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絕對是諸兵種中的貴族,隨手一件武器都是驚天動地的高大上。不論是巨大的艦炮、疾馳的飛機、呼嘯的導彈,還是隱蔽的魚雷,出場都自帶光環,疾風烈火煞是威風。

然而再牛的艦隊,遇到一個灰不溜秋的傢伙也會如小媳婦般戰戰兢兢,這就是水雷。

你想啊,一船人歡聲笑語,喫着火鍋唱着歌,突然就被水雷給炸了……多麼可怕!所以水雷一定要剿,沒有水雷的日子纔是好日子。

水雷是最古老的海戰兵器之一。早在16世紀中國人就發明了“水底龍王炮”,用一個封閉的木箱裝火藥和拉索攻擊敵船。明朝戚繼光將軍曾多次用水雷痛擊倭寇。

200多年後水雷纔在西方海戰中登場,1769年俄土戰爭中,俄軍用漂雷炸燬了土耳其浮橋;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中,人們用啤酒桶裝炸藥向費城的英軍艦隊發起攻擊,史稱“小桶戰爭”。

水底龍王炮

隨着歷史發展,水雷品種越來越多形成一個龐大家族。按水中位置不同分漂雷、錨雷和沉底雷。按引信原理不同,分觸發、非觸發(音響、水壓、磁性、重力、智能)型水雷。還有自航、自導、火箭助推等各種先進水雷。

漂雷在水面上隨波逐流。錨雷由雷體、雷錨、雷索組成,通過調節雷索長度使雷體停留在水中,攻擊敵船水線部分。沉底雷在海底靠水壓損傷船體,因衝擊波傳播距離近,多在淺水區使用。

漂雷、錨雷、沉底雷、自導水雷等

各種引信隨戰爭需求及科學發展不斷發展,早期用機械引信和觸發引信。觸發引信中硫酸與混合物反應產生明火引爆水雷,水中可靠性差,也不安全。

1812年,俄國工程師帕維爾謝林用電路引爆了一枚水雷。1862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明了“赫茲觸角”,成爲標準引信之一。

水雷上有多個鉛觸角

“赫茲觸角”內藏着一個未激活的電池,有鋅片、碳棒和玻璃管中的電解液。水雷上有多個鉛觸角,艦船碰到就會打碎內部的玻璃管流出電解液,電池產生電流起爆。

玻璃管破碎後產生電流,引爆水雷

1904年日俄戰爭是現代水雷戰的開端,雙方爲爭奪旅順口展開了激烈的布、掃雷大戰。俄軍5艘、日軍11艘艦艇沉沒,俄太平洋艦隊司令馬卡洛夫上將也葬身其中。

一戰時,佈雷成爲各國攻防的重要手段。進攻時,投到對方港口和航道限制進出;防守時,則擺在自己家門口阻滯進攻。

1918年5月,爲阻止德潛艇進出大西洋,英美兩國用7萬枚水雷從北海設得蘭羣島到挪威佈置了長達370公里,史上最大的“北海大雷障”。可惜水雷質量不太好,加上德軍知曉位置,未能有效阻止潛艇進出。

1918年“北海雷障”的分佈圖

轉眼到二戰,水雷再次登場,英德間的水雷大戰極大促進了技術發展。

1939年9月,德軍在泰晤士河口布雷,英軍趕緊去掃,結果啥也沒發現。英軍以爲敵人虛張聲勢,照常出航,結果17艘艦艇被炸傷。這可把英國人嚇壞了,丘吉爾首相也大發雷霆。

德軍的磁性水雷

好在英國人運氣不錯,幾天後一架德機不慎將新水雷扔到泥灘上。英國人拆解後明白,原來德軍投的是新型磁性水雷,老式掃雷具當然掃不到。

磁性水雷中有一個磁針,艦船製造中會產生磁性。當船身經過時就像一個大磁鐵吸引磁針偏轉,強度足夠時就接通電路爆炸。

磁性水雷原理

其實英國人也在研究磁性水雷,只是進度沒德國快。所以很快找到應對方法,用船拖着電磁線圈去主動誘爆。甚至在飛機上圍個大線圈,在20米低空飛行引爆。

惠靈頓轟炸機上的電磁線圈

德軍看英國人找到反制方法,回手又拿出另一種水雷。1940年8月德軍又佈雷,英軍拖着電磁線圈一無所獲。幾天後接二連三炸船,丘吉爾又急了。

2個月後英國纔得到一枚新式水雷,拆解後發現是聲波引爆。它有聲引信,能“聽”到船舶航行發出的噪聲。於是英國人又造了音響掃雷具——用一個大鐵錘敲擊振動板,模擬艦船噪聲誘爆水雷。

一枚博物館裏的音響水雷

德國人很生氣,又研製更難清掃的水雷,結果就是1944年的大魔王——蠔雷。

這可不是一般的水雷,是模仿牡蠣對水壓極其敏感的原理,由船舶航行引起水壓變化引爆的。它清掃起來非常困難,直到今天也沒什麼高效方法。

時值諾曼底登陸,德軍在沿海大量佈雷,爲盟軍開啓了“地獄難度”模式。盟軍無計可施,只能仗着掃雷艦和人命硬掃,前4天就有29艘軍艦被炸沉。

水壓水雷原理

希特勒下令投放剛研製的蠔雷,盟軍只能組織敢死隊,用一些舊軍艦硬趟,又派出100多個蛙人小組下水清掃,才終於開出一條航路。

幸虧事先情報工作出色,導致希特勒誤判登陸點。若在諾曼底投放更多蠔雷,盟軍損失將更加慘重。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也在長江上大量佈雷,毀傷日艦300多艘。使日軍始終不敢將長江作主要運輸線,只能從陸路運輸,延緩了速度。

把日本人困死

到二戰末期,日本窮途末路卻還在垂死掙扎。盟軍決定用水雷封鎖,發動“飢餓戰役”,摧毀抵抗意志。

1528架次B-29轟炸機投下1.2萬枚水雷,將日本圍得水泄不通,海上交通癱瘓,食品供應幾乎斷絕,700多萬人餓得嗷嗷叫,對促使其無條件投降起到重大作用。

B-29轟炸機佈雷

二戰是人類使用水雷的巔峯,累計投放80多萬枚水雷,炸燬各類艦船3700多艘。

二戰後水雷發展並沒有停滯,而是隨科技發展迅速提升,出現了可編程智能水雷、自航水雷、自導水雷、核水雷、重力引信水雷、自掩埋水雷、聲吶浮標水雷、集束式水雷等多種型號。

老式水雷威力大、價格便宜、壽命長,但是缺點也不少:

1、機動能力差,只能守株待兔等船經過。作戰半徑小,需要大量佈雷組成雷陣,浪費人力物力。

2、進攻佈雷時要深入敵方,很危險。水雷隱蔽性差,容易被發現和清掃。

3、水雷性能單一,效率低,入水後不分敵我、六親不認。抗掃性差,容易誘爆,引信虛警、誤動和無效率高等。

所以現代水雷進行了大幅改進:

1、採用複合引信、智能引信,大幅提高效率。

智能引信中有微型芯片,可以識別目標,判別大小和航速,選擇最佳起爆點。能讓我方艦艇通過,不讓敵方艦艇過;讓小型艦艇通過,不讓大型艦艇過;在某些時間過,其他時間不能過等等。

2、機動性大大增強。

現代水雷還長出“大長腿”,可自主奔赴雷區攻擊目標。一枚自導水雷作戰半徑數千米,控制海域相當於二戰的數百枚錨雷。

自航水雷奔赴戰場

自航水雷由魚雷改制而成,可在遠處發射自主航行到指定區域沉底隱藏。如美國MK--67自航水雷,最遠航程達20千米。

自導水雷則在內部藏一枚輕型魚雷,不但能跑還能制導,主要用於反潛。如MK-60 自導水雷戰鬥部就是一枚MK-46輕型魚雷。

MK-60自導水雷反潛過程

蘇聯的KPM火箭上浮水雷使用火箭助推,布深200~400米,上浮速度達100節。20秒擊中目標,哪艘軍艦跑得了?

美國“快速打擊增程精確制導水雷”甚至爲水雷裝上了滑翔制導套件,從空中滑翔數十公里後入水隱藏,爲航空佈雷帶來了革命性變革。

插上翅膀的GBU-62B(V)1水雷

3、隱蔽性、抗掃性大幅提高。

智能引信抗掃性很強,一般的誘騙很難引爆。甚至有專門炸掃獵雷艦的水雷,當真是狡猾無比。

現代水雷外觀也不是灰溜溜的圓球,而是注重與周邊環境融合。有些外表用彈性材料,看起來像岩石,還能減少聲波反射,使探雷滅雷系統難以發現。如瑞典博福斯公司生產的“羅肯”沉底雷就是扁扁的,像個大石頭;意大利“曼塔”水雷爲錐形,主炸登陸艦。

瑞典“羅肯”沉底雷

自掩埋水雷可以抽吸泥沙堆到頂部,像海底動物一樣遁入泥中,只伸出探測器,壞的不要不要的。

各種水雷平時看不見,關鍵時刻卻作用巨大,是弱國對付強敵的得力幫手,所以被稱作“窮國的戰略武器”,與地雷異曲同工。

海灣戰爭中,伊軍面對多國部隊幾無還手之力,水雷卻屢建奇功。伊軍在海灣中投放了近1300枚水雷,先後炸傷了美國“的黎波里”號兩棲攻擊艦、“普林斯頓”號巡洋艦等4艘大型戰艦。

炸傷“的黎波里”號的伊拉克自制水雷

就算美軍世界最強,武裝到牙齒,面對雷陣也一籌莫展。猶豫2個月後只能放棄從科威特沿海登陸,另選它途。

水雷好、水雷妙,水雷效果呱呱叫!強國自然對此恨得牙根癢癢,想盡辦法清除它。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可水雷哪有那麼容易清除?它天生就易布難掃,沒兩把刷子可真不行。

掃雷主力是掃雷艦和掃雷具,分接觸與非接觸型。對於錨雷,可用掃雷具上鋒利的割刀或爆破筒割/炸斷雷索,逼雷體浮出水面,再用機槍艦炮清除它。漂雷則用網式掃雷具拉到岸邊銷燬。

截割掃雷具掃雷示意圖

非觸發水雷就難了,要模擬艦船物理場誘爆,遇上智能水雷要靠幾分運氣。所以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掃雷已不能滿足需要,更先進的獵雷艦應運而生。

掃雷重點在引爆,獵雷則類似“活捉”,用各種手段識別定位,再將其逐個消滅。

獵雷艦有精密的獵雷聲吶,不用像掃雷艦那樣進入雷區。鎖定水雷後派遙控小艇或遙控滅雷具去炸燬,能對付各種引信,只要發現就能消滅。

法國ECA集團的PAP 104 Mk5型反水雷系統

1972年,法國率先研製出PAP104滅雷具。如今在各國快速發展,已經與掃雷融合,成爲既能發現、也能掃除的掃獵雷艦。

直升機興起後成爲掃雷好手,速度快效率高,但受環境制約大、續航短,所以仍是掃獵雷艦的補充。

MH-53E海龍直升機拖着掃雷具

近年來氣墊船顯現出巨大優勢,航速快能迅速趕到雷區。全墊升氣墊船能全部離開水面,各種水雷都無可奈何,就算炸了對它影響也不大,所以倍受重視。

二戰後還出現過一種獨特的“破雷艦”,如勇士般趟平水雷。其船身加強,水線下隔艙很多,內填泡沫,裝備多套動力,船身多處受損依然能正常航行。美國造過幾款,後來也不發展了。

總之,水雷貌不驚人,遠不如導彈、魚雷矚目,卻是海戰中不可替代的中堅。在很長時間內仍是海戰三大難題之一(反導、反潛、反水雷),反水雷一方還有很長道路要走,需要繼續努力。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