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加正式上映,管虎执导的《八佰》票房已超8.2亿。同时,豆瓣近18万人打分评论,四星、五星好评占比70%,目前评分为7.8。

算得上是票房、口碑双赢。

这个成绩背后,是剧情、人物等多方位元素的支撑。

01 三段高潮戏皆是催泪弹

《八佰》所讲述的故事,改编自“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历史事件。

影片由一段画外音拉开序幕,随之出现的是一队被派来支援上海的“杂牌军”。一侧是绵延不尽的“青纱帐”,一侧是刚被炮火摧残、尚自弥漫着硝烟的上海。

由左向右的推进移动,预示着进入、开始。

管虎采用直线型叙事,由“老葫芦”叔侄三人切入,接转至四行仓库。同时,像“青纱帐”和“硝烟上海”这样的形式化对比模式,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

比如被一条苏州河隔开的“地域”和“天堂”,比如整场战斗中舍生取义的壮士们和贪生怕死的平常人。

为了诠释、突显战斗的残酷、激烈和艰难,管虎用一个“打”字贯穿始终。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从头打到尾”。

而跳楼、护旗、冲桥等3个段落,就是最让人泪崩的大高潮。

日军以钢板做掩护,想要爆破西墙,炸塌楼体强行攻入。形势危急之时,郑恺扮演的“陈树生”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血书,将多枚手榴弹绑在自己身上,从墙洞中一跃而下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

之后,机枪连的战士纷纷效仿,绑着炸弹,排着队,一个接一个跃下楼去,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爆破计划。

隔河观战的国人和外籍人士,都被这悲壮英勇的一幕震撼,姚晨扮演的“何香凝”含泪道出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护旗”一段中,“壮士们”明知升旗会惹怒日军,给己方招来更猛烈的攻击,却为了让隔河的同胞们看到中华不亡的希望,仍旧选择了升旗。

日军飞机的疯狂扫射中,“壮士们”涌身而上,以血肉之躯凝筑成支架,护卫着旗帜不倒。

而最后的“冲桥”,则是影片中较有争议的一段情节。因为这段改动,属于是影片的“原创”设定。

但抛开“真实性”来说,“冲桥”这段所显露的悲壮感与凝聚力,无疑是情绪的又一次高度爆发和上升。02 “影帝团”集体出彩

“影帝团”,指的是由王千源、辛柏青、张译、姜武等人组成的“实力派团队”。

《八佰》中的角色,大致可分为“舍生取义”和“贪生怕死”、“冷眼旁观”几种类型。

有意思的是,后两种都被“影帝团”承包了。

王千源扮演的“羊拐”是名老兵。

或许是之前所在的部队撤退逃跑,使得他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因此,他最初时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而且从帮着“老铁”对抗“朱胜忠”那段戏,也能看出他对军官的反感。

所以,看起来有点豪横、冷淡的“羊拐”,身体里其实奔流着沸腾的热血。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后战斗展开后,他才第一个加入其中,与顺着水道摸进来的日军肉搏相拼。

姜武扮演的“老铁”,则是被卷进来的普通人。他的从军经历,或许都是为了吹牛虚构出来的。即便是真实的,也跟“保家卫国”没什么关系,顶多是谋生混饭吃的途径罢了。

从一开始只会躲在麻袋堆里的“瓜怂”,到最后孤身上天台引敌的“壮士”,“老铁”的转变很彻底,过程则是逐步叠加的。

触发点,或许是那个倒在他面前奄奄一息,却还在求他补上防守位的战士;或许是穿透了脸颊、小腿的子弹,打出了他骨子里的热血;或许,是之前所有的所见所感,终于在某一刻爆发出来。

辛柏青扮演的记者“方兴文”,最初时就像那个外国记者调侃他的“这场战争好像跟你没关系”。他可以将四行仓库的情报卖给日军,又可以将日军的消息卖给国外同行。

这场战争,成了他为自己获利的渠道。不拿战况做赌,是他最后的底线,也是他心底存有的良知。

“方兴文”的转变是在为了报道进入仓库,目睹了战士们舍生忘死狙击日军后。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眼前消失,热血与不畏死的精神唤起了他身为中国人的自省时,他手中的相机和摄影机不再带有敷衍的态度,而是真正的用心去记忆那些脸孔。

与上面的这些人相比,张译扮演的“老算盘”称得上是最自私的一个。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不过是个弱者的本性,是人之常情,属于能理解、不招恨的范畴。

但即便是拼尽全力、方式用尽才逃到平安地带的他,之后也依然成了被唤醒的那一个。

导演管虎将这些最有成长弧光、从人设上也最不“完美”的角色,都交给了实力派们来完成,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故意”的。

只有演技真正精湛的演员,才能娴熟驾驭戏中形象不太讨好的角色,演出普通人身上的英雄光点,也演出普通人内心的情感转换。

如果你在看电影时觉得他们“没发挥”,那可能就是他们的角色太接近普通人,没有过多的情感爆发点吧!

03 “小鲜肉”也没拖后腿

当然,这里的“小鲜肉”只是与张译、王千源这样的实力派相对比的代指。

为了维护自身“雪花”形象,很多年轻演员在创作时“豁”不出去,无法真正成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了整部作品的质量。

但《八佰》中的年轻演员们,这一次却都可圈可点。

杜淳的“谢晋元”鉴于人设,表演上大体是“收”着的,情绪真正爆发的时候并不多。与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争辩一场,该算是角色情绪最失控的时候。

而李晨扮演的“齐家铭”、俞灏明扮演的“上官志标”、郑恺扮演的“陈树生”、魏晨扮演的“朱胜忠”,以及欧豪的“端午”、张俊一的“小湖北”等,本次都交出了不仅合格而且优质的答卷。

“端午”在拿起枪之前,是个读过私塾的年轻人。身为朱元璋后代的“小湖北”,自小已经在祖辈们的言传身教中懂得“逃跑丢了江山”。

从不明白“为什么一直要打来打去”,到主动参与到战斗中,并在“护旗”时负伤牺牲,“端午”从一个普通的乡下青年,成长为了“小湖北”幻想中的赵子龙。

而每一个普通人到赵子龙的转变,就是国人觉醒、共抗强敌的过程与结果。

与有成长弧光的“端午”相比,李晨他们的角色是出场“成型”的。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刻在骨子里的职责。

但要真正尽好这份职责,需要的却是向死而归的大义无私。一个个血肉之躯,敢于在炮火中化成坚实堡垒,用生命完成最后的阻击。

除此之外,李九宵扮演的“刀子”也是如此。

他不是军人,甚至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开赌场的帮会中人,算得上是不务正业的混混。

开始时,他会阻拦想要进入租界的“老葫芦”。日军投放毒气时,他甚至还会将想要进入赌场躲避的妇孺关在门外。

可就是这样的“刀子”,后来却毛遂自荐,用生命为代价,将电话线送过了桥……

从小处说,影片既有设在明处的“父”,又有间接引出的母、妻、子,“父母妻儿”是小家,但无数个小家就成了国。

从大处说,影片将正规军、杂牌军放在了明处,与杨慧敏、刀子、方兴文、教授、蓉姐这些人所代表的普通民众,构筑成了共抗外敌的热血长城。

从叙事上来说,管虎的《八佰》平铺直叙到着实不出彩。而因为“群像”原因,片中的人物也大都显得有些扁平。但即便是作为“符号”存在,影片所展现出来的部分,已经足够灼热观众的热血,催得下许多人的热泪。

缺点、优点同样显而易见的《八佰》,有足够的理由成为影院爆款。之前有人预测的20亿票房,按目前的热度来看应当不成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