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一切都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只能是站在疫情的角度來思考,包括中國。

疫情帶來的變化主要有三種:一是全球化的阻礙,疫情所到之處,就是封城封路,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文化產業,都需要人羣的聚集,物資的流動,因此都會受到影響;二是經濟衰退帶來的社會危機,特別是窮人的生存問題,如果秩序喪失,經濟將很難重啓;三是新經濟的孕育,比如在家辦公,網絡遊戲等純線上產業,醫療科技疫苗產業。如何危中求機,這纔是最重要的。

而放到中國,這一邏輯如何實現呢?

中國經濟已經在復甦,二季度實現了3.2%的增長,上半年降幅1.6%,其中投資恢復最好,降幅 3.1%,出口也是如此,達到3%,消費還在回落,降幅達到 11.4%,只不過降幅在縮減。與此同時,人均收入在下降到1.3%, 消費價格在上漲到3.8%,就業率也在高位運行。中國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疊加老大難問題依然突出,傳統的投資過大,消費過低的問題,特別是百城房地產上半年價格上漲達到5%,依然在綁架中國經濟。但是,中國經濟恢復已經在全球是好的了,大部分國家依然是負增長。

負增長對中國沒有好處,會影響出口,也會影響國內的投資。投資過大,但是投資收益率越來越小,資產債務比越來越大,也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特別是房地產佔比太大,而汽車消費、文化教育消費等相對更少,壓縮了消費。

投資,往往就是國企做大的問題,因爲大部分投資都給了國企。國企做大,不利於市場競爭,因爲有效率的企業是民企。出口大部分都是民企的貢獻,但是出口也有問題,大部分的競爭力在於價格優勢,廉價的勞動力,惡劣的成本管控,都不利於底層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也有問題,因爲大部分的消費都在房地產,而不是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消費,又會壓減儲蓄率,壓縮國家投資。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經濟就在於取捨,儘量取得一個最大的公約數,讓更多的人受益(包括讓自然環境受益,因爲這意味着下一代人受益),更少的人受損,如此才能夠贏得大家的信賴。

投資出口消費的好處也不可遺忘。投資必不可少,投資意味着信心,對未來的信心,意味着市場擴大。出口意味着國際的競爭力,新市場的擴大,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率。消費,更是意味着經濟有了原動力,經濟發展爲人民所享有,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必然就是更有創造力的生活。

跳出投資-出口和消費的宏觀視角,回到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勞動生產率,價值鏈的層級,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在提高,這才帶來了投資的效率,出口的競爭力以及消費的基礎。但是近幾年也在不斷下降到6.2%, 隨着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的轉移,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勞動生產率無疑很難再次逆轉,而這對出口投資和消費的影響纔是釜底抽薪的。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好的苗頭。價值鏈也從低端向中高端轉移,科技創新水平在提高,特別是tiktok,華爲5G,高鐵技術,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金融等,都是中國技術突破的重大創新。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在增加,受教育水平,特別是職業教育都在提高,但是高等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特別是要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方面發力,才能夠讓人們消費起來,而不是惴惴不安地存款。目前只能說方向對了,但是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如何從債務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向科技驅動型,效率驅動型轉變,在提高工業化水平的同時,提高服務業水平,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疫情來了,但是這個矛盾不會改變,只會更加突出,雖然酒店餐飲旅遊電影業等線下消費的服務業受到了影響,但是金融、保險、證券、遊戲、電視產業等服務業還有很大的潛力。我們需要更大的視野,更慎重的態度,更現代的制度。要知道,第三產業比的不是不是別的,而是價值觀,是文化的影響力,是產業專業度的水平。

美國現在在大撒錢,直接發錢刺激消費,保護企業,用消費穩住經濟,不讓經濟鏈條斷裂。相比於美聯儲的全球金融地位,中國央行沒有那麼大的魄力,我們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埋頭苦幹,面朝大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