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現在家裏但凡有點條件的,都會把孩子拼命地往上拽,砸鍋賣鐵,他也得讓孩子有個好前途。”

日前,由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主演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只要有賀子秋(張新成飾)的親生父親趙華光的出現,觀衆就會被他那自恃清高的舉動,氣得咬牙切齒。可細品之下,趙華光在麪館與李海潮說的一番話,不正是生活中無數個近在咫尺的“李海潮”,養兒育女的真實寫照嗎。

劇中的李海潮,雖然只是一個開面館的布衣百姓,但他那爲人處世的淳樸與暖心善念,左鄰右舍無不讚嘆的。故而,自“未婚妻”賀梅因故,將兒子賀子秋託付給他代爲撫養之日起,李海潮就已把賀子秋,以及好哥們的兒子凌霄(宋威龍飾)視如己出了,且與自己的親生女兒李尖尖(譚松韻飾)一視同仁,並用心守護着孩子們的成長。

可作爲市井之人,光養育一個孩子的壓力就已重如泰山,更何況是三個孩子的李海潮這一家,即便有凌和平的工資貼補生活,那也只能勉強度日。此時,趙華光恰逢節點的出現,儘管是衝着認領兒子而來,但以他的能力,輕而易舉便能改善賀子秋的就學條件,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一心都在爲兒女操碎心的李海潮,又豈會讓賀子秋錯失良機呢。

不可否認,家庭經濟條件的充裕,確實會爲子女的成長增色不少,特別是在教育這塊上,其選擇的餘地也會更佔優勢。不過,哲學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何爲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這雖然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人之孝道,縱然不是天生的,那也是人之善念的一種體現。

別看劇中的李海潮,只是一個開面館的白丁俗客,在子女們的教育問題上,無論是對待學習成績欠佳的親生女兒李尖尖,還是寄養的賀子秋,或是我行我素的凌霄,其所孕育出的那份孩子們的善念品性,卻展現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學會做人。所以,賀子秋纔會做出爲減輕李海潮的負擔,而選擇離開情深似海的父兄妹們,和自身恨之入骨的趙華光出國留學之舉。而李海潮即便有一萬個捨不得,但爲了孩子的未來,他也只能忍痛讓其放心去飛。

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面對着子女的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既想用力的追回,又希望他/她能展翅翱翔的這些人吧

歸根究柢,教育帶來的本質意義是讓人學會如何守正篤實,並向陽而生。且人只有心正,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那些僅停留在“以成績論英雄”這一“牢籠”裏的家長,即使生活條件再優越,即便子女學習成績再不理想,也千萬不要輕視了其品性的守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