用的只是這三十多個小孩子,年齡大的可以成爲我的宿衛雖然他們不能很好的抵禦敵寇,但可以嚇嚇小偷小摸。年齡小的小孩子可以做一些體力活,甚至是驅散一下鳥雀這種事。

曹植坦言,我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事情都需要親自出馬,不再勞煩大家。陛下您是聖明的天子,曾三次下詔要求士兵子弟抽調上國家,這樣導致我藩國內人口無法健康循環。但天子既然下詔,我們還是要爲報恩而努力達成聖意的。現在每次我只能將還在上學或學習的孩子送到國家成爲士兵,每每看到這裏,我都會非常失落。

曹植強調,自己既然是陛下冊封的諸侯王,官爵在百官之上,又有藩國的重任,陛下還爲我設置卿士,賜我住的地方爲宮,我的墓地爲陵,卻讓我無憂無慮地混喫等死。我不受重用,經常感嘆自己的志向不能付諸於實踐。如果陛下能夠賞賜我一隻軍隊在我藩國駐軍,將我現在的官署罷掉,省去監視我的人,讓我策馬揚鞭建立功勳。這樣,即使沒有太多功勞,但絕對能面對外地守護好這封國的地盤。即使我死了,我也能功成名就,不負皇恩。

曹植感慨,但現在朝中從來沒有聽取過我的意見,就像在我雄心壯志的路上賞賜我一根絆馬繩,讓我享受俸祿也讓我爲國憂愁,空有志向卻只能逍遙於宇宙天下之外。我的心願還沒有了結,希望陛下能夠善待骨肉,欽下恩詔讓我一展宏圖。

曹叡看到曹植的上書後,遣回從曹植那裏所有抽調的兵丁,而曹植關於出山的毛遂自薦,好像看不見一樣。

那年冬天,曹叡請諸侯王進京朝見。曹植入京後被封爲陳王,食邑三千五百戶。在洛陽的時候,曹植多次想要和曹叡單獨溝通,談論時政或請求出山,但都沒有獲得曹叡的單獨召見。曹植在洛陽惆悵地嘆息着,在色彩斑斕的世界,曹植的眼中好像只有一片黑。

說回曹植詔書中關於衛隊的情況。根據魏國制度,諸侯王的待遇很差,藩王手下的屬臣能力都是很差的,藩王衛隊的人都是老弱病殘,而且衛隊人數一般不超過二百。再加上曹植之前的種種過失,他所享受的待遇幾乎都是減半的。曹植曾在十一年間三次被改封(爲了防止你在本地紮根自己的勢力),曹植也因此憂鬱寡歡。終於在太和六年末病逝,享年四十歲。

曹植去世前,遺令薄葬,將後事託付給了小兒子曹志。

曹植死後不久的曹叡景初年間,曹叡下詔指出,曹植雖然曾經有過失,但是時刻謹言慎行,彌補自己的過錯。另外曹植自年少到去世前,都鑽研典籍,這的確是很難做到的。

曹叡強調,從黃初年間開始所有涉及曹植罪狀的,包括已經交付尚書、祕書、中書三府、大鴻的,全部消除。收集曹植前後著作的詩詞歌賦雜文一百多篇,抄錄好並珍藏起來。

翻譯過來就是,曹植,平反了。

曹植的兒子曹志最終也受到優待,晉朝建立前,曹志和司馬炎關係很好,所以曹志在晉朝待遇一開始不錯,但後來因爲惹怒司馬炎而被免官。曹志在遭受母親去世後,因爲憂傷過度落下病根,最終精神失常,於太康九年病逝,諡號爲定公。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瞭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