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機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

街機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

我見過騎馬、駱駝和遊樂場,對許多北方人來說,這一定是一件新鮮事。

事實上,拱廊是東南沿海城市的特色建築,它經常出現在街道的兩邊,在房間的一樓外將額外修建一條走廊,以覆蓋門前的人行道,在許多南方人看來,這條走廊就像在人行道上騎行,因此得名。

拱廊不是中國傳統建築,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築,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神廟,當時人們放棄了磚混結構,而是大膽地用柱子支撐起來,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廟堂,與磚石結構相比,立柱之間的空間不僅增加了寺院的內部空間,而且最大程度地引入了光線,使寺院內廳更加神聖莊嚴。

雖然古希臘文明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消失,但這種廊道式的建築特色被歐洲人所採用,在後來的發展中,它逐漸融合了哥特式建築和巴洛克建築的特點,並變得更加多樣化,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英國人不僅把大炮的硝煙帶到了世界各國,還把各種歐洲建築風格帶到了當地,包括我們剛纔提到的拱廊。

至於東南亞的炎熱氣候,新來的人很難適應炎熱的氣候,因此,當時的殖民者爲了解決日曬問題,鼓勵人們在沿街修建連拱廊,通過迴廊將沿街的人行道遮蓋起來,以防日曬雨淋,從那時起,拱廊建築開始在東南亞流行起來。

19世紀末,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許多人迫於生計壓力,開始到南陽打工,因此,這種獨特的拱廊建築被引入中國,隨着國內通商口岸的開放和租賃的建立,街機開始出現在沿海各大城市,成爲城市建築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拱廊建築特色

沿街有許多拱廊建築,一般爲二至三層,一層爲商鋪,二層爲住宅,從建築結構上看,連拱廊的二層比一層更突出,下部用柱子承重,以達到穩定的效果,沿街建有多個連拱廊,大量回廊依次相連,形成一個“避風港”和“遮陽棚”,方便行人出行,不要小看這個小優勢,要知道,在多雨晴朗的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影響人們去購物的主要因素是天氣。

這樣,以拱廊爲主的商業步行街將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購物,商機不斷。

儘管連拱廊的立柱看起來更加多樣化,但可以發現,其中許多仍然是傳統的羅馬立柱,包括矩形立柱和更明顯的圓形立柱,拱廊的窗戶沒有固定,其中許多都融入了哥特式建築風格,如平行的垂直線條和優雅的拱形。

通過這一特徵,我們也可以初步判斷騎樓第一代業主的國籍,如果它是一個有垂直線和拱形窗戶的拱廊,它的原主人應該是一個住在中國的歐洲人,如果連拱廊的窗戶仍採用中國傳統設計,則說明拱廊最早的主人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人。

除了柱子和窗戶,建築物頂部的女兒牆(見注1)也是拱廊的一個特徵,傳統的歐式拱廊常添加羅馬漩渦裝飾和優雅細緻的希臘雕塑,而中國建造的拱廊則往往在女兒牆雕塑中融入中國建築元素,如蝙蝠(象徵五福)、石榴(意爲多子)、梅花和喜鵲(象徵幸福),在中國農村,這種花籃經常出現在街機建築中。

此外,與中國傳統的女兒牆不同,連拱廊的女兒牆更加鏤空,穿插着裝飾性雕塑和多個圓形空腔,這樣既增加了美觀,又減少了颱風對建築物的破壞,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

中國著名的騎樓

19世紀末,隨着洋務運動的實施,各地開始興建西式工廠和洋樓,張之洞(1884-1888),當時是廣東和廣西的總督,開始在廣州建造拱廊,指的是中國的街道上的拱廊,中國當時已經成爲英國的殖民地,由於街機的功能非常適合街邊商鋪的發展,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大量的街機開始興建,直至成爲廣州的一大特色,因此,如果你想看中國的拱廊建築,最好的旅遊目的地是廣州。

然而,由於上世紀90年代廣州地鐵1號線的建設,引進的開發商開始大量拆除商業用舊騎樓,對廣州的騎樓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好在《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出臺不久,作爲嶺南建築文化特色的廣州騎樓得到了妥善保護。

除了大城市沿街建造的許多騎樓外,許多建於20世紀初的東南沿海地區的住宅樓也能找到騎樓的特點,例如,中山市翠亨村的紅色兩層樓房,從外圍的走廊和柱子上可以判斷,這是一座西式的拱廊,它的設計者是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他二十多歲出頭,經常往返於廣州和澳門之間,在目睹了這些新奇的拱廊建築後,他利用翻修家園的機會,大膽地將西方建築元素融入其中。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迴廊內的窗戶,我們會發現,雖然建築的外部是典型的拱廊,但內部仍然是一箇中式客廳,原來,孫中山先生用這個拱廊當“西服”,把“中國心”包裹在裏面。

1898年,張之洞在廣州大力倡導修建騎樓十年後,提出了著名的“中體西用”的觀點,對近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拱廊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哲”是人們回首歷史最好的“燈塔”。

注1:女兒牆,又稱壓檐牆,是一組圍繞建築物屋頂的低牆,由於不同的建築物都有合適的女兒牆,所以沒有特別嚴格的定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