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利結盟,又因利決裂。在歷史上,政權之間的結盟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爲了自身的利益,當利益之間產生衝突,同盟關係就走向了破裂。羅馬歷史中上演了太多羣雄相爭的戲碼,“前三頭同盟”和“後三頭同盟”攪動起羅馬風雲翻滾,最終屋大維結束了這樣的局面,建立了羅馬帝國。不過羅馬帝國雛形的形成應當要從愷撒和龐培的內戰爭霸時開始算起。

愷撒和龐培本來是同盟關係,加上克拉蘇,三人組成了“前三頭同盟”。不過這樣的三人同盟並沒有結成鐵三角的關係,支撐他們的是利益之間的聯繫。隨着克拉蘇在戰場之上死去,三頭同盟也就變成了兩頭,即愷撒和龐培。表面相對穩固的關係立刻崩塌,兩人之間的爭霸越發激烈。

愷撒畫像

愷撒和龐培成了羅馬國內兩大主要的勢力,不過夾雜兩者之間的還有元老院這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勢力。當愷撒在高盧戰爭中取得勝利,愷撒的統帥之能不僅籠絡了衆多士兵的信任,而且也在羅馬人民心中建立起了極高的威望。愷撒的聲名越盛,元老院就因此越感擔憂,生怕愷撒威脅到自身的權力。所以元老院暫時放下與龐培的矛盾,企圖拉攏龐培,形成與愷撒抗衡的勢力。公元前52年,元老院任命龐培爲執政官。作爲愷撒的牽制力量,也是最大的競爭者,龐培當權也就意味着愷撒面臨着危機。而與此同時愷撒還遠在高盧,對於羅馬的情況還一無所知。所以,安東尼及愷撒的親信立刻奔赴高盧。

龐培影視形象

龐培成爲執政官,並且獲得徵兵而武裝軍隊力量的權力。對於愷撒來說,形勢極爲不利。所以在得知羅馬國內的情況之後,愷撒立刻展開行動。愷撒首先要獲得兵力上的補充,所以他先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佔領了阿里米努姆,這樣就先組建了數千步兵和騎兵的隊伍。愷撒將目標直接瞄向龐培。而龐培也懼憚愷撒的實力,還不打算與之正面相抗。所以在和元老院商議之後,決定暫時離開羅馬城,前往希臘。愷撒的軍隊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愷撒在高盧戰爭的勝利以及他曾在羅馬國內採取的一系列爲政舉措都爲其奠定了很高的威望,因此行軍途中也獲得了很多的支持。在各方力量的相助下,愷撒很快就將整個意大利收入囊中。

高盧戰爭中的羅馬士兵

而後愷撒回到羅馬,打算繼續追擊龐培。愷撒先將攻擊對準龐培在西班牙的軍隊,因爲這是龐培的主力部隊,由龐培的三大部將所率領。在愷撒的圍攻之下,其中兩個部將的軍隊都被遣散或者倒戈愷撒一方。而剩下的瓦羅則率領軍隊撤退到伽德斯城,本來瓦羅已經備足了兵力和裝備,準備和愷撒長期作戰,但局勢卻對瓦羅一方十分不利。當愷撒率領軍隊前往時,沿途的城市都紛紛主動向愷撒投降。局勢完全傾向於愷撒一邊,如果瓦羅再抵抗下去,也終究是個敗局,因此瓦羅也主動繳械。保民官卡西烏卡斯成了西班牙的總督,龐培組建起來的西班牙駐軍以及作戰裝備也都落入愷撒之手。

羅馬士兵

愷撒繼續乘勝追擊,打算在巴爾幹與龐培一決勝負。不過在正式開戰之前,需要先獲得補給的支撐。愷撒迅速登陸伊庇魯斯海岸,佔領了俄利康和阿波羅尼亞。這兩座城市有十分充足的作戰物資以及糧草。有了補給,愷撒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提累基阿姆城。佔據了這座城就能夠充實自己的補給庫,也能夠切斷龐培的補給線,將其逼入困境之中,不失爲一石二鳥之計。但是龐培搶先一步,先到達了提累基阿姆城。等到愷撒趕到的時候,龐培已經搶佔了先機,佔據了有利的地形。愷撒陷入了被動之中,在雙方的幾次交戰中,愷撒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愷撒決定轉變作戰策略先和另一支軍隊匯合以補充兵力。愷撒緊急前往法薩盧,而隨後龐培也追擊至此。

廝殺中的羅馬軍隊

“兩頭”爭霸的法薩盧戰役也就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戰役中,龐培的軍隊規模是遠比愷撒更宏大的,但是愷撒的軍事謀略佔據上風。龐培利用軍隊數量優勢,打算採取前後夾擊的措施將愷撒一舉擊敗。不過針對龐培的排兵佈陣,愷撒心中早已有數。愷撒下令騎兵不要與對方正面抗擊,而是誘敵入圍,遇到敵方攻擊的時候要進行後撤。曾經是同盟,而現在是戰場廝殺的敵對關係。龐培一方率先發動攻勢,而愷撒的騎兵聽從命令向後撤退。龐培一方則步步緊逼,等到龐培的騎兵已經進入了愷撒設計好的包圍圈,愷撒的騎兵也就不再後退,而是向龐培軍隊迎面攻來。與此同時,愷撒事前埋伏的3000步兵也從其後方發動攻勢,龐培的騎兵陷入了前後夾擊之下。龐培的騎兵已經被擊潰,愷撒立刻對其陣型的其它方位發動攻擊,最終龐培的軍隊全線崩潰。

羅馬騎兵(遊戲原畫)

龐培的敗局已定,不過依舊不甘心法薩盧戰役的失敗。龐培率領餘下的部隊打算前往埃及尋求托勒密十三世的支持,因爲其父親就是在龐培的幫助之下才登上了埃及的王位。龐培本以爲可以借埃及的兵力使自己東山再起,但在他剛抵達埃及的時候就被砍殺。至此“兩頭”爭霸也已緩緩落下了帷幕。

不過戰後的餘溫還並沒有隨着龐培之死而散去,愷撒抵達埃及之後,與龐培的爭鬥到此結束,但又陷入了另一爭鬥之中。托勒密十二世的遺囑表明是由托勒密十三世以及其姐姐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共同統治埃及,但愷撒站在了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一邊。這就招致了托勒密十三世及其支持者的不滿,所以愷撒陷入了包圍之中。羅馬軍隊損失慘重,由於增援部隊的及時,愷撒才得以扭轉戰局,經過激烈的交戰,愷撒控制了埃及。

法薩盧戰役

龐培死後,愷撒就成了羅馬國內最強勁的勢力,不過在他還未真正獲得羅馬統治權力的時候,各地的隱患也相繼爆發出來。起義以及軍隊的譁變,都在愷撒的統帥下被很快平息。不過龐培雖死,但他的勢力並沒有因此被全部瓦解。法薩盧戰役之後,龐培的岳父西庇阿逃往北非集結龐培的軍隊。所以愷撒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出兵北非,剷除龐培的舊部。愷撒很快取得北非之戰的勝利,又繼續前往龐培之子駐紮的西班牙。兩方又在科爾杜巴展開激戰,不過愷撒久攻不下,只能另闢蹊徑。愷撒打算圍攻其另一重鎮阿特瓜,以此將龐培的軍隊引到更加開闊的地帶。愷撒計策奏效,很多士兵向愷撒投降。不過龐培之子格涅烏斯保存了主力,率軍撤離。

作戰中的龐培軍隊

但愷撒要真正掌握羅馬的統治權,就必須將龐培的勢力剷除乾淨。所以愷撒主動發起攻勢,決心將龐培的部隊一網打盡,由此孟達戰役打響。其實龐培餘下的部隊已經註定了是敗局,最終愷撒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當愷撒回到羅馬,羅馬的統治權力都已經掌握在了他手中,愷撒也被推舉爲了羅馬的終身執政官。其實這個時候的羅馬已經處在了愷撒的獨裁統治下,共和制已經搖搖欲墜,羅馬帝國的雛形已經逐漸顯現。

準備發起進攻的羅馬士兵

小結

同盟決裂,愷撒和龐培“兩頭”爭霸,內戰之爭中催生出了羅馬帝國的雛形。這是羅馬社會發展所經歷的歷史階段,也是利益相爭之下的必然產物。愷撒和龐培的同盟是因爲雙方需要聯合對方的力量共同抵制羅馬元老院的權力干涉,而走向決裂則是爭霸的慾望驅使。兩者都想獲得羅馬的統治權力,成爲神聖的王者。雙雄之爭中只能有一個勝者,而最終愷撒奪得了寶座。

但在起初,雙方之間的兵力差距較大。可愷撒卻能夠以少勝多扭轉了戰局,除了愷撒自身具有的排兵佈陣的統帥之能,其實最關鍵的是愷撒已經在羅馬建立起了極高的威望。而這一威望的建立離不開高盧戰爭這場改變愷撒命運的關鍵戰役。愷撒行軍之路上,不費一兵一卒就納入了衆多的勢力,所以才形成了能與龐培相抗的力量。得民心再加上愷撒自身的軍事謀略,兩者結合就成爲了爭霸之戰中最強大的利器。而愷撒統治羅馬之後,開始大權獨攬,已經成了羅馬實際上的獨裁君主,是羅馬帝國制的顯現。後期的愷撒也因其暴政而死,不過卻依舊在羅馬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羅馬史上極其關鍵的存在。

參考文獻

《古羅馬》

《愷撒大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