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在廣元利州區北街,一條小衚衕的盡頭,坐落着四川省豫劇團一座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劇場。在這裏,採訪組先後對馬和平、劉傳蓮、王衛黨等藝術家進行了專訪。這是河南廣播電視臺“黃河流域省份融媒體大型系列採訪”第二站走進四川廣元的第四天。

00:22

▲ 採訪花絮

回憶當年的輝煌,老演員馬和平眼睛裏閃爍着光芒。他1977年入團,專攻文武小生,到劇團演的第一個戲是《朝陽溝》。那個時候豫劇團的演出總是一票難求,觀衆真的是熱情,經常是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買到一張演出票。演員們常常一天演出三場。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豫劇團在最艱難的時候排出了兩個叫好又叫座的大戲《陳世美喊冤》和《武則天外傳》。《陳世美喊冤》在成都錦城藝術宮公演的時候,引起了極大轟動,後來《陳世美喊冤》還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搬上了銀幕,拍攝成了戲曲電影。在戲劇最艱難的時候,豫劇團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得益於政府的扶持以及演員們在困境中的探索和堅守。

馬和平

從戰火和坎坷中走過來的四川省豫劇團,在“5·12”地震中,重新裝修不到一年的劇院卻遭遇了滅頂之災。舞臺正中的房頂全部塌下來了,觀衆席那邊的牆壁也倒塌了,整個劇院毀於一旦。歷經“5·12”地震的洗禮,排演了大型現代豫劇《娘》,完成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涅槃。《娘》劇中母親的首位飾演者劉傳蓮回憶說,該劇彩排和首演的幾場,場場爆滿,無數觀衆在劇場灑下了熱淚。這出戏演繹了人間真情,母子情、夫妻情、婆媳情,是一出深度解構孝道文化的好戲,演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裏。隨後幾年推出的《父親》也在第三屆中國豫劇節中榮獲劇目獎、演員金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劉傳蓮

把豫劇在四川傳承下去,發展下去,就是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這如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樣重要。保護和傳承傳統戲曲,不僅需要專業人士的堅守,更需要培育戲曲的土壤。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進入劇團的王衛黨接受採訪時說到,退休後還經常哼哼梆子腔,解解鄉愁。只有非專業人士也會哼上幾句,只有非戲迷也願意看幾次演出,戲曲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生存。

王衛黨

00:27

四川省豫劇團原業務團長季寶善夫婦盛情款待採訪組喫餃子

由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黃河岸邊的梆子聲”融媒體系列採訪活動,將歷時180天,深入到青海、甘肅、陝西等8個省份,對戲曲文化在當地的發展演變歷史,以及現狀進行採訪梳理,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通過融媒體平臺分發,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進一步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