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故事從這裏開始

昨天才去看的《八佰》,不爲別的,因爲窮,而且沒時間。

總的來說,《八佰》作爲我從去年就開始期待的電影,最終成品屬於中等。

在管虎導演衆多優秀電影中,慣用的人性挖掘與諷刺,在這部電影中都成了一筆帶過。

因此,《八佰》這種戰爭歷史題材,在管虎手中算是發揮失常了。

藝術不足

《八佰》的故事是羣像戲,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說過,看過電影的人也能感受到。

而且製片方似乎有想把這個拍成“建國三部曲”那樣的明星+大製作的銀幕作品。

因此,《八佰》這部電影當時最大的宣傳點之一,就是羣星雲集。

不過,和《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種大時代背景主旋律電影不同,《八佰》的原型故事並非家喻戶曉。

猶記得當年看《建國大業》時,大家最愛討論的就是:你看,張國立飾演了蔣介石,唐國強又演了一次毛澤東,蔣經國的扮演者是陳坤誒,馮小剛還真有幾分像上海灘大佬杜月笙···

當年數明星和看劇情並不衝突,相反給了年輕一代觀衆最好的代入感。

這種做法,《八佰》卻並不適合,至少是用在電影中的效果不佳。

前面也說了,《八佰》拍成了羣像戲,而這個羣像是大多數觀衆並不知熟悉的羣體,如果不是特地去查閱歷史,就連《八佰》中的核心人物——國軍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都缺乏一個稍微全面的認知。

對於《八佰》,如今的觀衆最大的代入感,就是抗日戰爭,民族存亡。

那麼,想要電影限定的時間內,既輸出藝術表達,又完成人物形象構建,困難重重。

於是,我們在《八佰》中看到了本該作爲核心主角的謝晉元在前期似乎多次遊離劇情之外,倒是一些普通士兵和雜牌軍、民衆加入了平分劇情和角色比重的過程。

而歐豪、姜武、王千源、李晨、張譯等這些似乎叫不上名字的角色,又成了事實上的主角,承擔着這部電影核心的藝術表達。

覺醒!

蘇州河北岸,是士兵的覺醒。南岸,是民衆的覺醒。

看到沒,這一河之隔,其實從電影表達上來說,並沒有給出完整的區分,因此這個河所造成的的藝術衝突並不大。

思想的覺醒,往往應該是矛盾衝突激化的一個必要過程,在電影中,這就意味着要放大招了,大多數俗套的影視劇,往往就在這時候給主角一個出其不意的反殺機會。

然而,《八佰》沒有。

我們可能會在每一個角色覺醒的片段中讀懂他行爲逆襲的變化,比如鄭愷飾演的士兵揹着炸彈毫不猶豫跳入日軍小分隊中,這股子慷慨赴死的意志讓我動容,而緊接着,樓上的國軍士兵排成隊,爲了阻止日軍爆破牆體,一個接着一個往下跳,那一瞬間,我甚至感受到一股悲壯的情緒湧上心頭。

這是一個合格的情緒遞進,如果這部電影主要是圍繞鄭愷這個角色,我覺得會很成功。

當然,如果是聚焦在歐豪飾演的端午,或是姜武、張譯、王千源等人飾演的角色身上,同樣可以更加聚焦。

但是導演偏偏不,他很倔強的想拍一部時代羣像戲,可是《八佰》的故事始終沒有走出四行倉庫。

你說國際局勢動盪,沒有任何體現。

你說總裁,甚至是上峯有政治原因,也沒有體現。

好吧,你說國軍與日軍之間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交集,在這裏還是沒有體現。

其實,說到底,這部電影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四行倉庫裏的八百壯士,他們應該是一個整體,在沒有完全接入真正的大時代背景前提下,把原本應該聚焦的整體還拆分成多個小塊,觀衆的注意力徹底失焦。

如果你跟我說還有南岸的民衆呢!

那我告訴你,南岸的民衆同樣面臨着這樣的問題,甚至相比北岸雜牌軍中普通角色的意識覺醒,最終投身戰場的形象轉變,南岸的民衆所謂的覺醒可以說是隔靴搔癢。

這羣人中也時常出現一些有特寫鏡頭和臺詞的角色,但南岸民衆的刻畫划水嚴重,他們既沒有明顯投身戰場的壯舉,也沒有對當時民衆麻木的深入鞭笞,相反,從一開始,就覺得這羣人淡定如斯,然後莫名其妙就開始了支持北岸的戰線統一。

其實南岸角色衆多,但並不需要每個人都看起來像主角,南岸想要表達得更爲妥當,只需要在這裏找到一個見證者(就像片子開頭出現的那個講述者),導演不需要全景式展現南岸用感動自己的方式去支持北岸,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參與到普通角色中的行爲,然後深入帶出當時民衆內心的想法即可。

比如那個小混混小刀一角,從一開始不顧他人死活,到最後莫名其妙就勇敢赴死,這個角色有更加深入挖掘的空間。

而片中侯勇飾演的那個南岸居民,沒事在樓上搞得跟個觀察家一樣,用言語表達憤怒,甚至最後還出來放兩槍的行爲有點多餘。

這更像是導演想要把這部片子拍成主旋律的做法,於是我們看到後半段不斷在煽情,那個護旗是如此、北岸大反攻是如此、南岸民衆迎接軍人更是如此。

這種煽情有點流於表面,就像姚晨飾演的何香凝在片中冷不丁來了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一樣,太過無力。

歷史失真

其實現在想想,《八佰》沒能在去年上映也情有可原,建國70週年的大時代背景,《八佰》卻在歌頌國軍,似乎不太合時宜。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國內抑制這類影視劇的創作,從今天的《八佰》能上映,說明問題不在審查。

相反,當年毛主席評價八百壯士是民族革命典型之一,上海解放後,時任上海市長陳毅還特批政策,爲八百壯士餘部士兵解決生計。

其實,不分政黨,不論立場,八百壯士所代表的是當時中國人民堅強抵禦外侮的精神體現,但《八佰》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歷史失真。

如果說《八佰》改編自真實歷史,但是如前面所說,本片又將整個事件單獨剝離,歷史上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歷時4天,而這一戰役的結束,標誌着中日淞滬會戰結束。

但這並不是《八佰》故事的起點和終點。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宣告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從8月13日一直到11月12日,持續3個月,中國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這一戰打得很慘烈,中國基本沒有太大的還手餘力。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時間是10月26日-11月1日,這個時候的淞滬會戰接近尾聲,而且日軍大部已經不在上海,國軍也早就撤出去了。

謝晉元部留守此處,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掩護部隊撤離,第二是犧牲給全世界看。

其中第二個目的屬於政治目的,也是最爲核心的一點。

當時的上海,在長江中下游平原無險可守的情況下,國民黨高層也知道靠着一個四行倉庫守不住上海,對於整個戰局而言也沒有意義。

但是,這場show必須做,國民黨總裁試圖用這場壯烈犧牲,贏得國際上的支持,這一戰略我們不做評價,我們只知道,謝晉元部是政治下的“炮灰”。

他們最大的成功,就是戰死沙場。

可是,這一點,在《八佰》中並沒有過多提及,導演沉醉於描寫許多小角色的內心變化,卻忘了把謝晉元這個真正的核心人物當時所處的境地描寫出來。

作爲軍人,他需要服從上峯命令,以死報國,抵抗外敵。作爲軍隊領導,他要帶着一幫新兵蛋子(這羣人基本都是新人),守着一個他知道必死的命令。

謝晉元應該是最糾結的人,但是,有關於這些細節,連同當時四行倉庫外的戰局背景都沒有。

從頭看到尾,可能會記得比較深刻的是,一羣英勇的國軍,意志力爆表。

這也就造成了後面黃曉明飾演的說客突然進來,流着眼淚說了一番勸導的話,然後謝晉元就決定帶着隊伍撤到租界區,顯得莫名其妙。

也是這個撤退的過程,讓之前一直在渲染大家的意識覺醒以及民衆的熱情之類的場景,來了個硬着陸,導致前面的情緒烘托沒了落腳點,只能靠字幕去繼續傳遞情緒。

《八佰》在謝晉元率部撤入租界區的過程中戛然而止(這套路,管虎在《老炮兒》也用過),和沒有開頭的背景介紹一樣,八百壯士的故事也沒有一個藝術化妥當的收尾,匆匆忙忙。

槍聲之後

那麼,謝晉元部最終的下場如何?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上海處境,1937年的時候,上海已然成爲了中國最繁華的貿易港口,很多海外物資都是通過這裏運入中國內陸,同時上海也是當時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商業繁華、物慾橫流。

上海真正發展的歷史並不長,而這段歷史很大程度上都跟外國列強有着極大的關聯。租界,是當時上海最明顯的標籤。

英美法等國在上海開闢租界,在租界內投資產業、興辦學校等,帶動了上海的發展。

在香港拍攝的有關民國時期的電影中就能看到,更多都是以上海爲核心城市背景,而其中不乏各類外國面孔,他們充當警察、律師、老師、老闆等角色,這其實是當時中國上海比較屈辱的歷史記憶。

而《八佰》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因爲蘇州河南岸爲英美公共租界,此時的日本還不想單挑英美等國,所以哪怕是攻打一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也保持克制,生怕誤傷南岸租界內的居民,引起國際糾紛。

日本的這種行爲其實值得我們始終警醒,國弱之時,你只能面臨屠殺。而一河之隔的英美租界,因爲國力強盛卻可以享受太平。

弱者就是如此。

幾年前在看中國電影歷史時,對這段記憶印象深刻,在中國電影史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孤島電影”。

這個比較悲涼的名字,講的正是從1937年日軍侵華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島,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全面佔領上海這段時間,公共租界內一股中國電影創作者所拍攝的電影作品。

很多年前,我看電影沒有想過它會和歷史這麼接近,後來才知道,1949年之前的中國電影,基本上都是與時代密切相關。

“孤島電影”正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年輕人說起華語電影,都會想起香港和臺灣,而電影1905年進入中國之後,一直到建國之前,上海是最熱鬧的地方,無論是優秀創作者還是海內外優質影片,都匯聚上海。

而1937年之後,許多電影人要麼逃往內陸向後方撤離,要麼跑到了當時還比較安全的香港,大名鼎鼎的邵氏兄弟早在1924年就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

因此,我們重新審視“孤島電影”時,最主要的焦點還是與大時代背景相結合,孤島其實是電影人的生存夾縫,也是當時上海租界內的人們最直觀的生存狀態。

孤島電影在藝術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在商業上卻引起了上海的觀影熱潮,而那時候因爲身處租界,大家拍不了太過激進的電影,於是電影創作者選擇借古諷今,比如《木蘭從軍》這樣的電影,激發大家抗日思想。

值得肯定的是,孤島電影期間,沒有出現一部宣揚漢奸意識的電影。

那麼回過頭來說一下《八佰》這部電影的後續,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後,謝晉元餘部被繳槍然後進入公共租界,這之後被租界當局安排在收容難民的地方住下來,成立孤軍營。

在之後的4年裏,他們在謝晉元的帶領下依舊不忘操練,始終心繫國家,開始辦學校,加強自主學習,製作手工商品(拒絕賣給日本人)。

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年僅37歲。

這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租界,孤島電影時期結束。

這之後謝晉元餘部被日軍送往各地,有的在折磨中死去,有的在勞累中死去。

1946年,剩餘還活着的人從各地回到上海,總計100餘人。他們請回老團長的遺孀,在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來。

內戰爆發之時,這些人不願打內戰,有的當了車伕,有的當了警察,有的做了苦力,隱匿在人間。

所以,《八佰》的故事,遠不止四行倉庫那4天時間,他們存在的意義,也並不只是蘇州河北岸的軍人熱血。

有些人倒在歷史車輪下,幸運的是,那個時候,有人前赴後繼護着無情車輪下即將被碾壓的生靈。

中國不可戰勝!

-END-

關注我,一起探索更多電影吧!

喜歡的話,記得小手點一下擴散出去哦~

更多影評:娛觀(smshe18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