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全國影線復工,那麼最火的電影是哪一部?

目前看應該是《八佰》,截止到8月25日,電影《八佰》的票房已經累計突破10億,這在抗戰題材電影中絕對是一枝獨秀。

電影《八佰》的宣傳海報

而電影本身而言,場面宏大,也展出了國產戰爭電影的進步,不過從劇情而言又稍顯曲折複雜,讓很多對這段歷史不是十分清楚的影迷出現疑惑,以至於筆者在觀影后,認爲有必要寫一篇關於四行倉庫抗戰真實歷史的科普,對大家在觀影時有所幫助。

Q:《八佰》電影中的四行倉庫爲什麼叫做四行倉庫?爲何會成爲國軍在上海最後的陣地?

A:四行倉庫位於上海的閘北地區,與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僅僅相隔一條蘇州河,而且臨近進入公共租界的垃圾橋。是當時大陸銀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等四家銀行聯營的倉庫,而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正式爆發後,由於該倉庫堅固,而且臨近租界區,曾被作爲當時72軍兼88師的司令部所在地,因此有大量的糧彈儲備。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抗戰國軍敗局已定,國軍計劃從上海撤退,但是蔣介石計劃由88師繼續固守上海,展示國人繼續抗戰的決心,而當時88師師長孫元良(這位孫元良後來成爲國軍高級將領,2007年在臺灣去世,他有一個兒子比他有名,那就是著名影星秦漢。),向老蔣提建議。他認爲88師固守上海的軍事意義已經不大,如果爲了政治意義,可以選擇88師一部分軍隊固守上海,這樣損失也會更小。

於是88師的一部被留守在上海,他們防守的陣地就是臨近租界,而又十分堅固的四行倉庫,這場戰鬥其實從最開始,就是爲了向世界展示的中國抗戰決心,政治意義遠遠大於軍事意義。

四行倉庫所在位置

Q:電影《八佰》中參戰的哪一支部隊,參戰的士兵共有多少人?

A:參戰的部隊是國軍72軍88師524團第一營,有三個連,總數有400多人。由於四行倉庫臨近公共租界,上海淪陷後,大量難民湧入租借,而國軍在四行倉庫的堅守引起當時國內外媒體的關注,而在向公共租界撤入傷兵的過程中,當時524團的第一營營長楊瑞符告誡傷兵,如果有人詢問倉庫內的軍隊人數,就要對外宣稱是800人,而當時撤往租界的傷兵,也確實按照楊瑞符營長的指示,結果經過國內外媒體報道後,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開始名聞天下,於是也就有了今天的電影的名字《八佰》。

Q:四行倉庫保衛戰持續多長時間?到底有多大戰果?

A:實際上四行倉庫保衛戰僅僅持續了4天多的時間,從1937年10月26日上午開始決策固守四行倉庫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31日凌晨,共持續了四天四夜,先後擊退日軍6次進攻,擊斃日軍200左右,摧毀日軍戰車2輛,我軍傷亡37人

Q: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國旗是從何而來?

A:電影《八佰》中,在倉庫的樓頂飄揚着國旗,爲了保衛國旗,國軍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飄揚的國旗極大的鼓舞了租界內的國人信心,也向世人揭露了日本的無恥。在真實的歷史中,四行倉庫也確實升起了國旗,讓圍攻的日本人氣急敗壞,不過最初固守四行倉庫的守軍並沒有準備國旗,而在戰鬥打響後,士兵們的英勇抵抗鼓舞了租界內的國人,當時一名叫做楊慧敏的小姑娘,從租界內找到一面國旗,然後纏在身上,然後勇敢的遊過蘇州河,來到戰火中的四行倉局,獻上了國旗,而守軍也用兩根竹竿連接起來作爲臨時旗杆,將國旗升起。

向四行倉庫送旗的楊慧敏

Q: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初衷的是什麼?是否達到的預想的效果?

A: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而最初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初衷,是集合當時國軍精銳,摧毀當時日軍在上海的駐軍(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本獲得了在上海虹口、楊浦地區的駐軍權),以此來保衛南京及江浙地區的安全,爲此老蔣集合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主力,然而戰局的發展未能如願,最終由進攻打成了防守,最後連上海也丟了。

而在此情況下,爲了能保住一些顏面,給國人抗戰以信心,向世界展示中國抗戰決心,同時也爲了在1937年11月初國聯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會議爭取到國際社會的同情。

於是與租界一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這樣展示在了公共租界的世人面前。雖然並沒有引起英美等國對於中日戰爭的干預,但是也確實讓中國人的抗戰直接展示給了世界,也鼓舞了國人的士氣。

Q:爲何四行倉庫的守軍最終選擇了撤退?

A:截止到1937年10月30日,四行倉庫仍然完全掌握在國軍手中,當時的守軍仍有各類輕重機槍子彈4萬發,手榴彈、炮擊炮彈400多發,而包括謝晉元在內的軍官都認爲繼續堅守幾周應該問題不大。

但是蔣介石卻要求他們在當晚進行撤退,因爲儘管當時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聯及英美大國干預日本侵略,但是顯然英美並不願意參與進來,而四行倉庫的戰鬥通過租界內外國媒體報道,也轟動了世界,蔣介石認爲也算是達到一定宣傳效果。

重要的是,四行倉庫臨近租界,當時租界害怕四行倉庫的戰事持續和擴大會殃及於租界內的“友邦人士”,因此也不斷向蔣介石施壓,要求將守軍撤離,最終老蔣下令守軍撤入租界。

Q: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指揮官是誰?當時是什麼官職,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A:當時留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指揮官是中校團附謝晉元,中校團附上官志標、524團第一營少校營長楊瑞符。電影中謝晉元被稱爲團長,實際上當時他僅僅是團附,連個副團長也不是,團附是舊軍隊中特殊職位,類似於團部工作人員,職級比營長高,已經進入“團班子”,相當於團長“助理”,但卻不是團內的正式官職。

1937年10月31日,從四行倉庫撤入上海公共租界的謝晉元才被正式晉升爲上校團長,而當時少校團附上官志標被晉升爲中校團附。

撤入公共租界的傷兵被及時送往醫院治療,但是包括謝晉元在內的沒有受傷的官兵,卻遭到租界內的英軍的繳械,本來按照當時國民政府與英國的協議,四行倉庫的守軍撤入租界後,可以回到國軍作戰序列繼續作戰,然而租界在日本的抗議下,卻違背了協議,他們直接將撤入租界的守軍繳械,但是也沒有按照日方要求,將其移送給日軍,而是將這些守軍軟禁在當時膠州公園內。

謝晉元團長照片

1941年4月25日,謝晉元遭到守軍中變節者郝鼎減等人刺殺,當場犧牲,而上官志標也在刺殺中身受重傷。後來上官志標輾轉回到部隊,1967年病逝於臺灣。

而謝晉元去世後的守軍最後也深陷日軍魔爪,1941年12月8日,就在謝晉元被刺殺7個多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對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佔領了公共租界,這些守衛四行倉庫的守軍還是成爲了日軍俘虜。這些戰士最後被日軍強行分開送往各地戰俘勞工營,有的被送往南京、有的被送往杭州、還有人被送往東南亞和南太平洋。

1942年11月6日在南京的這部分戰士集體逃亡,部分參加了游擊隊,還有部分前往大後方,最後到達重慶的有9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這支部隊的倖存者還有140多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