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禎皇帝朱友堅自縊身亡,因此,統治中國276年的明朝滅亡了,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人說是明末政治腐敗造成的,也有人說是農民起義造成的,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最致命的原因是崇禎皇帝在位17年,明朝的自然災害持續了17年,不僅有大旱,還有瘟疫。

1644年,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禎皇帝朱友堅自縊身亡,因此,統治中國276年的明朝滅亡了,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人說是明末政治腐敗造成的,也有人說是農民起義造成的,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最致命的原因是崇禎皇帝在位17年,明朝的自然災害持續了17年,不僅有大旱,還有瘟疫。

據《漢南徐軍》記載:“從崇禎元年起,陝西省發生大旱,光禿禿的土地上千裏,不長青草”,每年陝西大部分人因乾旱而流離失所,沒有食物,人們在山裏爭草,草喫完了,樹皮就剝下來喫了,樹皮喫完後,它們只能喫觀音土,最後,他們死於腹脹,當時,路上到處都是人的遺骸。

此外,明末發生了一次極寒的氣候災害,全國年平均氣溫低於現在,被稱爲“明朝小冰期”,夏季發生了嚴重的旱澇災害,而冬季則極爲寒冷,不僅北方下雪,江南氣溫也異常,河水結冰,連福建、廣東等地都在狂雪。

根據南北相關史書記載,明代災禍的徵兆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時期,萬曆十三年,這一點開始顯現,有強時有弱,1600年前後突然加劇,到崇禎時期達到災情高峯,極端寒冷天氣導致糧食減產,北方嚴寒普遍將降雨區域南移,全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災害。

“小冰河期”不僅影響了農業,而且成爲戰爭的導火索,持續乾旱導致草地退化,北方少數民族爲了生存,經常向南方掠奪物資,廣泛的戰爭和饑荒摧毀了明朝的統治。

乾旱肆虐,瘟疫接踵而至,崇禎十六年夏秋,黑死病的爆發逐漸演變爲肺鼠疫,它首先在山西爆發,然後蔓延到首都地區,同年8月,天津爆發肺鼠疫,每天有數百人感染,一些家庭甚至因此死亡,首都的死亡率在40%左右,甚至更高,城市已經沒有空間了,崇禎十七年秋,瘟疫向南蔓延至六安府,最終,瘟疫蔓延到中國北方的幾個省份,造成至少1000萬人死亡。

瘟疫、旱災、蝗災和戰爭使明朝處於十分脆弱的狀態,朝廷自然無法抵擋清軍南進,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場持續了數年的瘟疫卻在清朝順治元年後消失得無影無蹤,它似乎從未出現過,華北各地天氣良好,經濟生產已開始恢復,也許明朝的滅亡是上帝的旨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