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在這場愈演愈烈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數據新聞報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疫情報道的“同題競賽”提供了對中外數據新聞作品橫向比較的好機會,新浪新聞新媒體實驗室、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聯合發佈題爲《中外數據新聞的差異與差距——以全球新冠疫情數據化內容爲例》的報告。研究團隊對中外16家媒體的45篇數據新聞作品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中外數據新聞作品的“動靜之別”。

研究認爲,國內的數據新聞作品以靜態信息圖爲主體,尤其偏愛更適宜於在智能手機上查看的長圖。而國外數據新聞作品,使用交互圖表和靜態圖表的比例較爲均衡,且相較於國內,國外作品更多地採用適宜在PC端進行瀏覽的交互類型,在對信息長圖的使用上較爲謹慎。

國內偏愛移動端,國外兼顧PC端

不同的終端呈現偏好,是中外數據新聞作品“動靜有別”的第一個原因。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我國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型和國外相比更加徹底。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26億。因此,國內媒體更加偏愛通過移動端呈現各類作品。

由於移動端用戶規模龐大,基於移動端的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和各大新聞APP成爲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微博和微信公號就是非常重要的傳播路徑,這深刻影響了國內數據新聞的表達方式。適合移動端傳播的靜態圖文幾乎成了國內數據新聞呈現方式的首選。

國外作品則多會兼顧PC端和移動端,PC端能更好地發揮數據新聞的特性,例如利用鼠標點擊可以實現更復雜、精準的交互和設計;更大的屏幕面積可以展示、承載更大信息量的圖表。此外,不同於移動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PC端更有利於讀者閱讀深度作品。

傳播效果與成本考量

研究發現,國外的數據新聞實踐主要來自於傳統的機構媒體,如英國《衛報》和美國《紐約時報》。而國內的數據新聞生產來源更加廣泛,商業性也更濃。其中既有財新網、澎湃等機構媒體,也包括新浪新聞、網易新聞等新聞資訊APP,還有丁香園等立足某一專業領域的“自媒體”。此外,近年來湧現的一些商業公司也在爲網站及新聞機構供應數據新聞。

相較而言,國外發展已較爲成熟的機構媒體更專注於內容生產,考慮成本的顧慮較少;而國內的媒體由於和市場關係緊密,編輯部成員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因此更加註重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等能被量化的指標。

因此,基於對傳播效果的考量,中國媒體更多采用靜態圖文、視頻等易於傳播的呈現方式;國外媒體則會綜合考量各種呈現方式,適時採用高成本的交互方式呈現作品。

中國的數據新聞如何“動”起來?

研究認爲,我國數據新聞作品以靜態信息圖居多,還與可視化設計水平不高有關。當中國媒體和高校於2013年起步發展數據新聞生產和教學時,有實力的國際媒體已在幾年前組建團隊發力數據新聞,併產生了《雪崩》等獲得普利策獎的優秀作品。

起步早意味着更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更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一個成熟的數據新聞部門,對於數據記者的要求往往更加全面,除了文字能力外,也涉及到視覺設計、前端編程或是數據挖掘等技能。這使得他們在數據新聞報道的形式創新和深度挖掘上游刃有餘。

研究建議,國內的數據新聞團隊可以積極引進數據新聞專業人才,同時建議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新聞素養和技術素養並重。最後,數據新聞從業者也需注重培養自身的數據素養、統計學知識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提升後,才能不侷限於對數據的簡單呈現,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等“深加工”,用數據新聞報道的形式揭示數據背後的隱含邏輯。

報告PPT完整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