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既祭拜天地。封,就是用土筑起祭坛向上天祷告,帝王禀报自己的功劳。禅,就是在山脚等地开辟祭祀的场所,向大地禀告帝王的成就。

这是我国古代最高的祭祀大典,只有功劳巨大帝王才能举行这种活动。《管子》里就记载,早在夏商周那个远古的三代时期,封禅大典就已经存在。

虽然帝王们曾经封禅过的山,不仅是泰山。比如武则天就封过嵩山,有些传说认为,在上古时期,曾经有七十二位帝王曾经在不同的山中举行过封禅大典,这其中就包括舜和大禹。

不过有详细记载的封禅大典,从秦始皇开始的泰山封禅。作为五岳之首,泰山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所以在泰山举行这项最重要的祭祀大典,才能更好的和上天沟通。

自嬴政开始,共有七位皇帝曾经在泰山封禅。秦二世有意无意的被忽略,只是语焉不详的记载他也到泰山留下过石刻。所以人们一提起泰山封禅,往往只说六位帝王。

自宋真宗封禅以后,再也没有帝王在泰山封禅了。哪怕是明清时代好多帝王都曾经到过泰山举行祭祀活动,但谁都没有再提封禅的事儿。

据说曾经有大臣建议朱元璋封禅,老朱干脆就把提议的人给宰了。朱棣来往于南北两京,路过泰山时也有人建议他封禅,他理都不理,好在没杀人。

这里面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宋真宗破坏了封禅的神圣性。

在他之前的几次封禅中,都是因为帝王有了巨大的功业,取得了封禅的资格。

司马迁认为,一个皇帝要拥有封禅的资格,得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新王朝替代旧王朝,并且实现大一统。二是大乱之后,帝王经过努力,实现天下太平,最好还得有开疆拓土。三是在国家富强的时候,出现一些重大的祥瑞事件。

宋真宗之前五位震古烁今的皇帝,举行封禅的时候,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几百年战乱。

汉武帝完成文化大一统并且击溃匈奴,开拓辽东和西域,疆域广大。

光武帝让天下重新安定,恢复大汉尊严。

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最大。

而唐玄宗封禅的时候,已经实现了开元盛世。

只有真宗皇帝,檀渊之盟从法理上彻底丢了传统汉地幽云地区,还得给辽国钱。这实在是没法和前几位比,他纯属丧事喜办,打肿脸充胖子,彻底破坏了封禅的神圣性。所以后来的帝王,哪怕成就巨大,也不屑为之,因为不想和他相提并论,感觉丢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皇权越来越巩固。帝王已经不需要封禅这种活动来表明君权天授的合法性,来加强自己的权威。

这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从秦代有明确的宰相,到汉代的三公分权,又到隋唐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到了宋代复杂的官制时代,宰相已经是完善的群相制度,再也没有能挑战皇权的独相存在的法理基础。

朱元璋干脆废了宰相,后来无论是内阁首辅还是清代的军机大臣,从法理上来说,只是帝王的秘书班子。

另一种说法是随着儒家的发展,古代的神秘学谶语之类,彻底失去了市场。

儒家已经从哲学上完善了如何解释帝王权威的理论,再也不需要玩弄什么神神秘秘的玩意,比如封禅。

同时,越来越完善的官僚阶层,也用不着封禅这类活动来取得什么更大的收益,因此他们反对。

有一种说法倒是挺有趣,这种说法认为,前几位封禅的帝王,封禅后国力都出现了衰退,有的甚至出现了战乱,所以封禅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比如秦始皇封禅后,两代皇帝后秦朝就被推翻。

汉武帝封禅后,国力衰退,要不是霍光,西汉早就完蛋了。

唐高宗封禅后,自个老婆把老李家杀了个精光,还夺了李家天下。

玄宗封禅后,安史之乱就来了,大唐进入转折点。

宋真宗,好吧不提他,大宋也就那鸟样,周围各国都揍得弱宋喊爸爸。

这之后帝王们一看,这封禅也不咋地。也许是过满则溢,还是留一点余地好,别搞这种牛皮哄哄的向上天炫耀的事儿!

不过,分析一下那六位皇帝的封禅过程,似乎里面还有那么一点时局上的考虑,不单单是炫耀自己的功劳。或许,政治上除了证明自己得到老天垂青之外,还有其他考虑。

而这考虑,可能是针关东地区的局面,有意识的拉拢关东势力。

一、始皇帝封禅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了齐国,始皇帝完成了统一大业。两年后,他东巡到泰山,带着文官武将和博士儒生们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并且留下石刻。

封禅的过程中,虽然因为大雨搞得他十分狼狈,遭到齐鲁一带的儒生嘲笑,但他并不惩罚他们,反而是提拔了他们。

图解:秦始皇以及泰山石刻他这么做,实际上是一种震慑和怀柔结合的手段。

毕竟秦朝崛起于关中,文化上和关东有着隔阂,如果不进行分化瓦解,那么各地那种对大秦制度的恐惧和敌意就容易造成巨大的动荡。

函谷关东边,实际上有着三个文化中心,一是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河洛地区;另一个就是以泰山周边为核心的齐鲁儒家核心区;最后一个就是南边的楚文化区域。

这三个地区,楚地反抗意愿最强,只能实行强力的统治,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始皇帝就没有考虑过对他们怀柔和拉拢。

河洛中原地区和秦地纠缠已久,始皇帝显然知道这些人不服他但也不敢造次,可以通过威慑手段压服。毕竟韩赵魏加上苟延残喘的周王,一直以来也习惯了割地妥协,直到被灭。而这一带的文化,比起齐楚两地,更靠近秦,比如法家就是在这一带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能拉拢的势力早就拉拢了,剩下的也不敢带头惹事。

只有齐鲁之地是特殊。这一地区儒学兴盛,并且经商之风盛行,但随着齐国技击之士的衰退,战斗力上可不那么强。想要在这一地区建立稳固的统治,合理的妥协是可以的。

并且,齐鲁之地和中原地区的纷争,并不比秦地少,而和楚国在淮河流域的矛盾,也持续了几百年。这就具备了拉拢的价值,如果认同齐地文化,就可以对中原和楚地形成巨大的战略威慑。

或许,这才是秦始皇选择在泰山封禅的原因,因为可以拉拢齐鲁之地,压制中原和楚地;也可以拉拢儒家平衡法家。如果儒生们后来没有触及他的底线,或许就不会发生焚书坑儒,儒家也能成为始皇帝治下和法家对抗的势力。

二、汉武封禅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泰山,然后进行封禅。这次封禅,可比秦始皇那一次热闹多了,并且儒生们也大力支持。

图解:汉武帝封禅戏剧画轴不过,除了拉拢儒家,他同样也是想震慑关东地区。

封禅前,汉武帝已经完成了独尊儒家的文化一统,军事上卫青霍去病等也横扫了匈奴。这时候,连年的对外开拓战争和削藩行为,极大的消耗了民力财力。而作为承担帝国赋税大头的关东地区,这时候民心已经不稳了。再加上汉武帝迁移关东豪族到关中的行为,更造成了民怨四起。

而关东地区始终离关中长安这一政治中心较远,又不像边塞六郡地区一样感受到政策的好处这时候举行封禅,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在东边封禅,证明汉武帝并没有忘记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下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也是好的。

其次,通过封禅告诉当地人,在东边不是所有人都抱怨,儒家就很支持朝廷政策嘛,你们别太跳。

再次,封禅这么耗费巨资的活动汉武帝都能举行,证明朝廷的人力物力充足,不怕你们有啥想法,反正能压下去。

当然了,拉拢关东儒家等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泰山的特殊地位,可以证明汉武帝对关东文化阶层的重视,有利于平衡对匈奴作战中崛起的军事势力。

三、光武封禅

公元56年,刘秀率领群臣前往泰山封禅。这一次规模也不小,群臣加上军民几千人。

图解:刘秀和众臣

光武帝这次封禅,更多的是怀柔,面向关东地区妥协。

他建都洛阳后,政治核心已经迁移到了关东。虽然他是靠着关东豪族的支持取得的天下,但他也深知豪族对朝廷的危害,所以一直试图打击豪族。

比如他提拔类似强项令董宣这类官员,同时清查世家大族的土地和隐藏的人口等等,直接伤害了豪族的利益。

豪族们曾经建议他封禅,打算用加强他的神圣地位的方式换取政策上能松一松手,但光武帝没有同意。

直到光武晚年,发现地方大族势力已成,实在是削不动了,只能妥协。这才有了封禅的举动。

四、李治封禅

公元665年,李治率领文武以及周边藩国部落领袖,前往泰山封禅。

图解:李治和武后他的这一次封禅,实际上是对关东士族的拉拢,压制关陇贵族。

封禅前,李治和武后实际上一直在打压关陇贵族,和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斗得你死我活。再加上由于关中地区人口密集,生产力逐渐跟不上,大唐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李治和武则天大多数时候是在洛阳度过的。

这时候,关东士族势力的支持,对于李治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不论是政治上和关中对抗,还是远征高丽需要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都离不开关东的豪门。所以,举行封禅,抬高关东地位,也是必然选择。

五、李隆基封禅

公元726年,玄宗从洛阳出发,率领众人前往泰山封禅。这次封禅,还给了泰山更高大山的封号。

唐玄宗的这次封禅,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目的安抚关东。

李隆基在开元时期,大力整顿渭河,改善航运条件,让关中有所恢复。并且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寒门也逐渐崛起。虽说还没到宋代的那种世家消亡,读书人形成新的阶层的地步,但寒门已经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了。

这时候他决定恢复关中的政治地位,利用寒门来制约世家的力量。为何他选关中呢?因为他爷爷奶奶已经把关陇集团整的差不多了,但东边的世家大族力量依然强大。

只是事与愿违,关中地区再怎么发展,经济中心东移南移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他发现自己还无法摆脱东边的政治影响,这时候只能安抚关东势力。

怎么安抚?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那就泰山封禅呗。

后来他还打算华山封禅,继续抬高关中地位,杜甫甚至还写了奏表。只不过最终没能成。

六、宋真宗封禅

真宗的封禅,和之前几位都有些不同。宋本身就崛起于关东,并不需要证明自己在关东的合法性。只不过承认辽国皇帝实在太丢人,这不天有二日了么?那谁最大?就看谁能泰山封禅呗。不过效果嘛,显然不算理想,甚至成为笑柄。

总结

通过几位封禅的帝王,我们发现,几个朝代除了宋以外,都是以关中为政治中心。帝王们考虑的,就是沿着黄河东西走向的政治局势。或者是光武帝这样与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秀的合法性之一就是继承西汉嘛!他就算把政治中心东移,也是需要关东的承认的。

可以这么说,正因为他们有安抚关东,拉近关东和政治中心的联系的需求,所以才进行封禅活动。通过封禅,可以从文化上肯定关东的地位,又可以从军事上政治上震慑关东。

图解:关中和关东地缘至于明清的帝王们,就没有这种政治需求了。明代经济政治重心都在东边南边,本身统治集团也崛起于这一带,合法性妥妥的,不用搞泰山封禅这种费力的事儿。

清代嘛,关外崛起,政治中心也是南北,而不是东西方向,封禅的需求也就没有了。

当政治布局从东西变成南北,封禅也就成了鸡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