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兩個:一是迫不得已;二是自願放棄。

原因有兩個:一是迫不得已;二是自願放棄。

曹操本可以用一生贏得漢中,但他最終放棄了。

這不是因爲曹操的懦弱,而是說明曹操才華橫溢,在戰場上戰敗,但在戰略上取勝。

1迫不得已,因爲夏侯給了第一名

夏厚元和張穎都是勇猛的將領,他們的部隊都是優秀的戰士,但都被劉備打敗了,這是曹操沒想到的,因爲在漢中的較量中,曹操佔了很大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政治優勢,漢中長子張路向曹操投降,他沒有向劉備投降,所以曹操在這場戰鬥中是正確的。

第二個優勢是先動優勢,漢中之戰,不是曹操和劉備看誰先跑到漢中插國旗的戰鬥,而是曹操的軍隊佔領了漢中,在主要關口部署了防禦。

第三個優勢是蜀漢的實力較弱,劉備剛剛贏了宜州,有許多事情需要做,鞏固政權,整頓內部事務,安撫宜州士紳,需要時間和精力。

然而,夏厚元被劉備打敗了。

是否如曹操所言:

袁不能使用武力,他在軍隊裏被稱爲“白帝將軍”,他不擅長親自爲總司令而戰?

夏厚元真的是白癡將軍嗎?不可能,這是曹操推卸責任,因爲夏厚元和劉備在漢中工作時,曹操留在關中,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援,曹孟德輕視敵人。

夏厚元是不是因爲修鹿角被曬乾了?這是真的,但只能說帶隊的將軍運氣不好,不能說他是白癡。

如果他真是個白癡,曹操就不會派他去看守漢中。

那麼,夏厚元爲什麼會在關中戰役中戰敗?

因爲劉備玩命,劉備攻打漢中時,被稱爲男子漢之戰,女運,老男人去打仗,老女人運糧草,這是開啓整個宜州,劉備必勝漢中。

因此,在戰略決心上,劉備打敗了曹操。

因此,劉備打敗夏厚元后,逼退曹操也就不足爲奇了。

2主動放棄,因爲關注的是內部事務

赤壁戰役前,曹操每年作戰,與袁紹、五環、南北、荊州、江東作戰,然而,赤壁戰役後,曹操止步不前,有些戰役沒有打仗,有些土地沒有被佔領。

因爲曹操想把工作重心從遠征轉向內務。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雖然早年中原和北方戰事太多,但曹操的勢力並沒有對這些地方進行有效而深入的干預。

另外,赤壁之戰使曹操清醒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形成,統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中原地區非常破敗,需要很長時間來修復,這就需要曹操把精力放在內務上。

而且,這項工作只能由曹操親自完成,其他人做不到,不是曹操解決不了問題,而是曹操不知道派誰去,因爲貴族家庭仍然尊重漢武帝,並不真正尊重曹孟德。

因此,赤壁戰役前,曹操是宰相;赤壁戰役後,曹操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無休止地自封爲官,先是公爵,後是國王。

這跟漢中戰爭有多大關係?這很重要。

首先,即使佔領漢中,曹操也不能攻打宜州,漢中也沒有戰略邊疆的價值,因此,對於曹操來說,漢中只能防守。

其次,漢中涉及大量的能源和材料,關中、漢中被秦嶺隔開,這是曹操物流運輸最重要的考驗;宜州和關中被大巴山隔開,這是劉備物流運輸最考驗的地方,但大巴山比秦嶺好,因此,佔領和保衛漢中的代價是很高的。

曹操佔領漢中的結果是:他想越過秦嶺把物資送到漢中,漢中是前線戰場,關中是後勤基地,曹操想把整個關中都拿出來支持漢中,那麼,關中可能會被漢中拖垮。

劉備佔領漢中的結果是:如果劉備想越過大巴山向漢中運送物資,漢中是前線基地,宜州是後勤基地,劉備想和曹操作戰,那麼宜州可能會被漢中拖垮。

劉備佔領漢中時,曹操能夠抵抗和保衛秦嶺,秦嶺成爲關中的防線,秦嶺完全可以抵抗劉備,原因是秦嶺真的很難走,如果行走方便,諸葛亮、蔣渭早就突破了北伐。

權衡利弊,曹操放棄漢中也許是最好的結果。

三,戰略格局:曹操粉碎劉備

劉備對曹操的評價是“能”,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諸葛亮對曹操的評價是“以兵如孫武”,是這個人太會打架了。

然而,曹操仍然是戰略格局的大師,他主動放棄漢中,在漢中轉移了10多萬人,劉備一片狼藉,這是把所有的矛盾和負擔留給劉備,你自己呢?曹操可以利用秦嶺山脈阻擊劉備虎視眈眈的漢中,秦嶺兵力可達10萬人。

曹操,劉備?

劉備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儘管大巴山很難走,從成都運物資到漢中需要幾千公里,但他必須贏得漢中,因爲漢中是宜州的門戶。

然而,劉備並非完全沒有選擇,他仍然可以做出戰略選擇,關於戰略選擇的問題是:資本在哪裏設置。

劉備選擇了成都,等於把自己封在了巴蜀,從成都到荊州還是關中,都會遇到運輸成本的問題,戰爭中,部隊必須到前線去,物資必須送到前線,然而,從成都運送物資和軍隊非常昂貴。

劉備該如何選擇?劉備應該更有雄心,把首都定在重慶,重慶不僅可以支援漢中,也可以支援荊州,如果劉備定都在這裏,關羽去了麥城,那就不可能了。

因此,在戰略格局問題上,曹操粉碎了劉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