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中常會演到古人打仗時會插一面棋子,用來鼓舞士氣,或者宣判勝利結果,以此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其實古人並沒有國旗概念,中國的第一面國旗直到清朝末期才正式出現,而且還是因爲喫了兩次西方人的虧後,加急提議確立的。

三角黃龍旗

1856年,廣東水師曾扣押一艘香港船隻,英國領事藉此挑起事端,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對於扣押的船隻,英國領事稱其爲在香港註冊的英籍船隻(確實註冊過,但扣押當時已過期),船上懸掛英國國旗,並且以水師扯下國旗爲由,要求清政府釋放船員並賠禮道歉。

1862年,長江水域上清英兩兵互毆,事後佔了便宜的英國人,以清兵沒有掛國旗認不出是清朝兵船爲由,拒不負責。

在這之後,清廷才意識到,擁有一面代表自身的旗幟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於是經過緊急會商,清朝所有水師船艦開始懸掛三角形黃龍旗,作爲清朝官船的旗號。

此時的三角黃龍旗,還算不上國旗。

在清政府緊閉的大門被西方人強行打開後,李鴻章迫不得已展開與西方列強的諸多交往,從談判、簽約等外交活動中,李鴻章發現,大家都會莊嚴的懸掛起代表本國的國旗。

談判照片

但清政府沒有,身處西方列強中的李鴻章自然產生一種威儀盡失的心情,而且也尷尬啊。

1888年,在慈禧的任命下,李鴻章經過多次篩選爲慈禧呈上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旗幟供慈禧定奪,最後敲定由之前的清朝官船旗號“黃龍旗”爲國旗。

旗幟形狀也從三角形,改爲了四方形。

黃色自唐成爲帝王專用色,寓意最尊貴。

黃龍旗

但由於東西方人對於龍的認知不同,清政府的黃龍旗難免受到西方人的奚落。

在東方歷史中,龍逐漸演變爲帝王的代表,龍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正面意義,是一種沒有翅膀,靠自身力量就能翱翔空中的生物。

在西方歷史中,龍是長有翅膀會噴火的“邪惡”生物,像一隻長翅膀的蜥蜴。

爲了區分東西方的龍,學者還提出東方龍的英譯應改爲:loong,西方龍爲:dragon。

1912年,黃龍旗隨着清帝的退位,退出歷史舞臺。

東西方龍

不由的讓人想起郭嵩燾那句:

黃旗是危重病人向醫生救助的意思。

武昌起義時,革命軍以鐵血十八星旗爲革命軍旗,旗面爲象徵鐵血精神的紅色,黑九角代表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18顆黃色圓星,代表漢地18省。

寓意民族統一和睦,前途光明。

但鐵血十八星旗在經商議後,只代表陸軍旗。

18星旗

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於1912年6月11日公佈首次國旗議案結果:

五色旗爲正式國旗。

旗面按順序爲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

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選用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徵着“五族共和”。

當然,也有人認爲五色代表着仁、義、禮、智、信五德。

而孫中山提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爲海軍旗。

五色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對於此次的國旗議案結果,各路人士對於三面旗幟都有不少爭議。

首先東三省議員反對鐵血十八星旗爲陸軍旗,因爲十八星不包括東三省。

所以經過修改,在內圈的黃色圓星中間,又加了一個等大的圓星,成爲十九星旗。

而對於正式國旗的選擇,孫中山一直主張青天白日旗,並不同意五色旗。

他認爲青天白日旗“取義宏美”,並且此旗已久經戰場,衆多烈士鮮血所染,不宜更改。

19星旗

儘管孫中山非常堅持,但還是沒有支持他的主張,青天白日旗地位的下降,也曾令他苦惱過一陣。

其實早在1906年,孫中山與黃興就因國旗選用青天白日旗還是井字旗而一番爭論,這也是兩人最大的一次分歧。

堅定己見的兩人,雙雙要脫離同盟會,章太炎和劉揆一奔波兩人之間調解矛盾,將國旗議案暫時擱置下來。

井字旗

1915年,欲稱帝的袁世凱想將中華民國更改國號爲“中華帝國”,並且設計了“中華帝國”國旗。

將原本“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改變排列方式,由原本的漢、滿、蒙、回、藏依次排列,變更爲滿、蒙、回、藏分列四方,漢族一統天下。

不過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中華帝國”國旗還沒來得及登場,就被扼殺在了搖籃中。

“中華帝國”國旗

五色旗繼續擔任“國旗”重要一職,直到最後與北洋軍閥共同退出歷史舞臺。

國旗代表着一個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具有本國的文化色彩與歷史價值,是無數先輩用生命延續下的美好。

守護國旗的莊嚴,尊重國旗的意義,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義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