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活洞見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寫這篇文章前,先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話說從前,某人不會說話,一天他生日請客,來了一部分人,某人口中嘀咕到:該來的不來。來的裏面一部分人聽到了,心裏想:我們就是不該來的了,於是就走了。這時,某人急忙地說:說的不是你們。剩下的人聽到了又想: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們了,於是也走了。

看完,讓人覺得可惜!某人雖熱情好客,卻不料自己嘴笨,不懂得說話技巧,好心被人誤成了惡意,弄得不歡而散的局面。當然,這是一個不會說話而鬧的笑話,可是,在現實中這樣類似的例子也不少。

下面這個段子,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

過年了,某家公婆做了一桌子菜,豐盛的很。在開喫的時候,大嫂說:辛苦爸爸媽媽了,爲我們做飯,祝爸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祝福語。這時,旁邊的叔叔說:媳婦你也來說說。然後弟妹便嘀咕道:溜鬚拍馬我做不來,那多費腦子啊。那個場面,尷尬極了。

顯然,這是心直口快鬧的笑話,讓場面搞得尷尬。可見,說話,是門學問。人到中年,感覺到: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談戀愛,“會聊天”、“會說話”始終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殊不見,會說話的人,事半功倍;不會說話的人,左右爲難。是不是這樣呢?想必你自己心裏也清楚。弱弱問一句:你有沒有因爲一句話,而得罪別人的經歷?是否爲你爲曾經說錯過的話,而一直耿耿於懷呢?

不瞞大家說,人到中年的我,是一個善良的人,雖學識很博,經歷不少,但還時不時爲不會說話,說不好話,說錯了話,而煩惱不已。可以說,向來,我做人不刻意,做事不違心。但是,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畢竟,人生,總是要經歷一些苦,喫了一些虧,才懂得一些更加深刻的道理。特別是學會說話,這是一輩子的事情。特別是,爺爺經常告誡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做人,即使嘴再笨,也不要說這三種話,特別是中年人。不然,把別人得罪了,會很喫虧的!那麼是哪三種話呢?

第一:不說風涼話。

什麼是“風涼話”?我覺得,它就是打消別人積極性的嘲諷話,還有就是那些不負責任的冷言冷語。人到中年,經歷多了,有時想想:並不是所有逆耳的,都是忠言,特別是風涼話。比如在生活中,當別人和自己有不同觀點時,別人由此失敗了,這時就不要說一些沒有必要的,甚至帶有幸災樂禍性質的嘲諷話了。

例如:“你看你,當初要是聽我的話,就不會這樣的後果了”,又比如“你不是很厲害嗎,當初的那份執意哪裏去了?”諸如此類。又比如在日常中,有些人見不得別人的優秀,見不得別人比他好,在別人取得些成績時,總愛潑盆冷水,說些風涼話,讓你別太開心。

有人問我:你月收入多少?我說:剛好生活。別人,再問:你買車沒有?我說:還沒有。這時,他便挖苦道:工作了這麼多年,連部車都沒有,怎混的?我笑了笑。他便問:你笑什麼。我說:沒什麼。後來,他從我朋友那得知,雖然我沒買車,但已買了房。有次,他遇見我,又問:你買了多大的房?我說:就幾十平方。他笑了笑,傲氣地說:這麼小啊,我的一百多平方呢。

這樣的生活對話,其實不少。喜歡這樣說話的人,也是有的。但是,說者無意,聽者上心。風涼話說多了,再好的感情,都會變淡,甚至讓別人不想交往了。畢竟,人人都需要被讚美,人人都喜歡被讚美,這本來就是人的天性使然。正如心理學家傑爾士所說: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別人讚美。所以說,人到中年,要成熟一點,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對誰說,都要因人而異。特別是不要當馬後炮,不要充當狗頭軍師說些風涼話、挖苦別人的話。不然,除了得罪別人,還會失去很多人脈。

第二:不說氣話。

俗話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其實,人也如此,除了樣貌迥異,性格也不同。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脾氣,也會發脾氣。只不過是看對誰發,在什麼時候發,發怒的力度如何,如何收回脾氣。人到中年,深切體會到:儘管生活瑣碎、不如意的事多,分歧的事也不少,但我們還是要保持做人的清醒,儘量剋制住自己情緒,儘可能做到少發脾氣、不發脾氣。而這,也是爲人良好品格之一。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發現一些人脾氣不好,遇事衝動、慌亂,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除了傷身不說,對人際關係也不好。比如一些夫妻,經常爲了些生活瑣碎爭執,鬧得不愉快。又比如一些朋友相聚,口無遮攔,說些氣話,鬧得不歡而散。其實,這與人的性格有關,也與人的口才有關。因爲,對於說氣話,說出來是本能,能壓下去卻是修養。

下面講一個小故事。

話說從前,有一位老婦常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她覺得不好,就找高僧求教。高僧知道後,二話不說,就把她領到一間禪房,落鎖而去。這時候,老婦不知所以然,於是氣得破口大罵,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她。罵累了,這位老婦便開始哀求高僧打開鎖,讓她回去,此時高僧還是置若罔聞。老婦罵累了,鬧累了,便沉默了下來。這時,高僧來到門外,問她:“施主,你還生氣嗎?”老婦道:“我只爲我自己生氣,簡直是自尋苦喫,怎麼會來到這裏受這份罪?”“施主,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能心如止水?”說完後,高僧拂袖離開。老婦怔了一下,若有所思。再過了一會兒,高僧又過來問:“女施主,還生氣嗎?”老婦說:“不生氣了。”“爲什麼?”“氣也沒辦法啊!”高僧又離開了。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打開鎖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爲這不值得氣。”高僧笑道:“你還知道值不值得,看來心中還有氣根。”再過一會,當高僧倒杯茶給老婦喝。老婦問道:“大師,什麼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茶臺上,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朋友們,看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對於人生,它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樣,傾灑了就放下了。所以說,對於生活中一些小事,做人要想開一點,放開一點,不必爲了爭一時高低、論一時強弱,而去浪費時間生氣。畢竟,這些無意義的爭執,一些無法釋懷的堅持,從頭到尾,誰也不是最終的贏家。的確,人到中年的我,經歷的事多了,發現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好了。遇事不慌,臨事不懼,這便是人生的一種進步。其實,做人呢,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寬容地看待他人和周邊的事,相信總會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畢竟,幫助別人開啓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不是嗎?

第三:不說怨話。

人到中年,誰都不容易。相信,都喫了不什麼苦。自然,心中難免會出現些負面情緒和抱怨。有些人喜歡內斂,將心事埋在心底,隨時間推移慢慢淡化。有些人心中裝不了事,經常說抱怨的話,爭取別人的理解和同情,達到釋壓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整天抱怨的人,人們往往會避而遠之。特別是對於一箇中年人,如若還經常抱怨,宣泄不滿情緒,那隻會給人添堵,讓人嫌煩,令人討厭,甚至遠離你。因爲,人都是嚮往陽光,喜歡和正能量的人交往。

其實,做人怨話說多了,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畢竟,做人越是抱怨,越是走不出負面的陰影,越難以得到別人的理解。記得,威爾·鮑溫曾在書中說過:“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是啊,生於茫茫天地之間,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有時候,做人,不必過分在意自己,適時的學會包容和低頭,也是一種爲人處事的智慧。

說話是門學問,要活到老,學到老。而對於說話,爺爺除了告訴我上述三種話不要說,還告誡我,閒話、大話、狂話也不要說。畢竟,江湖是非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誰是好人,誰是小人,一時難以分清。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想惹麻煩,不想喫虧,那就要三思而後行,特別是要學會開口和閉嘴。那麼嘴笨的人如何與人交際呢?

人到中年的我,覺得:除了懂得人情世故,還要懂得一些說話的技巧。簡單來說,如果”懂得“,那就敢於說,當然敢於說,也要有技巧,可以採用先肯定後否定句式表達觀點,這樣別人聽起來比較容易接受點。如果”不懂“,就要觀察別人說,儘量少說,千萬不要亂說,不要瞎說。即使自己的嘴再笨,一句也不會說,我們仍然可以採用”微笑“來回應。當然了,最爲關鍵的還是:擺正做人的心態,只有心態擺正了,心態好了,生活的一切都會好的。你說,是嗎?

人到中年,歷經了不少風雨,內心變得豐盈了,在歲月的弧線中,不知不覺成爲了一個有故事、有底蘊的人。在歲月靜好中,初心不忘,積極向上,做最好的自己,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謹慎言行。這樣,即使嘴再笨,也不會喫虧。你說呢?

相關文章