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生活:爲生活做減法,爲生命做加法

你佔有的,通常也佔有你。

我們佔有一樣東西的時候,並不代表我們擁有這樣東西。當一個人短視地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當作永遠的私人佔有物,你的身心便會被這些東西所綁架,失去原本靈明通透的本性。

不持有,才能不迷失。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不持有”的生活方式,反而使生活充滿了更多可能與生機。拋去那些我們對於物質佔有的貪婪,以及對於持有多少量纔是人生價值的執着,你纔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內呈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有一個日本電視劇《我的家裏空無一物》,女主角麻衣扔掉了家裏90%以上的東西,將各種物品縮減控制在最低需求,60平的房子卻可以在地上打滾,極簡乾淨純粹的生活讓人羨慕。

”不持有“的真正含義,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價值,使之物盡其用。不持有主義者相信,擁有越多,生活越繁瑣,世間萬物,非我所有,當使物盡其用,令其發揮最好的性能而已。這種狀態下,物我互不牽扯,各盡所能,彼此滋養與提升。

足夠少,足夠好。“如非必要,勿增實體”是他們的信條。他們把個人物品的數量降到所需範圍內的最低。功能相似的絕不保留,長久不用的丟棄捐贈。

你並不是物的主人,它只是暫時爲你所用故應改造自己“物”的觀念,當斷則斷,當舍則舍,當離則離。不持有者有着鮮明的生活取捨原則,如日本極簡生活實踐者金子由紀子所說: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不鍾愛的物品,不持有;無法回收利用或轉送他人的物品,不持有;不適合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只買真正需要、真心喜歡的物品。

金子由紀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還提到了養成不持有生活方式的7個習慣:

1、不要

拒絕免費或者附帶的贈品,不要隨意申請會員卡、信用卡等。

2、不買

買東西之前先問問自己“這件東西對我來說真的有用嗎?”告誡自己“這一次先不買”。

3、不存

在物品使用殆盡之前,不要提前購買同類物品。

4、捨棄

及時處理掉變舊或不再使用的東西,扔掉、轉讓或者贈予他人。

5、代替

我們把現有的東西有效地利用起來,不一定是爲了省錢,更重要的是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

6、租借

暢銷書或者期刊可以去圖書館借閱,還可以跟朋友交換,這些無傷大雅。

7、隨緣

不要讓東西的得失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保持隨緣自在的心態反而可能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想法。

那些堅定奉行不持有生活的人,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追求,他們的衣着簡單,三餐樸素,熱愛整理和打掃。他們的愛好不多,不熱衷於社交,絕不盲目浪費時間和精力,而是把自己的體力與精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最有價值的東西上。

他們隨手拿起的東西,就是經常使用的。隨時想到的念頭,就是長久思考的。隨着拿掉的東西越來越多,保留的東西越來越少,他們會越來越清楚什麼纔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他們對“我是誰?”、“我爲什麼開奮鬥”這樣的終極問題保持着旺盛的思考。

正如“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一樣,不持有最終指向的必然是精神世界。最高級的不持有,是竭力保持內在高我的的光明與和諧。當你內在所持有的使命與責任感成爲一道光,充滿你所在空間,這道光不僅可以守護你和你的家人,還會滋養周圍的人與事,彰顯正能量的生命氣場。

不持有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高級的人生修行。當你當下開始不持有的生活,勇敢地捨棄,不拘於物質,不執着於佔有,身心得以斷舍離,身輕如燕,心靈飛翔,人生反而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人這一生,其實你什麼都擁有不了,唯一的使命就是:儘可能地運用世間萬物,全力以赴呈現與昇華自己的靈魂,從而完成精神生命的延續。

讓光明佔領自己,自己就是光明!這就是“不持有”的終極心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