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漾辰0519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爲人父母,總是會期待自己的孩子特別優秀,爲了教育好孩子,他們可以付出很多心血。

可是當他們看到孩子不想學習,想貪玩遊戲的時候就會忍不住生氣指責孩子不思上進。

父母容易生氣,是因爲他們覺得孩子玩遊戲只是浪費時間,毫無用處,而學習可以提高成績。

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把時間用來專心學習,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孩子卻總是不明白他們的良苦用心。

因爲父母爲了孩子自我犧牲了許多,自然也會相應對孩子要求有更高的掌控權,期待孩子聽從他們的安排。

慢慢的,父母分不清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喜歡代替孩子做決定,認爲這都爲了孩子好。

父母一切以孩子爲中心,這是無私奉獻沒錯,然而同時卻也可能在壓制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也沒有誰可以完全擁有誰,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強行塞到孩子的腦子裏。

有所期待挺好的,但應該意識到沒有誰可以完全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因爲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一直贊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好的教育應該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發展道路。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首先要守護好孩子的身心安全,然後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

興趣愛好決定了孩子的基本性格,而良好習慣則可以幫助孩子堅持練習把興趣愛好轉化爲自身能力。

一直覺得孩子的興趣愛好比那些學習成績要重要的多,孩子真正感興趣的知識,他們會自覺刻苦去學習。

不需要爲孩子安排過多的補課補習,把屬於孩子的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尊重他們的自由選擇。

不要害怕孩子會犯錯,也不要害怕孩子會受傷,人都是從錯誤中學會成長,一邊受傷一邊學會堅強的。

當然,也不是完全放手不管孩子。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管何時,如果需要幫助,他們會一直在身邊支持。

當孩子懂事以後,無論家庭情況如何,父母要坦白的和孩子說清家裏經濟狀況,教會孩子理解父母的能力界限。

無需隱瞞,大大方方告訴孩子父母現階段能夠爲他們提供什麼,不能夠超支消費什麼,使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

越是普通的家庭,越要趁早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讓孩子知道家庭的消費水平,避免和別人各種無必要的攀比浪費。

偶爾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家庭事務的處理方法,聽聽孩子心裏的想法,不僅可以促進溝通還培養孩子的合作思維。

當孩子提出建議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合理的則採納接受,不合理的則委婉告訴原因,一起商議更好的辦法。

因爲一家人相互尊重,孩子也能夠暢所欲言,這樣孩子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見,並且學會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如此一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身教言傳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獨立,教育出自尊自強、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好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品質,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更爲重要,這些纔是教育的精髓,是孩子以後去創造未來的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