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對面丨“抗癌廚房”17年:腫瘤醫院旁的煙火人間)

在江西南昌一個非常普通的街道,離江西省腫瘤醫院只有一牆之隔,每到飯點的時候,腫瘤醫院的一些病人家屬就會帶着他們購買的食材在這裏燒製飯菜,所以人們也把這裏稱之爲抗癌愛心廚房,這也是一個公益項目。在這樣一個操作空間內,雖然簡陋,但是我們看到油鹽醬醋都是配置好的,還有一些炒制的鍋具也都是配置好的。所以大家在這樣一個空間裏面可以共享炒制這樣的功能,這樣一個愛心廚房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

記者:你是怎麼知道這個地方能夠炒菜做飯?

汪女士:我是聽別人說的,聽醫院裏的人說的。

記者:之前如果不知道這個信息會怎樣來解決中午喫飯問題?

汪女士:在醫院食堂,在這裏就實惠一點,自己喫得舒服一點更放心一點。

47歲的汪女士來自江西省撫州市,一個月前,她的丈夫在老家被查出肺癌晚期,轉到江西省腫瘤醫院治療。半個月前她開始來這裏做飯。

每到飯點,除了做飯的病人家屬,同樣忙碌的,還有這間廚房的經營者,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

記者:每天你們都要在這裏面守着?

萬佐成:24小時在這裏面守着,24小時365天都在這守着。

記者:那也挺累挺枯燥的。

萬佐成:也不覺得累,我們能幫助就幫助一點,這些人很不容易的。

抗癌廚房裏翻炒的每一道家常菜背後,都有一個像汪女士一樣突遭變故的外來家庭。陌生的城市,素不相識的人們來這裏找一捧尋常煙火,巷子裏,20多個小煤爐一字排開,多的時候,五六十人同時洗菜做飯,他們爲此只支付的費用是:炒菜一塊錢、燉湯兩塊五、米飯一盒一塊錢。

記者:你們算過這個成本嗎,一個月算成本是虧損還是平了?

熊庚香:不虧不賺還可以,現在收一塊錢保本了,原來收五毛錢的時候賠一點。

記者:這一塊錢都包括什麼成本?

熊庚香:米,房租,電費,這樣收支平衡就可以,開開心心就可以。

記者:其實就是忙活半天就是收支平衡?

熊庚香:我現在老了不用錢了,好多人都說我可以出去玩,但是我覺得這裏比旅遊還幸福,有這麼多人圍着我。

萬佐成:到我們這裏就是一個家,給他們一個短期的家。一個短期的家給他們,有飯喫纔是家,沒有飯就不是家,要喫到自己親人做的飯。

萬佐成今年67歲,1993年開始和妻子熊庚香在腫瘤醫院附近開飯館,後來因爲道路擴建,館子被拆了,他們就搬到這條巷子,擺早點攤賣油條。2003年的一天,快要收攤的萬佐成夫婦接待了三個特別的顧客。

萬佐成:有一對夫妻四十多歲推着一個車子,有一個兒子十幾歲截肢了,他就說老闆你們這裏做早點,這裏有六個爐子,剩下的火是不是可以讓我炒菜,我給你點錢。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兒子在這治病,不喫外面的東西,只喫媽媽親手做的菜,喫不到媽媽做的菜,就會老惦記回家。我看到人家就一個兒子好可憐,聽了好心酸。那你來炒不要錢,我的火是多餘的,你天天來炒都可以,他之後就天天來炒,說要給點錢,我不要錢。

沒過多久,小巷裏這爐多餘的火,就在腫瘤醫院的病人家屬間傳開了。一開始,每天有十幾個人借爐子炒菜,後來增加到幾十上百人。

萬佐成:之後六個爐子不夠用了,每天都要排隊,到喫飯的時候會排很久,我看到他們排隊挺不容易的,受不了了,反正我那個時候做油條搞批發,請了兩個人,一個早上賺四五百塊錢是沒有問題的,我看這麼多人用爐子,我一口氣買十套爐竈,就來了更多人,他們說老闆你又買了這麼多爐子,我們也不好意思,是不是可以收點費。

記者:最初沒想過收費?

萬佐成:我一開始沒想收費,他們覺得心裏過意不去,那就收五毛錢。人心都是肉做的,人家是外地來的人不容易,一日三餐,治病好不容易找到這個醫院,但是一日三餐解決不了。他們的飲食很特殊,有些東西都不能喫,用錢也買不到,能夠喫得好喫得高興,身體就會有抵抗力,這兩個結合就可以延長壽命。

因爲到這裏炒菜的,大多是從各地來南昌治病的病人和陪同的家屬,而且多是癌症,人們開始把這裏稱作“抗癌廚房”。萬佐成夫婦以往那種賣完早點就休息的生活規律也由此改變。

記者:孩子們怎麼看呢,你看你們又不賺錢?

萬佐成:孩子一開始是這樣的,你做個早點輕輕鬆鬆,一天賺個幾百塊錢不好嗎?下午休息,這多輕鬆,你爲什麼跟癌症病人在一起,他們很多是面臨死亡的人,我就跟他講癌症病人人家挺可憐的,在危難時刻救了人家一下,這也是在做好事。

記者:孩子能聽得懂理解嗎?

萬佐成:聽得懂意思,全聽得懂。

世間的人情味離不開煙火氣,親人患病帶來的重壓,在這裏得到喘息和安慰。看護爐火的萬佐成夫妻也看護着爐火周圍的人情。

在抗癌廚房,比節省成本更重要的,是給家人做一口熟悉的味道

萬佐成:那個時候我遇到一個女的,她到我這裏來,說我媽五十多歲就走了,在上海醫院治的病,給我帶來一些遺憾,是什麼遺憾呢?上海醫院條件比較好,但是沒有這種有人情味的地方,我媽生病了,想喫什麼,世上有什麼都會買給她喫,或者從家鄉帶來,讓她喫得安心快樂。假設要走了,我心裏沒有虧欠沒有遺憾,這件事情聽得我心裏有點心酸,我就給大家弄一個有人情味的地方,大家以後也都無遺憾了,家鄉都是一種牽掛打動了我的心,我就把你這些遺憾全部解決。

經營廚房17年,每年接待上萬名患者家屬,萬佐成夫婦心裏明白,有的病治不好,但讓病人喫好,家屬的遺憾就少一些

萬佐成:一對夫妻,老婆得了癌症,他說我老婆相當好,我80多歲了都沒有下過廚房,現在老婆得了癌症,他不會做飯就到我這來,我來教他做飯。

記者:你讓他自己做?

萬佐成:當然要讓他自己做,以後的日子還是要他做,要去伺候他老婆,當他做的飯給老婆喫,她的病好得快,她心情好,患難之中見了真情。

記者:這纔是家的味道。

萬佐成:這是家的味道,這就是夫妻感情的味道,這就是兒女的味道,這就是父親母親的味道。

生死麪前,曾經不成熟的慢慢成長,曾經習慣依賴的開始獨立,曾經被照顧的開始照顧他人,人們面對生死的態度,都在一碗飯裏。17年,這裏人來人往,爐火不熄,萬佐成夫婦每天從早上四點忙碌到晚上十點,全年無休。

每天,爲了讓病人按時喫上飯,萬佐成和熊庚香要提前把廚房準備好,等做飯的家屬全部離開後,他們才顧得上自己喫飯。

結婚40多年,萬佐成和熊庚香的半輩子都是圍着竈臺在打轉。

熊庚香:我指揮他的,他會做事我會指揮。

記者:你看您的老伴六十多歲了,按道理來講其實都是在家旅遊休息,做點其他事,其實挺輕鬆的。

萬佐成:我老婆這一輩子我講實在話,我沒盡到我做丈夫的責任,我對我老婆愧疚,她跟着我在這裏幹這個事很苦,已經這麼大年紀了。

記者:圖什麼呢?

萬佐成:一個人不要賺很多錢,一個人能做哪行事,對哪行有興趣,我能幫助人家,人家很感謝我們,我們就感覺好快樂。

在抗癌廚房,熱鬧的煙火烘托着留戀和感謝,也映襯着太多的人生無常。

離開時,很多病人家屬會把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萬佐成夫婦倆日後到他們家做客。

萬佐成:那個病人得了癌症,他們臨終的時候心中想着我,他們有好幾個人臨走,想回家的治了病回家去,搞點喫的好好養病,實際上醫生是騙他的,事實上馬上要走了,有個人四五十歲,他說我走可以,但是要把我帶到廚房裏面,到那裏去坐一次。

記者:他見你做什麼呢?

萬佐成:他要感謝我對他的幫助關心,他眼淚都流下來了,他病的好嚴重,馬上就要走了,面黃肌瘦,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

2019年下半年,萬佐成夫婦倆關掉了經營十幾年的油條攤,但沒有關掉“抗癌廚房”,也沒有回到子女身邊照顧孫子、孫女,他們依然守在這裏,守護着病人們的一日三餐。今年春節期間,小巷口設起了防疫卡口。原本春節就不打烊的抗癌廚房爐火依舊。

受到媒體關注後,萬佐成夫婦和他們的抗癌廚房,從病患家屬的口耳相傳中,走進了大衆視野。當地政府已經撥款裝修了廚房並補貼房租,平日裏也有義工過來幫忙。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小巷的煙火裏,五味人生仍在繼續。

記者:這事你覺得還能堅持多久呢?

萬佐成:這個講不清楚的事,看老天爺的心情,堅持到倒下去爲止,無能爲力了爲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

李崇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崇_NN55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