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宇浩

“青山綠水,江湖再見。”網友感嘆呆蘿蔔的遭遇。

此前,大規模關店的呆蘿蔔發出聲明稱將從發源地合肥捲土重來,卻不料依舊倒在了今年3月,被法院裁定破產重組。

藍色的捲簾門緊閉,一家呆蘿蔔門上還貼着原本的紅色海報,上面寫着“呆蘿蔔來到你身邊,呆蘿蔔被認定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請廣大消費者放心,我們雖然申請了破產重整,但是運行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有174家門店仍在開門營業。”一名呆蘿蔔高管表示,用戶仍舊可以通過網絡下單買菜,賬戶內餘額可以按照之前的規則繼續使用。

回溯前年,呆蘿蔔可謂風生水起。

2018年,剛滿兩歲的呆蘿蔔獲投1000萬美元;2019年,呆蘿蔔再次斬獲1億美元的融資,蒸蒸日上的呆蘿蔔甚至出現在了2019年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的名單之中。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擴張至一千多家店的呆蘿蔔,更是號稱單店坪效高出永輝4到5倍。然而激進擴張下,結果卻沒能“大力出奇跡”。

彼時的呆蘿蔔站在社區團購的熱潮之上,春風得意;此時的呆蘿蔔創始人李陽卻被法院列爲失信被執行人,到處被討債。

呆蘿蔔逐漸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下。

但社區團購行業的故事卻還在繼續。資本不斷砸入社區團購行業,各類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是否會步呆蘿蔔的後塵?

風起雲湧

2018年,資本盯上社區團購這塊肥肉。興盛優選、小區樂、松鼠拼拼等30多家社區團購平臺先後獲得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

數據顯示,2018年社區團購融資事件達23起,融資金額約爲40億。其中短短2個月之間,便有20多億投資資金湧入市場。僅2018年,主流的社區團購平臺已然高達40多家,其中二三線城市佔比65%,市場一片火熱。

2018社區團購融資圖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社區”人盡皆知,“團購”也由於2009年開始的互聯網百團大戰,無人不曉。但“社區團購”,可以算得上是個新物種。

每日優鮮成立之初便開始嘗試社區團購模式,雖並不成熟,也沒有團長一職,但走出了最初的前置倉模式,以倉庫來覆蓋社區;同年,許鮮網更是推出了用戶提前下單、次日到店提貨的社區團購模式——“由銷定產”。

團長的存在,無疑增加了內容電商的優勢,使得整個購物不再單調,而是成爲一個社區。由寶媽或小區小店擔任的團長,有效增強了貨與用戶的連接,強化了人貨場的結合。

平臺解決供應鏈,團長藉助技術工具(App、微信小程序)連接小區用戶,企業的線下店(社區小店、自有便利店)作爲自提點,用戶當日下單、次日提貨。這奠定了社區團購的商業鏈路。

但最早,成熟的社區團購模式興起於湖南長沙,一個紅星閃閃的地方。

彼時正值2014年,是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增速的巔峯。這之後用戶規模雖在擴大,增速卻日漸下跌,至2017年後,基本穩定在10%左右。

互聯網行業也由此遭遇流量瓶頸。拼多多、抖音等新貴互聯網產品的崛起,可謂收割了最後一波流量紅利,但在此之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獲客成本正變得越來越高。

2014年阿里的市場投入還只是73億元,一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100億元,增加了25%,而增加的費用,主要是獲客成本的提高,與此同時,京東單個獲客成本更是高達142元。

2015年網易未來科技峯會上,今日資本徐新直言“生鮮是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得生鮮者得天下”,資本們陡然注意到這個號稱有着萬億市場的生意。在阿里的內部會議上,“內容電商”也第一次被提及。

社區團購生於這樣的環境。

不久,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便分別獲得2.2億美元、7000萬美元融資。

2016年,同樣主打生鮮剛需,並以社區爲中心的社區團購模式逐漸成熟,社區團購模型下的獲客成本均在20元/人以下,而同樣爲社交拼團模式的拼多多,獲客成本僅爲10元。

而到2017年微信小程序上線後,社區團購更是再起狂潮。

相比原先只能開發網站或軟件作爲交易平臺,如今的社區團購可以依託於微信小程序,更易於開發,也易於顧客羣內聊天、下單、反饋。這使得更多社區團購平臺有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可能,將線下分散的社區人羣組織到線上。

微信的流量紅利加之寸土必爭的小場景,點燃了資本對社區團購的關注度。

然而彼時的社區團購還是“風口上的豬”,在生與死之間,資本催熟之下的企業,在沒有清晰且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之下,往往會導向後者。

常言道:兵敗如山倒。

2019年開始,資本迎來寒冬,僅年內倒下的企業就有327家,原因多是資金鍊斷裂。

曾經被稱爲“未來社區零售第三極”的社區團購也迅速轉冷,一衆社區團購企業逐漸崩盤。更有媒體直言,社區拼團不是整個行業死一批的問題,是第一梯隊要死一批的問題。

顯然,資本催熟下的社區團購企業,一面是大規模的擴張,另一面卻是大量玩家遲遲未能證明“自我造血”能力,而到資本的輸血管被堵塞後,一批“風口上的豬”只得黯然謝幕。

相比2018年40多億的融資,2019年社區團購行業融資20億元左右,與此前預計的50-100億元天差地別。

不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線上買菜的頻次急速上升,整個社區團購行業再次迎來春天。資本也再度大舉進入,加碼社區團購,行業一時好不熱鬧:

賣豬肉的錢大媽獲得了據悉10億元的投資;

美菜網投資1.55億元給蓮菜網;

同程生活在6月完成了2億美元的融資;兩個月後又獲數千萬美元融資;

KKR、騰訊再度加碼興盛優選,融資8億美元;

十薈團在2020年內更是三度獲投,共獲2.497億美元;

誼品生鮮獲騰訊、今日資本等25億元投資。

......

曾經遭遇洗牌的社區團購,爲何能吸引資本“捲土重來”?

生意經

風口之下暗潮湧動,社區團購誕生了一批中小企業,但也有頭部玩家從中跑出。

如今的社區團購平臺普遍可以分爲三類:實體零售企業轉型、互聯網玩家入場和獨立創業。

實體零售企業轉型社區團購的不在少數。這部分的企業有線下基因,如湖南的芙蓉興盛、步步高;廣東的美宜佳;合肥的誼品生鮮等;

各地區的連鎖品牌店、超市經銷商,甚至是各地的微商,也都在參與社區團購風口中。他們的基因來自於線下供應鏈,而且和社區小店店主有非常良好的客羣,約佔所有社區平臺的27%。(因創業者衆多,只取部分主流平臺計算佔比,下同)

部分實體零售企業轉型

互聯網玩家入場社區團購則風風火火,如京東的友家鋪子、淘寶的驛站團購、拼多多投資的快團團等;巨頭孵化的,更是有着大量資源:同程生活、美家優享、每日拼拼、蘇小團等等一衆互聯網老兵也都發展迅猛,約佔21%。

部分互聯網玩家入場型

獨立創業者則更爲普遍,開出的店數不勝數,多以地方性爲主。社區團購的低門檻,使其對於各類中小型玩家有十足的吸引力,佔比最多,達52%。

部分自主創業型

同時由於社區團購模式需要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打通滲透,並且涉及到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問題,大平臺無法快速擴張,這也給小平臺留出了不少機會。

全國範圍內,入局社區團購者越來越多,幾乎覆蓋每座城市。

全國2019年底社區團購平臺分佈

社區團購平臺“星羅密佈”,關鍵在於社區團購本身能賺錢。這是一門好生意,成本低、利潤高、且極易複製。

首先是團長的佣金問題。

團長的佣金根據商品毛利空間的不同來定價,頭部平臺宣傳的團長成本大多在10%-15%之間,而實際的佣金則爲5%-10%之間。

不同社區團購平臺團長佣金比例

其次,在損耗方面,大多數社區團購企業都會因剛需、高頻的原因選擇一些生鮮類產品補充SKU。而由於社區團購以銷定產的特性,其生鮮類產品損耗較低。

日用品之類更是基本無損耗。叮咚買菜、十薈團紛紛稱其總損耗低於3%。

另外,在物流運輸上,社區團購“集中式履約”的方式也使得成本並不高。頭部平臺有自己合作的物流公司,中小企業多以快狗、貨拉拉或當地小貨運公司合作運輸爲主。

以快狗小型麪包車爲例,30元5公里,超出部分每公里3元。以批發市場到顧客自提點共計10公里爲例,平均到每單成本基本在1元之內(日訂單量45單以上),頭部平臺如你我您更是將每單成本控制在0.5元以下。

而微信小程序的誕生也使得平臺開發成本極低,甚至催生了衆多如蔬東坡一類toB端的SaaS服務企業;以蔬東坡爲例,一個SaaS後臺售價2.98萬元,每年維護成本6800元。

更重要的是,社區流量紅利背後有着高復購率,顧客具有高粘性。

社區團購多含生鮮、蔬菜等剛需產品,人均每月至少需要10次;同時由於有團長來經營社羣維繫熟人關係,相互信任度高,使得社區團購在品質可靠的情況下更能深入連接顧客。

最後,社區團購模式還包含一部分固定成本,例如建立分揀倉、城市中心倉以及人員管理費用,佔比約5%。

由此估算,社區團購項目毛利率普遍在25%到30%之間,中小社區團購平臺的綜合淨利仍在7%-12%左右,而頭部平臺則更勝之。

所以,社區團購企業往往能在單一城市或省份快速收割用戶,以供應鏈優勢站穩腳跟,最終實現可持續盈利。這也令資本爲之瘋狂,更多企業也是狂飆突進。

截止2019年底,成立兩年不到的興盛優選便佈局了12個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合作門店已超過11萬家,以每月2萬家門店的速度增長,2019年全年,GMV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1250%。

“誼品到家在兩個月時間內擴展近6000個提貨點,平均一個月的銷售額接近一億元”今年3月,誼品生鮮的創始人江建飛如是說。而7月,上線兩年的誼品生鮮銷售額已翻一番,達到了2億元以上。

同樣成立於2018年的十薈團,月GMV在2019年1月份達到了1.5億元,並覆蓋全國60多個城市1000萬城市家庭,擁有150萬會員和約4萬個團長。

而據地歌網瞭解,中小企業在市場上也如魚得水。

成立於2019年11月的優美家生鮮,從江蘇鹽城發展,5個月時間業務覆蓋1市3區5縣,發展近1000團長,服務當地近10萬個家庭,日銷售額穩定突破20萬。

2019年6月入局社區團購的黑龍江平臺九佰街,五個月內發展成近200團長,超20000會員的本土團購平臺,月銷售額突破200萬。而發展至今,月銷售額接近1500萬。

甚至有今年8月6日剛入局的牛小雙,半個月不到時間,日流水已超4w。

各類社區團購平臺獨霸一方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發展至今,主流社區團購平臺達到100多家,而二三四線小平臺更是多如牛毛。

然而,盛況之下,卻是暗潮湧動。

路在何方

從2018年到2020年,社區團購白熱化的競爭下,市場份額似乎成了核心的KPI。

2018年8月入局的松鼠拼拼,成立僅3個月斬獲3000萬美元A輪融資;再3個月後,原投資方再度追加3100萬美元B輪投資。松鼠拼拼也成爲當時爲數不多月均GMV超1億的社區拼團公司之一。

但好景不長。

2019年的8月,松鼠拼拼爆出大規模裁員;今年1月,松鼠拼拼公司總部一夜搬空。松鼠的倒下,更多是因爲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而這也是整個社區團購乃至生鮮電商倒下的縮影。

顯然,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雖然賺錢,但如果不能獲得資本輸血,建立規模效應,隨時都會可能因現金流斷裂而倒下。

激烈競爭之下,社區團購若想做大,並不容易。

企業通過本地直採或產地直採,或品牌商加盟的方式獲取貨源,經由城市中心倉進行分揀和中轉,採用自配送或第三方合作的物流公司配送到自提點;而團長則是連接顧客與平臺的“觸點”,在社羣內宣傳產品並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和售後服務。

團長和供應鏈,便是社區團購業的“兩彈一星”。

團長是平臺服務能力的體現,但團長這枚“螺絲釘”卻極不標準化:團長的工作很難考量;售後服務也無標準;一些團長只看重佣金多少,便帶着客源去各平臺“薅羊毛”。畢竟團長的背後就是整個社區的流量,就是客戶。

團長作爲流量與商品的連接工具,對平臺影響自然重大,但團長不標準化實際體現的是社區團購的競爭激烈程度,爭搶小區點位的實質就是爭搶團長。

但團長也僅僅是社區團購的“表面文章”。

團長是平臺服務能力的前端觸點,但真正的基石是供應鏈能力。如果說在社區團購競爭早期,平臺發展靠團長;那麼中後期則一定是依靠強大的供應鏈,解決“貨”的問題。

供應鏈是社區團購核心競爭力的分野所在。

同一片區域內企業密集時,彼此之間爲了提升盈利水平便只有通過增加商品SKU(增加貨單價)或拉新(增加單量)。而小區人數有限,增加SKU便勢在必行。

但作爲社區團購剛需產品的生鮮,保鮮期非常短,生鮮供應鏈也極爲分散,難以支撐社區團購的品類需求。

無論是產地直採還是本地直採亦或是品牌商入駐,基於社區團購產品次日達的特性,如果通過團購方式提供的品項很多,成本會上升,損耗也會更嚴重。

同時,雖然集中履約配送物流成本最優,但當爲上百、上千個社區服務時,物流成本反而會上升。

早期叮咚小區的失敗便是如此:所有的到家服務必須達到臨界生存密度纔有商業價值,達不到臨界生存密度的低頻到家服務很難盈利。

而還有一些地方性中小企業,在資本和流量兩塊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狀態。於是便走輕資產的路線,將供應鏈的一些環節外包給第三方。

本地化的經營尚且屬於“簡單模式”,而一旦考慮跨區,遊戲難度便拔高到了“煉獄”級別。

雖然前端點位可以快速擴張,但是後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跟得上的,比如冷鏈、物流倉儲、運輸等等。

如此對比,巨頭佈局下的社區團購之所以擴張迅猛、出招快,正是源於自身供應鏈的強大。

7月7日剛成立“優選事業部”、進入社區團購賽道的美團,截至8月1日在濟南已簽約上線超過1600名社區團長,日單量超10萬單。而武漢、廣州也開張在即。阿里旗下的盒馬也是如此:2016年開出首店,如今已然覆蓋了21座城市。

反觀興盛優選,從便利店芙蓉興盛孵化而來,發展至今也僅覆蓋13座城市。

一方面,是由於興盛優選穩紮穩打的緣故;另一方面,便是面向全國市場,供應鏈尚且不能保證次日達的同時滿足客戶需求與品質。

大量企業也和興盛優選一樣有着類似的挑戰;例如在社區團購雲集的長沙、武漢,身兼數個平臺的團長不在少數;而在濟南,部分1000多人的小區,就有8個團長,但有的團長每天訂單不足20個。

地方企業在擴張時可謂寸步難行。

爲了獲取更多的客源,地方性平臺和巨頭企業都是瘋狂補貼。而價格戰之後,社區團購也被烙上了“低價”的標籤。

所以,一旦價格上漲,用戶便會流失去別的平臺;同時價格戰也使得這些中小企業的利潤一再被壓縮,甚至倒貼錢拉新,反而失去了社區團購本該有的低流量成本優勢。

一地雞毛。

內部尚且未安定,外部合併事件也連連發生。

頭部與區域拼團企業之間的併購案在不斷髮生,如十薈團在長沙併購幫你省、美家買菜在石家莊併購鮮樂拼、食享會在臺州併購黃蜂社區等等。

社區團購併購案例

巨頭入場、頭部玩家收割,社區團購戰火四起。

顯然,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只是一剎,用戶消費需求不斷多樣化,更多企業也在做出改變,例如十芸團對團長採取提成式佣金的模式,但說到底,供應鏈能力,纔是社區團購企業發展的核心。

供應鏈背後,是生鮮品質(保鮮、低損耗)、是SKU數量,這關乎一家社區團購企業的售後服務、用戶口碑;未來,當資本趨於冷靜,供應鏈的實力積蓄和精細化水平,甚至決定一家社區團購平臺的生死。

當然,團購本質只是營銷,目前所謂的社區團購,往往是企業連接小區用戶的觸點,意在培養用戶在線上購買生鮮的消費習慣,而當行業紛爭收場後,巨頭和賽道頭部玩家可以利用社區場景和習慣養成的用戶,施展更多商業想象空間。

社區團購開篇後,新商業故事依然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