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气象万千,各种心绪都有。比如李白的豪迈,杜甫白居易的忧国忧民。也有陈子昂之类的对古今的感叹,还有一系列边塞诗人写出了那种广阔孤寂的氛围。

图解:大漠孤烟,唐诗经典意境

可以说,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所有的情绪表达,不论是喜怒哀乐,应有尽有。

但宋却例外,宋代的文人,似乎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苏东坡,一种是其他。苏东坡可以说是各种情绪的集大成者,他可以豪迈可以婉约,可以怀古也可以叹今。

图解:苏轼豪放之作赤壁怀古

而其他人呢,不管是写情爱还是国家大事儿,总离不开一个字:愁。宋代的词中,闲愁这两个字是普遍出现的。

图解:周邦彦婉约词浣溪沙的意境

宋词作为宋代文化的精华,其核心,却是对春秋季节的伤感,对离别的悲伤,对风花雪月的男女之情的眷恋。

按理说不该如此。宋代的文人,可以说地位达到了顶峰,后世从未超越。大多数出色的人,很少有李白那种怀才不遇,而经济的发展,也很少让他们遇到杜甫那种颠沛流离。

那为何总是离不开愁呢?

一、以文人为核心的官僚集团,在宋代地位远超唐代,他们没有士族的压制,可以直面皇权

北宋前期,读书人地位之高,连皇权都得避让三分,可谓众正盈朝。

比如寇准就能把宋太宗赵匡义按在座位上,非得等他把话说完,才允许太宗离开。

因为五路攻打西夏失败,宋神宗打算处死一个失职的后勤官员。宰相章惇却把这命令给驳回了,他认为这罪不至死。神宗大发脾气,骂道:"老子这皇帝当的,连一件称心如意的事儿都没法做了吗?"

章惇怼回去:"你这所谓的称心快意的事儿,还做个毛!"

包拯也常常怼宋仁宗,搞得仁宗脸上都是包公的唾沫星子,而仁宗当场还不敢发火,只能回到后宫和妃子抱怨:"这包老头子,一点也不体谅我的心情。"

到底宋太祖赵匡胤有没有说过不杀士大夫这话,至今还有一些争论。不过在宋真宗以后,这却成了大宋的祖宗法规,并且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那时候的官员,就算遇到政治斗争,下野的人也就是贬到地方做做闲职什么的。比如司马光,怼不过变法的王安石,就躲到洛阳修书。

苏轼卷入的乌台诗案,可以说斗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前期的新党旧党之争,常常被当作党争猛烈的例子。但整个案子中,却几乎没人死亡,失败者也就是继续贬官而已。

而执政失误的人,一般也没多大罪过。比如韩琦在西北那败给了西夏多惨,迫使北宋改变了战略。但后来他还是能起起落落,不影响自己的地位,也没人说他不配执政。

至于和辽国的争斗,那也是吃亏的多。

可以说,宋代的文人,比起唐代来说幸福多了。随着唐末士族势力的消散,压在普通士大夫阶层头上的大山,少了一座。

而宋代优待文人,并且拔高文人的做法,使得宋真宗的劝学诗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到了后来,韩琦甚至说只有东华门外高中唱名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图解:真宗劝学

二、宋代文人集团能人辈出,不论是政坛还是文坛,都星光璀璨

如果说因为不得志而愁,那倒是好理解,就如同李白那样,一生在官场上蹉跎,但始终没有成功。就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李白的大名都不见踪影。这样的情形,怀才不遇而文思泉涌也很好理解。

但北宋整个文人群体,几乎没有谁能压制他们。由于重文轻武,武将勋贵从未挑战过他们的地位,而且他们人才济济,各方面都有杰出的代表。

以能耐来说,寇准这类名相,整个大宋比比皆是。比如韩琦、王安石等人。

他们实际上就是宋代政治走向的掌舵人,每个人都提出了深远的见解,并且加以实施。

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得宋代经济极度繁荣。

以道德修养来说,范仲淹司马光虽然政见上不合,但两人的品德那也是少有瑕疵的。

特别是以司马光和王安石这对老冤家为首的保守派和改革派,旗下各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你很少见到那种糊涂之人。

以正直无私的角度看,包拯为代表的谏臣更不在少数,大宋能怼人的喷子,那真不少。

科学上,沈括这位大佬,虽然人品上被人诟病,不过他对宋代乃至现在的中国科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石油,就是他先命名的。

文学上那就是更加辉煌,整个宋代文风之盛,可以说是古代的巅峰。不论是诗词,还是文章,精品比比皆是。

除了苏东坡这种开挂了家伙外,词人众多,比如柳永晏殊周邦彦等婉约高手的作品,如今依然是人们传颂的精品。

文章方面,欧阳修那可是古今少有,大名鼎鼎。

就算是执政的宰辅,各个都是文坛高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用说,除了丰富的政治历史知识,文采也不一般。王安石诗词文集一样都不落下,名篇比比皆是。

这么说吧,宋代的文人和官僚,实际上都是一个集团的。他们不但执政,掌控国家军国大事,同时也把控文坛,掌控了舆论。

唐代文人还得小心被卷入朝政而掉了脑袋。明代文人虽然强悍,但明代帝王的大棒子,那可真的是会打死人的。

只有宋代文人,有话就说,想怼就怼,没人会弄死他们。他们也可以走上决策中心,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心中有感,更可以发挥那高超的水准,写下不朽的诗词文章,不用担心清代的文字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图解:宋代帝王和文臣议事

但他们还是愁。

三、宋代文人的愁,根源来自何处?

当一个群体,拥有了一切,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自己的影响下发展,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应该是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纷纷登场。

因为有着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文化上的思绪就应该是向上的,多样的。而北宋却是例外,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出现了愁。

人们不禁要问,哪儿来那么多的愁?就说爱情的愁,又不是宋代独有,但却被词人们把这爱情的愁写到了极致。

离别之愁,也如此。唐代虽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也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只有宋代,离别的愁绪总是那么绵长。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宋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残花秋叶,而不是繁华的生机。

所以,他们愁啥?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北宋对外的弱,令文人抬不起头。这可以说是为国而愁。

自从澶渊之盟后,宋人发现自己在气势上,真正丧失了汉唐那种勇气。因为这个盟约,不但让宋朝失去了汉唐旧地,也在身份上无法和前代相比。

割地赔款,前朝又不是没有过。比如汉初刘邦被匈奴围住,还得靠着贿赂和之后的送财物、和亲来哄着匈奴。但最终经过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后,武帝时期一扫守势,大举进攻四方,打下赫赫威名。

唐初长安也被突厥骚扰过首都长安,但等国力强盛后,大唐把草原上的势力打得服服帖帖,并且帝王还得了天可汗这一无上的称号。

只有宋,外战屡屡失败,最终还得送钱送物,地位上也降了许多。北方西夏和辽国看到宋人,尽管羡慕宋的经济强盛,文化繁荣,但气势上却不输给他们。毕竟战场上,宋人可有点抬不起头来。

这外战的失败,也使得大宋失去了那些跃马狂奔的陇西之地和长城内外的燕赵之地。版图的缩小,这令宋人失去了那种汉唐自傲、心胸开阔的心气。

按理说,这种愁,不该融入到写爱情和季节的词中是不?唐代王维的山水派,就没有代入这人间的纷扰,反而是空灵自然,隐士悠然自得。

而现实主义的杜甫白居易等大唐诗人,写这种愁的时候融入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他们敢于揭露现实毫不留情。

那宋代文人已经占据了社会的主流,不论是政坛还是文化界,不会有人对抗他们,这时候写现实主义的东西应该没问题了吧?不,主流还是那些闲愁,偶尔的现实主义作品始终不被人关注。

这就是他们愁的第二个原因。

宋代文人的愁,有一种躲避现实又自责的愁。

实际上,除了早期宋太宗主导的北伐失败,北宋的其他失败都是在文人的领导下发生的。

鉴于五代武人当道,战乱不堪,于是大宋成立后一直打压武将地位。自然,领兵的人,也变成了文官。

一开始,文人们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军国大事归于自己掌控,终于可以一展抱负,而不用和李白一样怨天尤人了吧!

结果呢?在他们的主导下,大宋永久失去燕赵北部的战略要地,还得年年赔钱。檀渊的会盟,就是在寇准的支持下完成的,但却让大宋失去了心气。

这时候他们能指责谁?寇老西儿那已经是难得的政治家、名相了,能力又不差。

之后在西北的种种诡异操作,大宋居然扶植出西夏这么一头饿狼,时不时就咬自己几口。

三川口战役中,前线主要指挥官之一刘平,那可是中了进士的人。操盘整个大局的,是文彦博这位朝中重臣,论行政能力,那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可以留名的人。他的助手,则是庞籍这位名臣。

结果,宋军却败得很惨,刘平被俘,文彦博脸上无光。

好水川一战,占据地利优势,物资不缺的韩琦,被李元昊打的灰头灰脸。原先抬高韩琦,贬低西夏的童谣,也成了韩琦的笑话。

这一系列战争,让大宋失去了精兵,从此再也无法制约西夏的发展。

可韩琦文彦博那都是文人官僚集团的杰出人物不是么?之前人们觉着有这么优秀的人出马,打压西夏那还不是简简单单?结果如此,令文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水平。

但人总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地位的。总不能让武人再骑在自己头上对吧。

后来又出了范仲淹这位千古名臣,他在宋夏边地做了不少事儿,但也只是堪堪守住,而无法夺回失地。之后的范仲淹改革,在兵事还没等好转就失败了。

王安石的改革,似乎有了王韶在陇西拓地千里的加持,但由于种种牵扯,最终效果不如预期。

到后来司马光等旧党崛起,就完全放弃了之前还算有的那么一点点开拓精神,变得保守至极。司马光甚至还想把一些地方割让出去,这就更打击了文人们的心气。

在这种种打击下,文人们无法承认自己对军国大事并不是多么在行,又不敢说出来,或者指责谁。所以只能把这种心思,放在作品里。

总结

所有这些,最终也就造就了宋人的文风:愁。他们无法和前人一样,指责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也无法把锅甩给武将。他们能批评当政者的得失,但换了一批人,还是出自他们群体,效果却始终不理想。

可以说,正是因为无法指责自己,才使得他们的愁,多少带有一些惭愧的心,只能把这种愁暗暗的藏在自己作品里。

或许,为何只有李清照这样的置身于朝政之外的女子,才能指责他们不够英雄。

图解:李清照名篇,指责当权者毫无抗敌精神

他们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弱点,也只能闲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