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乡村流淌——梁子湖区脱贫路径观察

梁子湖融媒

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5年时间,梁子湖区共计13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18户24816人脱贫。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12%降至0.025%。

秋阳朗照,仓满囤流,农民尽享丰收喜悦;扶贫产业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美丽乡村迎接八方游客……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梁子湖区坚持把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相关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与当前脱贫攻坚攻势结合起来,与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完成今年脱贫任务结合起来,与巩固脱贫成果结合起来,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聚力深度贫困村和特殊群体,下足绣花功夫,做实“五个一批”,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构建精准扶贫、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全区脱贫攻坚质量。

刘斌村“滨之源”花卉苗木扶贫基地

对照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梁子湖区上下围着脱贫转、跟着脱贫干、盯着脱贫看,变精准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输血”变“造血”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梁子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输血”与“造血”并重 共享产业扶贫红利

阳光洒落在太和镇深处连绵的山丘上,一个叫上洪的村子旁,满山坡的油茶花尽情开放。

上洪村是市级贫困村,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到2014年时,村里穷得没剩下几户人家。2015年,市人社局扶贫工作队进驻上洪村开展扶贫。结合村里的丘陵地势,扶贫队筹资100余万元,建立800亩油茶基地,提高村民收入。

如今,昔日荒山被大片油茶覆盖,进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开到了各村湾,家门口有了务工的产业基地,每户村民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上洪的百姓们开始憧憬着未来的好日子。

“‘输血’式扶贫,并不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始终不能彻底扭转贫困局面。”梁子湖区区委书记夏帆说,扶贫的根本是要从源头治贫,只有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量身打造一条脱贫增收之路,走出一种“造血”式、开发式的扶贫之路,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让贫困户实实在在脱贫、实实在在增收,带动一方的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产业扶贫正当时。

昨日,在沼山镇沼山村种植合作社里,沼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柯子维在火龙果基地查看今年的长势情况。“已经有不少人预订了,还有一个星期就可以采摘了。”柯子维介绍,在去年10个大棚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22个大棚,带动了20户贫困户就业。

沼山村火龙果基地

产业融合汇入发展动力。和沼山村相似,2017年初,胡进村成立金鸡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白草莓、蓝莓、白芨、湘莲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胡进村党支部书记胡宝庆介绍,依托村里“能人”胡重九的技术,加上梁子湖区的政策帮扶,村里顺利建成了面积200亩的扶贫基地,采用“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方式,打造集生态农业生产、销售、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田园观光综合体。目前已辐射带动近40户贫困户就业,每年基地务工人次达百余人,发放工资近30万元。

涂家垴镇张远村白龙蓝莓基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蓝莓种植人口720人,帮扶对象每人年均增收7500元,成为首批国家产业扶贫标准案例;太和镇朝英村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方式建设了110亩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沼山镇牛山村、王铺村、楠竹村3个省级贫困村实现脱贫,创办7个村集体农业基地,有效帮助263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梁子镇刘斌村“斌之园”苗木基地、毛塘村水果及中药材基地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就业……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在复工复产中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119家扶贫产业基地复工,已安排1702户2784名贫困人口参与生产劳动。为13个省级贫困村配齐农业产业扶贫指导员。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同时,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脱困的获得感。

扶志与扶智相携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需先扶志与扶智。

“物质上的扶贫重要,精神上的扶贫更重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户。”夏帆介绍,梁子湖区针对乡村“等、靠、要”惰性思想,入户走访、深入谈心,并结合政策兜底,就业转移、产业“造血”等多项举措,帮助贫困户增收。

在沼山镇沼山村一处山坡上,柯民强笑得灿烂,“不仅脱了贫,去年还赚了6万多,日子越过越甜。”

柯民强,沼山村上柯湾村民,一家3口人,低保贫困户,夫妻两人都是肢体残疾,但柯民强身残志不残,在政府的帮助下,免息贷款5万元,在上柯湾流转30亩土地,养殖蛋鸭2000只,种植蔬菜、果树20亩。自己脱了贫,还聘请两个贫困户在自己的基地务工。柯民强说:“现在我信心很足,将来还会不断扩大自己的产业,乘精准扶贫的东风带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胡开盛是太和镇农科村3组村民,自己患有严重的胃病和风湿病,50岁的妻子黄翠云因子宫肌瘤已经动了好几次手术。这个只剩半个劳动力的家庭,却要供养3个孙子读书。

2017年,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贷款,流转了土地种湘莲和水稻。2018年,他利用自学到的虾稻共养技术,在水稻田里试投了6.2万元的虾苗,进行虾稻共养,顺利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政府给了好政策,我们就要不等不靠把日子过好。”说这话的是老党员涂作礼,东沟镇刘河村有名的贫困户,儿子患有智力残疾,妻子患有尿毒症,家中因病致贫,举步维艰。“那些年,我省吃省喝,拼了命地打工挣钱,但怎么也填不上窟窿,妻子的治疗费用太高了。”

2015年,在政府政策帮扶下,涂作礼一家成功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妻子的治疗费也被政府兜底。2017年,涂作礼把打工的收入省下来,又找亲戚借了些,着手创业。他流转了村里闲置的28亩荒田,种植水稻,又花8000元买回一辆机耕船,利用空余时间为周边农户耕田。“加上为湾子看水,帮村民修水修电,所有项目算在一起,我一年也能净挣3万元。”

柯民强、胡开盛、涂作礼……在梁子,像他们这样在脱贫的路上,不等不靠,你追我赶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很多。

扶志长志气,给当地贫困户赋予了脱贫致富的志向、勇气和干劲。扶智长本领,为贫困户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平台和途径。

“贫困的根源在于群众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给钱送物虽然见效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只会富一时。”梁子湖区扶贫办主任何溢辉说,扶贫重在扶志,要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才能实现彻底脱贫。

脱贫与振兴共举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宽敞的柏油路一直通到村口,就能看到“张家湾”的石碑。石碑后,宽阔的文化广场、停车场,气势恢宏、干净整洁。

湾内,有一条“墨巷”,巷侧是整齐划一的徽式楼房,一排排漂亮的院落内,花果压弯了枝头。院落外,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栏随处可见。

“以前的张家湾可不是这样。”70岁的村民张大爷提起以前的湾子直摇头。张家湾位于东沟镇西南边最偏远村落之一的茅圻村,2009年之前一直是省级贫困村。当地人穷得叮当响,戏称它是“东沟的西伯利亚”。然而,像这样一个欠发展村湾,在东沟镇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09年,茅圻村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流转包括张家湾在内的2000亩土地,建立长绿生态园,种植生态涵养林。同年,茅圻村扩建了一条3.5公里长、16米宽的入村公路。2012年,围绕着这条入村生态路,张家湾开始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生活家园建好了,张家湾的下一个行动也排上了议事日程: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张家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生产等产业乘势而起,全湾有一半以上农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受益,贫困户也顺利实现脱贫。

“既要走上脱贫之路,又要通向振兴之道”。这不仅仅是张家湾的“独门秘籍”,也是涂家垴镇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涂家垴镇是全市最为偏远的农村,贫困村多。发展不足是涂家垴镇最大的实际,增加收入是村民最大的愿望。

如何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涂家垴镇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自身模式,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新样本”:通过“生态经济化、农民工人化、就地城镇化”的路径,让村庄因环境而美,让村民因生态而富。

官田村的九品香莲、万秀村的桑葚、细屋熊湾的石榴、张远村的向日葵、徐连村的蓝莓……涂家垴镇在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旅游新战略,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

近年来,梁子湖区依托各村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扶贫农业,已建成蓝莓、胡柚等生态农业基地153个共94万亩,培育84个优质农产品。通过胡柚节、采菱节、蓝莓节等12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带动,3500余名贫困户或销售农产品,或办农家乐,或入股合作社,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

梁子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组织贫困户在茶叶基地打工

如今,梁子湖区广大干部群众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以必胜的决心、信心去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